没有他,就没有“大千世界”,也不会有“未来”
北京时间1月20日凌晨,TikTok宣布恢复在美业务。但此前自称“TikTok难民”而涌入小红书的美国网友并未离去,而中外网友希望平台能开发一键翻译功能也得到了回应,小红书最新版本新增了呼声颇高的“一键翻译”功能,一些中文的网络热梗,比如yyds、xswl等也都可以翻译。
如今,在科技的加持下,不同语言的人群可以更加高效地进行交流。但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这种交流非常依赖翻译。而一千多年前有位僧人,他的翻译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华文化的面貌,他所创造的汉语词汇,如今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无法离开的词汇。
新疆阿克苏地区克孜尔石窟前的鸠摩罗什塑像图据视觉中国
他就是鸠摩罗什(公元344~413),正如读物博主、作家赵秋原所感叹:鸠摩罗什的确是个语言天才,他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汉语词汇,像“大千世界”“天花乱坠”“一尘不染”“回光返照”“想入非非”,乃至“苦海”“心田”“未来”等我们熟悉常用的词汇,都源自他最早的翻译。
鸠摩罗什一生的故事,也无形中回应着他写下的这些如珠如玉、如叹如赞之词。
壹
鸠摩罗什的父亲是天竺(古印度)高僧鸠摩炎(或曰鸠摩罗炎)。鸠摩炎出身婆罗门种姓,世代为国相。鸠摩炎因决心献身佛法,便没有继承相位,而是一路东行,跨过葱岭(帕米尔高原)来到龟兹。
龟兹古国以库车绿洲为中心,最盛时期的辖境包括今新疆库车、阿克苏、沙雅、拜城、轮台与新和等县市,是古代西域大国,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
当时的西域诸国普遍尊崇佛教,龟兹更是一个相当国际化的佛教中心。《晋书·西戎》中对龟兹国的描写是“其城三重,中有佛塔庙千所。人以田种畜牧为业,男女皆翦发垂项。王宫壮丽,焕若神居”。
克孜尔千佛洞一带 图据视觉中国
对于这位远道而来的天竺高僧,龟兹王自是万分敬仰,不仅拜鸠摩炎为国师,还把自己的妹妹耆婆嫁给了他,两人生下了鸠摩罗什。
而关于这位出身高贵的“混血王子”,后世有关他的记载中颇多“神迹”——比如说鸠摩罗什的母亲在怀他的时候,忽然也如开了窍一般,不仅对佛经过目不忘,还无师自通地学会了天竺语。
鸠摩罗什7岁那年随母出家,学习小乘佛教。9岁时,他跟随母亲到了罽宾(今克什米尔)。在学习经典的过程中,鸠摩罗什陆续遇到了几位大乘高僧,这让年幼的他也逐渐接受了大乘佛教的理论,放弃小乘立场,转为成为大乘佛教最具影响力的推动者。
天赋异禀的鸠摩罗什,年仅十几岁时便已开始四处讲经。20岁时,鸠摩罗什在龟兹受比丘戒,正式成为一位佛教僧侣。此后他在龟兹获得了更高的礼遇:国王专门为他准备了一个金狮子座,铺以锦褥,并令王公贵族跪在座前,让鸠摩罗什踏着他们的肩背登上讲坛说法。
新疆库车的苏巴什古城 图据视觉中国
从汉代西域都护府到唐代安西都护府所在地,龟兹一直是中原王朝与西域之间的重要纽带,也与中原王朝联系紧密。鸠摩罗什的赫赫声名,也很快传到了中原。
彼时的中原,虽然已进入东晋十六国时期的乱世,但同时也是佛教自东汉传入洛阳后在中原的第一个重要发展时期。曾一度统一中国北方的前秦君主苻坚,对佛教亦十分倾心。当时的名僧道安和尚劝苻坚西迎“道震西域,声被东国”的鸠摩罗什,苻坚欣然同意。
公元383年年初,苻坚派大将吕光带兵7万远征西域,并特意关照:一定要把鸠摩罗什这位“贤哲者国之大宝”送到长安来。
贰
吕光在对西域的战争中大获全胜。龟兹国不得不交出鸠摩罗什。但这位将领虽然完成了苻坚的使命,其本人对这位高僧却毫无敬意——在回程中,他故意让鸠摩罗什乘坐性子顽劣的马匹,想让他从马上掉下来出丑。
面对这些折磨和捉弄,鸠摩罗什完美展现了自己的隐忍与城府,“常怀忍辱,曾无异色”。
两人的关系转折点发生在行军途中的一次露营时。那天大军行至一处平坦的河滩,吕光命令军队在此扎营。鸠摩罗什告诉他:这里很危险,一旦下暴雨,就会受洪水威胁。
新疆苏巴什佛寺佛塔遗址,该寺曾是龟兹古国著名的雀离大寺 图据视觉中国
吕光当然不听。“至夜果大雨,洪潦暴起,水深数丈,死者数千。”遭受了这番惨重损失后,吕光这才开始由衷佩服鸠摩罗什。
然而,在吕光攻打西域的同一年里,在这条漫长归途的终点,另一场剧变发生了:前秦在与东晋的淝水之战中,以优势兵力惨败,苻坚统一南北的梦想彻底破灭,北方也陷入分裂和混乱。少数民族首领慕容垂、姚苌等接连自立政权。
吕光率军东归到河西走廊时,了解到中原的局势,便止步不前,先占据凉州一带,观望形势。公元385年,苻坚被姚苌缢死于佛寺,长安也成为了后秦的首都。得知苻坚身亡的消息后,吕光也自立门户,建立了十六国中的“后凉”(386~403)。
鸠摩罗什也因此在后凉的都城姑臧(今武威市凉州区)一住就是17年。
甘肃省武威南城门,又名昭武门,是凉州古八景之一 图据视觉中国
在此期间,尊崇佛教的后秦两代君主(姚苌、姚兴)都曾派人来请鸠摩罗什前往长安,但都被后凉拒绝。吕光死后,公元401年,姚兴发兵西征,大破后凉,终于把鸠摩罗什“抢”到了长安。
在这17年里,鸠摩罗什学会并掌握了“秦言”(汉语),为他日后出神入化的佛经翻译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础。来到长安后,鸠摩罗什在政府的支持下,组织起规模庞大的佛经译场,率弟子僧肇等八百余人,翻译经纶35部,共294卷。
最早的佛教经文,多是由印度的婆罗谜文字书写,传至中国之后,必须通过翻译才能被更多人接受,因此也就有了译经活动。而每一次大型的译经活动,也是为佛教的进一步传播积蓄能量。
在鸠摩罗什之前,也有诸多高僧译经,不过大都是从梵文原文逐字逐句翻译过来的,异常难懂。鸠摩罗什首创“达意”的译法,音义结合,用更通俗的语言讲述佛经,并创造了大量新名词和音译名词,除了本文开头提到的如“大千世界”等之外,还有“魔鬼”“刹那”“智慧”“意识”“未来”“爱河”……
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词汇,既不失原意又文辞优美,琅琅可诵,对此后千余年来中国的哲学、美学、语言,以至文化生活都产生了无比深远的影响。
学者们认为,鸠摩罗什的佛经翻译不仅符合汉语读者的审美情趣,更有一种优雅灵动的韵律感,这种韵律感可能和他出生成长的龟兹地区音乐文化发达也有一定联系。
鸠摩罗什逝世后,其所汉译的佛学经典一直被沿用至今,广受认可与赞誉。梁启超也称鸠摩罗什是翻译界的“第一流宗匠”。
叁
对于大多“俗众”而言,鸠摩罗什破色戒的故事似乎更令人感兴趣。这不是民间传说或野史,而是史书记载,很有可能是真实发生过的。
第一次“破戒”,也是因为吕光而起——他将鸠摩罗什强行灌醉,并把他和龟兹国王的女儿锁在一间房里……
第二次发生在鸠摩罗什被后秦皇帝姚兴接回长安之后。姚兴表示:像您这样被赋予了如此非凡智慧的大师,如果不能为后世留下“法种”,那就实在是太可惜了……
自暴自弃一般,鸠摩罗什似乎彻底放弃了对色戒的秉持,据《晋书·鸠摩罗什传》记载,一次鸠摩罗什在草堂寺讲经,姚兴带着朝臣和僧众,足有千余人,肃容观听。
位于西安市鄠邑区的草堂寺 图据视觉中国
忽然,鸠摩罗什从自己的座位下走下来,对姚兴说感觉有两个小孩爬上了自己的肩头,“欲鄣须妇人”,姚兴立刻为他召来宫女,“一交而生二子焉。”
后世的人做过各种努力,试图去解释鸠摩罗什这种离经叛道的行为。有人将其视为他为传播佛法而做出的某种牺牲,譬如与鸠摩罗什生活在同时代的另一位西域高僧佛陀耶舍,在听说了鸠摩罗什的事情后,曾不无同情地感叹道:“罗什如好绵,何可使入棘林中?”
同样是在《晋书·鸠摩罗什传》中,“那件事”还有后续:一些僧人得知此事后也模仿他“破戒”,鸠摩罗什便当着他们的面不动声色吞下一碗针,让他们认识到:我和你们不同。
西安草堂寺,鸠摩罗什雕像 图据视觉中国
结合其余有关鸠摩罗什生平的史料,我们不难看出:从他的身上更多流露出的是天赋的非凡智慧与某种未卜先知的神秘灵性,而非对戒律的严格秉持或坚定苦修。
或许在那一刻,他是真的感知到了超越理性存在的一种强大力量,并决定追随这种召唤,无惧世俗的惊骇甚至佛学界的鄙夷。
413年,鸠摩罗什圆寂于长安。此前他曾发誓:“若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焦烂。”人们将他的尸身放在柴堆上火化,奇迹果然出现——“薪灭形碎,唯舌不灰。”
草堂寺内的鸠摩罗什舍利塔 图据视觉中国
在南朝梁僧慧皎所撰的佛教史书《高僧传》中,还有这样一段记载:在回答卑摩罗叉问自己有多少受法弟子的时候,鸠摩罗什说:“三千徒众皆从什受法,但什累业障深,故不受师敬耳。”
这种骄傲无奈的心态,这种高度矛盾的结合,让鸠摩罗什成为一个更加复杂和立体的人物。或许也正是这种矛盾和复杂,这种直面人性和本能的真实,让他的翻译如此熠熠生辉。因为没有任何一种伟大的文学是可以背离人性而存在的。
红星新闻记者 乔雪阳 编辑 苏静实习生徐婧祺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