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委员陈滨:120送交通事故伤员 不能只考虑“就近”
急救车拉上交通事故伤员,该“就近”送医还是“就好”送医?医疗界委员有自己的思考。在本次省“两会”上,广东省政协委员、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创伤骨科副主任陈滨在提案中建议,对于危重伤员改按“救急不就近”原则送医,并打破110、119、120信息壁垒,建立救治效果综合评估机制,以优化“警医保联动”体系、提高交通事故伤员救治水平。
只考虑“就近”不考虑医院水平 可能耽误危重伤员救治
“通常120指派救护车按照‘就近’原则,尽力保障最短时间到医院,但如果送到救治能力不足的医院,接诊后又需要转到综合医院,导致最终预后不良的案例不在少数”,陈滨认为,目前急救体系中,伤者转运什么时候“就近”、什么时候“就急”的问题亟待规范。
“如果现场判断伤情为危重,应直接送至救治能力强的综合医院,即便增加转运时间,也极有可能增加抢救成功概率”,陈滨建议,建立多部门快速反应机制,优先将危重伤员送往高水平医院救治。
具体而言,建议对于危重伤员按照“救急不就近”原则,通过指挥平台统一调度警医联动:交警通过平台传递现场视频并获取施救指导,等待医生现场急救并判断;如研判为危重患者,应立即送至高水平救治医院,避免因医疗机构资源、设备、水平制约导致二次转院并造成不良后果。
救治过程中 110、119、120间的信息壁垒应打破
在“警医保联动”中,陈滨发现,救治过程中的信息壁垒尚未打通,各部门之间的信息系统“烟囱林立”,为此,他建议,建立多部门统一指挥调度平台,对110、119、120功能进行整合,共享信息数据,以实现各部门之间的高效协同。
如,设立“一键联动”应急响应机制,对危重伤员开辟“绿色通道”,利用视频交互、病人数据实时传输、专家远程诊疗、提前备诊等措施,缩短施救时间。
应评估医院救治效果 成功率高的给予奖励
2023年,广东省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委托保险机构管理,在垫付医疗费用、解决早期资金方面起到重要保障。但陈滨发现,这套管理体系中,没有建立机制来评估救治效果,也缺乏相应的“奖优罚劣”措施。
为此,陈滨建议,建立救治效果的综合评估机制,促进各医院主动提升救治能力。
具体来说,他建议引入保险公司对医疗机构最终救治效果的评估机制,制定考核指标、计分规则和评价标准,对表现突出、救治成功率高的医疗机构予以额外补偿。同时,筛选急救医疗机构的网点清单,拟定急转诊的工作流程,设定年度考核指标,综合评分后给予相应奖励。
建议奖励费用来源为道路交通基金预留部分比例,以及保险公司根据服务流程测算减损部分予以利润共享,汇总后纳入医院的奖励分配资金池。
采写:南都记者 李文 通讯员 屈理慧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