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协同创新 加速成果转化落地
省政协委员黄小彪
省政协委员杜兰
省人大代表姚志强
省政协委员卢宇彤
广东是科技创新大省,连续8年区域创新能力位居全国首位。当前,广东正致力于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链。最新出炉的2025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着力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广东科技创新如何跑出“加速度”?今年广东省两会期间,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围绕这一话题,从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加快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等方面建言献策。
科技创新
加大对基础研究投入支持 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科创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但基础研究的成效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持续性的过程。对此,多位代表委员认为,广东省应进一步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和支持。
广东省政协委员、致公党广东省委会副主委黄小彪表示,新型研发机构和孵化机构的转化偏向于“短平快”项目,在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填补产业链关键缺失环节、培育发展战略性产业集群等方面比较薄弱。他建议,政府和科研院所应建立对基础研究的稳定投入机制,同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
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创始会长杜兰也有同样的看法。她指出,广东在基础研究方面的原创成果相对较少,大型科研仪器共享平台建设不够完善,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不足。此外,由于基础研究回报周期长、风险高,企业和民间资本对此兴趣寥寥,导致社会资本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不足。
针对这些问题,杜兰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政府应优化人才环境,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吸引国内外顶尖科研团队,形成科研集群效应。其次,高校可调整学科设置,结合市场需求,开设交叉学科专业,以促进基础研究的多元化发展。三是鼓励企业设立科研奖励基金,资助高校相关基础研究项目,参与人才培养。
成果转化
优化科技创新平台布局 构建全省产业技术研究转化示范体系
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全过程创新链的关键环节,受到了代表委员们的广泛关注。如何提高成果转化效率,实现科学到技术、技术到经济的有效转换,成为了讨论的焦点。
2024年10月,《广东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省近400家高校和科研事业单位科技成果转化收入133.96亿元,近五年累计增幅达64%。近年来,广东省出台系列政策措施及相关法规,不断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有效赋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但在一些领域仍存在短板,亟待完善。
黄小彪指出,当前高校院所与市场对接不够紧密,过于侧重以论文和专利为主要考核指标的纵向课题,面向企业需求的横向课题、成果产业化等重视不足,导致大量“沉睡专利”未能转化。此外,企业技术需求主导的科研成果转化模式尚处初步发展阶段,龙头企业在重大科技项目实施过程中参与度不强。企业与高校院所的对接渠道不畅通,部分企业难以找到关键技术团队。
杜兰认为,广东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仍面临诸多难点,如科研院所“不想转”、中小企业“没钱转”“不会转”等问题。她分析,现行科研评价体系重学术轻转化,导致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缺乏转化科技成果的内在动力,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
如何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唤醒“沉睡专利”?黄小彪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应优化科技创新平台布局,提升科研成果供给能力,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构建全省产业技术研究转化示范体系。其次,应畅通企业与高校院所的沟通交流渠道,定期举办科研成果交流对接会或论坛,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同时,应充分发挥科技金融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推动作用,优化政府引导基金考核标准。
“应当进一步深化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平台。通过科技孵化器、联合实验室等多种形式,促进技术创新与产业需求的紧密对接,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与落地。”杜兰表示,“企业也可以借此机会,与高校共同设立企业导师、技术专家等岗位,搭建起一座沟通学术研究与产业应用之间的桥梁。”
人才建设
提供充足资金支持 推动数据合理开放共享
人才是科技创新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近年来,广东纵深推进人才强省建设,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宏大人才队伍。目前,广东全省专业技术人才972万人,居全国前列;研发人员队伍135万人,居全国首位;在站博士后约1.3万人,规模稳居全国第一;全职在粤工作院士193人;有效持证外国人才达4.5万人,省重大人才工程对青年人才的立项比例达70%。
如何培养、吸引更多人才?广东省人大代表、云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姚志强表示,一是为人才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二是推动数据合理开放共享。
“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领域,大数据是支撑算法的重要基础。只有资金和数据的双重保障,才能为人才创造一个更加优越的创新环境,才能吸引更多高水平人才。”姚志强说。
广东省政协委员、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主任卢宇彤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加强科技创新,需要营造一个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
“希望能在科技政策管理层面支持有组织科研和自由探索相结合。”卢宇彤建议,对青年科研人员要给予长期支持,鼓励他们专注于长期的关键技术研究,让他们能够坐稳“冷板凳”。
“加快完善和细化科技金融相关尽职免责标准,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畅通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人才双向交流机制。”广东省政协委员、致公党广东省委会副主委黄小彪认为,应充分利用高校、研究机构、企业的专家资源,加快培养一批懂科技、懂金融、懂市场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队伍。
A04-10版
统筹:李陵玻 陈杰生 邹琳
执行统筹:吴璇 吴笋林
采写:南都记者 杨伽 张思琦 孙小鹏 梁艳燕 朱唯信 张婷 卢婉珊 曾俊豪 赵青 叶孜文 黄璐 实习生 郝心欣
摄影:南都记者 冯宙锋 邵凡 郑鸿杰 霍健斌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