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北影厂因一部电影闹翻天最终演员红了插曲火了但导演却哭了
《1975年,一部电影差点毁掉北影厂》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者按:
1975年的夏天,一部名为《海霞》的电影在北京电影制片厂掀起了轩然大波,这部影片的诞生过程曲折动荡,从选角到拍摄再到审查,无一不充满了波澜壮阔的戏剧性,最终,它不仅成为了观众的热门之作,更成为了那个特殊时期文化政策变迁的一个缩影,让我们一起回顾这段鲜为人知的电影传奇,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际会
一、蓄势待发的创作热情
1972年的夏日里,北京电影制片厂的谢铁骊导演正沉浸在一股难以名状的创作热情之中,作为当时文艺界的"红人",他凭借执导了多部脍炙人口的"样板戏电影"而声名鹊起,他内心却隐隐感到一股不安
图片来源于网络
"整个大银幕上只有'八大样板戏',这怎么行呢?"谢铁骊心中时常盘旋着这个疑问,他渴望能够拍摄一部真正属于自己的故事片,去反映普通百姓的生活和情怀,就在这时,他从女儿手中看到了一本小说——黎汝清的《海岛女民兵》,这部小说犹如一缕清风,吹散了谢铁骊心中的阴霾,他立即决定将其改编为电影剧本,取名《海霞》
谢铁骊迫不及待地开始了筹备工作,他找来了老搭档钱江担任摄影师,又邀请了王好为和陈怀皑作为联合导演,对于主演的选角,谢铁骊可谓是煞费苦心,他先是从全国各地挑选了一批年轻女演员,其中包括年仅12岁的小蔡明,最终,他选定了吴海燕饰演"大海霞",而小海霞的角色则由小蔡明出演
谢铁骊对这部电影寄予厚望,他希望不仅故事动人,画面也要美丽动人,音乐更要动人心弦,为此,他特意邀请了从未为电影谱写过插曲的王酩担任作曲,王酩的首次尝试,便创作出了那首后来家喻户晓的《渔家姑娘在海边》
就这样,一部备受期待的电影《海霞》在谢铁骊的带领下,缓缓地走向了拍摄阶段,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远远超出了任何人的想象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拍摄过程中的重重阻碍
1972年夏天,《海霞》剧组正式进入拍摄阶段,但是,这并非一帆风顺,首先,导演的更换就给整个剧组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谢铁骊原本打算由自己执导这部电影,但是由于被调往另一部"样板戏电影"《海港》剧组,他不得不将导演的重任交给了老搭档凌子风,然而,凌子风的"潇洒"作风,很快就引来了剧组内部的不满,有些人甚至直接上报给了工人宣传队,结果凌子风只好被迫退出
无奈之下,谢铁骊只能将导演的位置交给了钱江,但钱江本来就有自己的创作计划,被迫接手《海霞》,多少有些心不在焉,为了保险起见,谢铁骊又找来了陈怀皑和王好为作为联合导演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与导演的更换相比,演员的表现更是让人头疼不已,谢铁骊选定的"大海霞"吴海燕,虽然长相出众,却"不会演戏",每到镜头前,她就会下意识地"踩锣鼓点",让导演们苦不堪言
面对这种困境,谢铁骊别无选择,只能采取一些"违背艺术规律"的措施,他决定尽量减少吴海燕的正面镜头,让她更多地出现在背景中,这无疑是一个无奈之举,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也只能权衡取舍了
就这样,在导演和演员的重重困扰下,《海霞》的拍摄艰难地推进着,不过,谢铁骊并没有放弃,他仍然希望能够拍摄出一部优秀的电影,在他的坚持下,王酩的经典插曲《渔家姑娘在海边》也在这个过程中诞生了
三、审查过程中的重重阻碍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75年1月25日,经过艰辛的拍摄,《海霞》终于完成了,谢铁骊等人迫不及待地将这部电影送交文化部进行审查,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让他们始料未及
负责审查的三位领导——于会泳、钱浩梁和刘庆棠,在还未看完电影就下定论,认为《海霞》"违背了三突出原则",他们提出了一系列修改意见,并指责谢铁骊等人"没有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面对这样的指责,谢铁骊并没有退缩,而是义正辞严地进行了反驳,他解释说,电影的目的是要塑造"海岛女民兵"这个群体形象,而不是单纯突出个别英雄人物,但是,这番解释并未能说服审查委员会
于是,审查的压力不断加大,文化部的领导们开始对《海霞》的编剧、导演进行批评和攻击,甚至给他们贴上"文艺黑线回潮"的帽子,这让原本兴高采烈的创作团队,顿时陷入了绝望的境地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就在这时,谢铁骊想到了一个办法——向最高领导人求助,他让自己的妻子王遐,将情况向中央领导反映,结果,总理在看过电影后,立即做出了批准上映的决定
然而,这并没有结束这场持续了近一年的"战斗",文化部的一些领导依然对《海霞》恨之入骨,他们想方设法阻挠这部电影的发行,最终,在谢铁骊的再次奔走下,《海霞》才得以如期上映
四、电影上映后的轰动效应
1975年8月,经历重重波折的《海霞》终于与观众见面了,这部电影立即引发了全国性的观影热潮,影片中的一众年轻女演员,如吴海燕、蔡明、张力维等,瞬间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明星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与此同时,王酩创作的插曲《渔家姑娘在海边》也迅速风靡大江南北,这首动听悦耳的歌曲,成为了那个时代最为经典的影视音乐之一,人们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被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
然而,电影的成功并未为谢铁骊等人带来太多的喜悦,相反,他们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困境,随着《海霞》的热播,一些人开始对这部电影进行政治性的批评和攻击,他们指责谢铁骊等人"违背了三突出原则",甚至将其定性为"和革命样板戏唱对台戏"
这场针对《海霞》的"围剿"不仅波及到了电影的创作团队,也影响到了谢铁骊个人的职业发展,作为当时文艺界的"红人",他原本已经开始筹备新的电影项目,但现在却成了"被审查"的对象,文化部的一些领导甚至想要将他和钱江等人逮捕并送往北大荒劳改
幸运的是,在这场风波中,谢铁骊最终得以安然度过,1976年10月,当时掌控文化部的于会泳、刘庆棠等人被隔离审查,谢铁骊才得以摆脱困境,此后,他继续执导了一系列优秀的电影作品,为中国电影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75年,一部电影差点毁掉北影厂》(下)
五、政治风波中的个人命运
谢铁骊和钱江等人在《海霞》的风波中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磨难,作为这部电影的主创人员,他们不仅面临着来自文化部的猛烈攻击,还承受着巨大的政治压力
1975年9月,当时被称为"旗手"的某位高层领导,在一次重要讲话中公开批评了《海霞》,称其"把主要英雄塑造成城市大小姐",这无疑为针对这部电影的攻击,再次点燃了导火索
图片来源于网络
接下来,一场针对《海霞》的批判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了,有评论文章甚至将其定性为"和革命样板戏唱对台戏"的作品,这无疑是对谢铁骊等人的当头一棒
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谢铁骊的处境变得愈发艰难,原本已经开始筹备新电影《大河奔流》的他,不仅领导职务被撤销,还成为了接受审查的对象,文化部的专案组甚至动员钱江、陈怀皑等人,来对谢铁骊进行"揭发"
令人欣慰的是,看押谢铁骊的那些人,因为了解他的为人,反而对他很好,而当时掌控文化部的于会泳、刘庆棠等人,也在1976年10月被隔离审查,这无疑给了谢铁骊以喘息的机会
尽管经历了这场风波,但谢铁骊并没有被打击倒,相反,他在这场磨难中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此后,他先后执导了《大河奔流》、《今夜星光灿烂》、《知音》等多部优秀作品,并获得了无数荣誉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与谢铁骊一样,《海霞》的另一位主创人钱江也在这场风波中经历了重重考验,虽然他没有遭受到像谢铁骊那样的政治迫害,但也不得不暂时搁置了自己的创作计划,全身心投入到《海霞》的修改工作中
后来,钱江独立执导了《报童》、《他们在相爱》等影片,并在2001年去世,享年82岁,而王好为和丈夫李晨声则成为了北影厂最著名的"夫妻搭档",联合拍摄了多部优秀作品
六、影响延续至今的电影传奇
《海霞》这部电影,不仅在1975年掀起了轩然大波,至今依然在影响着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它不仅是那个特殊时期文化政策变迁的一个缩影,也是一段鲜为人知的电影传奇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影片中那些年轻女演员的精彩表现,至今仍然令人难忘,吴海燕、蔡明、张力维等人,在《海霞》中一举成名,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明星,即便岁月流逝,她们依然保持着当年的风采
而王酩创作的插曲《渔家姑娘在海边》,更是成为了那个时代最为经典的影视音乐之一,这首动听悦耳的歌曲,至今依然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它不仅为电影增添了无穷魅力,也成为了当时时代精神的一种象征
即便在《海霞》上映后的几十年里,它在豆瓣上的评分也只有7.0分,并未引起太多人的关注,但对于那些亲历过这段历史的人来说,这部电影却承载着太多的记忆和情怀,它就像一个安详的老人,在经历过太多风雨之后,静静地守护着自己的秘密
正是这种历史感和情感共鸣,让《海霞》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它不仅见证了一段动荡的时代,也折射出了当时文化政策的变迁,这部电影的命运,也成为了谢铁骊、钱江等人个人命运的一个缩影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于当代观众来说,重温《海霞》这部电影,不仅能够欣赏到它的艺术魅力,也能够感受到那个特殊时期的历史气息,它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影片,更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文化现象
正如谢铁骊所说,许多年轻的观众可能并不知道,这部看似平静的电影,背后究竟发生过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但正是这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让《海霞》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作品
让我们一起打开记忆的闸门,重温这部经典影片,在欣赏它的同时,也让我们思考这部电影所反映的时代变迁,以及它对于当代电影事业的启示,相信只有通过深入的探讨和反思,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海霞》这部电影的价值所在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与我们分享你的观点和感受,让我们一起探讨这部电影背后的故事,共同感受那个特殊时期的文化脉动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