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海文记花生饼:百年传承,甜蜜滋味续写侨乡传奇
在江门市江海区外海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文记花生饼以其特有的香甜与松脆口感,深深烙印在当地人的心中。这款小食不仅满足了味觉的享受,更是横跨几代人的情感与记忆桥梁,其背后的故事与世代相传的技艺,犹如一幅鲜活的历史长卷。
花生炒香。
花生饼是江门外海历史悠久的地方传统名小食之一,一百多年前,相传外海有一个学生,毕业后以制作花生饼为业,其所制的花生饼质优味美,花生磨得幼细,香甜适中,入口松化。不少顾客远道而来定制和抢购,均称之为“毕业生花生饼”。
民国时期,外海经营花生饼的作坊众多,但大多随时间消逝,唯有文记花生饼凭借独特魅力延续至今。其制作工艺坚守传统,精选优质花生与白砂糖,历经去壳、炒香、拣选、搓皮、筛皮、研磨、调味混合、打饼、压制等繁琐工序,每一块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口感入口即化,令人回味无穷。
拣选和搓皮。
文记花生饼如何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呢?第一代传承人陈开文因妻子喜爱甜食,凭借烹饪天赋制作花生饼。1915年,他摆起地摊,开启了文记花生饼的百年传承。1935年开始,第二代传承人陈开文长子——陈锦培将地摊转为店铺经营,在面对诸多困难时,始终坚守。
第三代传承人陈开文长孙——陈润钊自主研发花生捣碎器,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保持传统风味;1993年,陈润钊再次将花生饼档口带进店铺(外海大康下路一号)经营至今,并正式改名《文记花生饼》。他按市场的各种规章制度领取了营业执照,以及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做到生产销售合格合法的要求。由此,陈锦培夫妇慢慢退出生产的工作,并以辅助销售为主。
筛皮过程。
如今,第四代传承人陈炳松接过家族的接力棒。陈炳松为陈润钊独子,自小学开始就在店面帮忙文记花生饼的制作销售,对花生饼的制作与销售有着深厚的感情。大学毕业后,面对留在广州从事计算机编程工作的机会,陈炳松选择回到家乡,接手文记花生饼的经营。“我从小就在店里帮忙,对花生饼的制作流程和销售都非常熟悉。虽然计算机编程是一份不错的工作,但我始终觉得,传承家族的手艺,让更多人品尝到文记花生饼的美味,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陈炳松说。在陈炳松的带领下,文记花生饼不仅保持了原有的美味,还创新推出了花生糯米糍等新产品,同时,他将销售渠道拓展至微信销售,吸引了更多外地外省乃至国外的顾客。
研磨过程。
“最让我自豪的是那些远道而来的华侨们品尝后说,‘还是当年的味道’。”陈炳松的眼神中闪烁着自豪与感动。他深知,这份甜蜜与美好,不仅仅属于江门外海,更属于那些心系家乡,无论身在何处都怀念着这份味道的华侨们。文记花生饼承载着海外华侨的乡愁,成为他们与家乡情感连接的纽带。每一块花生饼,都蕴含着浓浓的乡情,让华侨们在异国他乡也能感受到家乡的温暖。
经过调味混合之后,压制的花生饼。
此外,陈炳松还巧妙地将文记花生饼与江门当地的“三点三精彩之旅”相结合,提出“花生饼与咖啡更配”的口号。在江门,人们习惯于在下午三点三时享受一段悠闲的下午茶时光,而文记花生饼与一杯香浓的咖啡,成为许多人心中的最佳搭档。这种搭配不仅满足了味蕾的享受,更承载了江门人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陈炳松说:“江门三点三精彩之旅,花生饼与咖啡更配!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文记花生饼。”
陈炳松坦言:“纯手工制作的花生饼,每一个步骤都需要精心操作,耗时耗力。春节期间和节假日,是我们最忙碌的时候,我们全家都上阵,从早忙到晚。虽然很辛苦,但看到顾客们满意的笑容,就觉得一切都值得。”
2024年,外海文记花生饼被评选为江海区“传承老店”。
2023年,外海花生饼手工制作技艺入选江门市第十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陈炳松成为外海花生饼第四代非遗传承人;2024年,外海文记花生饼被评选为江海区“传承老店”。陈炳松坚信,只要保持对传统的尊重与热爱,不断创新与努力,文记花生饼定能在未来走得更远,成为侨乡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他也希望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培训课程,吸引更多年轻人了解和学习传统手工艺,为文记花生饼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陈炳松展示文记花生饼。
文记花生饼,不仅是一款小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它见证了江门外海的历史变迁,承载了几代人的甜蜜记忆。在未来的日子里,让我们共同期待文记花生饼能够继续书写属于它的传奇故事,让这份甜蜜与美好,永远流传。
采写:南都记者 严亮
图片:南都记者 罗忠明 严亮
通讯员:江海区委宣传部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