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评丨中学老师都写不完的4年级数学试卷,与减负背道而驰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过程,试卷也应当避免生硬拼凑、用力过猛的观感,有机融合知识、逐步引导学生成长,而不是动辄一个“当头棒喝”
近日,“期末试卷太难延时20分钟”冲上热搜。据媒体报道,原因是题目过难,深圳市南山区四年级数学考试延长20分钟。
不少家长看完试卷后也不淡定了。原计划考试时间90分钟,一共36道题,整整6页A4纸,仅算一下时间,平均每道题150秒,即两分半钟一道题。这两分半钟,四年级的学生需要读题、理解、思考、计算、书写。不少中学数学老师纷纷感慨:“别说小学四年级学生了,我都写不完!”
↑部分试题。图据羊城派
其实仔细看看这些题目,与其说是难,倒不如说是“拐”。比如问“海底捞针”“瓜熟蒂落”“旭日东升”“水滴穿石”哪个发生的概率最小?或是问一亿只蚂蚁的体重和大象、奶牛、小狗、鲨鱼哪个动物的体重差不多?
从这些试题也能看出,如果把题目直接变成数字,也不过是一番计算的功夫。但是出题者偏不,像是打谜语一样,在信息中叠加信息,极大地增加了运算量。由此也就能理解这场考试何以要超时了,这不仅让人感到难,而且让人感到“烦”——似乎出题还要舞文弄墨,“以艰深文其浅陋”,明明是简单的数理运算,却要呈现得眼花缭乱。
之所以会出现这个状况,其实和出题思路的变化有关。有记者以家长名义联系到南山教育局,工作人员表示:“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国家义务教育的质量监测命题方向和重点都发生了比较大的转变,就是希望通过这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让学生逐步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现实世界、进行思考。”这也得到了其他中学老师的印证,称这种变化是为了适应现在中高考“情境化、跨学科、增加阅读量”的特征。
“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现实世界”“情境化、跨学科、增加阅读量”,这些都是“好词”,也很正确,目的是让题目更加具备人文色彩,似乎也有降低难度的意味——毕竟“情境化”后,学生可以从常识去判断,而非只依赖艰深的运算。
但在这个过程中,如果题目过于生硬,几乎每一道题都是信息杂糅,而且信息量过大、极大增加运算负担,只怕会让人感到头疼。从这张试卷的反馈来看,似乎在家长、老师这些成年人看来,都近乎众口一词地说“难”,这恐怕就值得出题者重视了。事实上,也有老师对此发出提醒,“凡事要有度,否则只有形式而脱离学生的学习实际、能力水平和思维状况”。
这张试卷引发热议的另一个原因,则是关联了当前“中小学生学习负担”的议题。人们不能忽视今天的大背景:“为中小学生减负”是毫无疑问的主流意见,但现实里的中小学生并不轻松,人们也很难否定。
比如上个月,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局发布作业熔断机制,小学生超过晚上9:20没写完作业即可直接睡觉。而在此之前,浙江、安徽、江苏等多地也都试水了类似制度,内容大同小异,主打一个“过时不候”。这种“拉锯”其实也说明了一个现实——减负不容易,它仍在进行时。
而这张引发全网围观的试卷,或许也增加了一重焦虑:如果题目都这么“活”,这么“不拘一格”,那么学生要怎么学呢?这个大背景,出题者也不得不考虑,即题目并不是想当然地创新,它还要符合一种社会功能的期待:配合减负的大背景,能真正降低学生的负担、家庭的焦虑。
当然,任何改革都免不了争议,试卷上的创新也是如此。更重要的是,需从社会意见和学生考场表现去总结经验,尝试以更妥帖周全的方式去实现教育改革的目标。毕竟,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过程,试卷也应当避免生硬拼凑、用力过猛的观感,有机融合知识、逐步引导学生成长,而不是动辄一个“当头棒喝”。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清波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