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造林”热潮下,中国林业碳汇市场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众多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方式中,“植树造林”容易被公众理解,即利用森林的“吸碳”功能,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相关项目也被称为“林业碳汇”。
这一方式被视为短期内最快速、最低成本达到“碳中和”或实现减排目标的方式。2024年1月22日,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CCER)交易正式重启,林业碳汇项目可用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重点控排企业履约抵消,潜在市场需求蓬勃发展。
CCER重启近一周年之际,2025年1月8日,苏州高新区(虎丘区)碳中和国际研究院与国际环保机构绿色和平,联合发布《减碳绿途:通向中国高质量林业碳汇交易之路》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减碳绿途:通向中国高质量林业碳汇交易之路》报告。
报告指出,CCER重启后,林业碳汇方法学、第三方审定核查、透明性的要求都有改善和提升。但不可忽视的是,在科学有序开发的基调下,部分地区和企业的林业碳汇开发热度明显高于市场有效需求,极有可能造成林业碳汇项目的过热和不规范开发。
为此,报告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坚持“科学有序开发林业碳汇”的慎重策略,加强预防和监管不规范的开发行为;企业应坚持优先自身减排,将高质量林业碳汇抵销作为辅助手段。
2024年7月26日,在黑龙江森工碳资产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利用林业碳汇综合服务平台查看龙江森工林业碳汇资源。新华社发
中国是全球最早参与林业碳汇交易的国家
中国的林业碳汇项目开发,在国际和国内碳交易试点中积累丰富经验,也曾面临诸多挑战。
2003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通过《京都议定书》,允许发达国家通过与发展中国家开展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合作,获取项目产生的核证减排量,用于实现自身减排目标。造林和再造林项目产生的林业碳汇,可通过CDM机制,正式在碳市场交易。
中国2005年起参与CDM,是全球最早参与林业碳汇交易的国家。2013年起CDM机制急转直下,2015年5月起,中国不再有新项目注册,已有项目也陷入停滞状态。与此同时,2005年起,由国际非营利组织发起的核证碳标准(VCS)和黄金标准(GS)等国际自愿碳交易标准,逐渐为国际主流社会接纳。
根据报告,林业碳汇因具有除气候效益外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区效益,在自愿碳市场交易中,受到买家青睐,在VCS标准下,注册项目数量和签发量显著高于在CDM中的比重。
视线拉回国内,2011年,北京、上海等多个省市试点地方碳排放权交易,4年积累的经验后,CCER交易平台(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正式启动,纳入包括碳汇造林在内的四类林业碳汇方法学。
然而,由于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量小、个别项目不够规范等问题,2017年,国家发改委暂停CCER项目备案。
纵观整个林业碳汇发展过程,一些问题无法绕开,包括对林业碳汇交易认识不清,以及开发过热、政策体系和监管机制不够健全、林地权属不清,影响项目的开发与实施以及项目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一度造成林业碳汇的“亚健康”发展。
榆林市榆阳区巴拉素林场的职工在护理新栽的树苗。近年来,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的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紧盯“双碳”目标,推动企业自主营造碳汇林,建立碳汇金融服务中心,开展碳票交易、结算、管理等服务。新华社发
CCER交易重启之后,林业碳汇不规范开发卷土重来
随着双碳战略的提出,林业碳汇项目开发再次回到聚光灯下。
2021年7月,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成为全球覆盖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2024年初,CCER正式重启。2024年5月,联动上述强制和自愿两个市场的重要文件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规定“重点排放单位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购买经核证的温室气体减排量用于清缴其碳排放配额”。
这意味着,基于碳抵消机制,林业碳汇可用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重点控排企业,以及地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重点排放单位的履约抵消,创造了林业碳汇项目的潜在市场需求。
但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指出,大多数林地类型不能作为碳汇交易项目开发,林业碳汇项目开发和交易成本高,真正满足市场供给的CCER林业碳汇量并不高。
报告发现,林业碳汇早期探索中存在的认知问题,在新一轮发展中依旧存在,助推“盲目开发”,混淆“碳市场”“林业碳汇”“林业碳汇交易”等概念和要求,种树就可以卖钱的观念在地方决策者中依然普遍,助长林业碳汇的不规范开发。
目前,地方碳试点碳市场中,广东、重庆、深圳和福建分别发布区域林业碳汇方法学,其他省份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各自区域的林业碳汇方法学的开发。报告认为,相对于CCER来说,地方性方法学开发有较大的自主权,开发条件相对宽松和灵活,可能造成林业碳汇的“劣币驱逐良币”。
为了防止不规范开发现象再度出现,增强对于森林碳汇功能与碳汇项目开发关系的科学认知,CCER重启后,国家林草局着重强调,科学有序推进林业碳汇项目开发与交易。
绿色和平森林与海洋资深项目经理潘文婧表示,重启的CCER充分吸取上一阶段林业碳汇发展中的经验教训,科学有序开发林业碳汇的顶层设计逐渐成形。
报告建议,政府主管部门,科学引导林业碳汇在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的合理定位,坚持能源结构转型优先,林业碳汇抵消为辅。严格规范、监管与碳排放权交易相挂钩的林业碳汇交易。
第三方审核机构应严把质量关,并加强对林业碳汇审定核查人员的专业能力建设,确保项目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报告还呼吁,企业应优先自身减排,对于减无可减的剩余部分排放,才可选择高质量的林业碳信用作为碳中和的辅助手段,并向市场和公众披露林业碳汇的用途和相关数据。
第三方机构的独立和专业,将提振林业碳汇行业信心
报告着重强调第三方机构的重要作用,认为审定核查机构是确保碳汇真实性和准确性的关键参与方。审定核查机构的参与确保林业碳汇从项目设计、实施到交易的各个环节都符合标准和要求,提高项目的可信度。
总而言之,审定核查机构的独立性和专业性有助于增强对碳汇信用质量的信心,从而促进林业碳汇交易的健康发展。
目前,只有经过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认监委)审批的机构,才具有CCER审定核查资格。CCER重启后,国家认监委公布5家审定核查机构。
根据报告整理,5家机构分别是: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有限公司、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有限公司、广州赛宝认证中心服务有限公司、中环联合(北京)认证中心有限公司和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
报告也指出,目前认监委公布的具有林业碳汇项目审定核查资质的机构,其中只有一家有林业专业背景。审定核查机构需要积累和提升林业专业能力,准确掌握审定核查尺度,避免审定核查中过松造成的项目合格或者过严造成低效率和成本增加。
地方第三方机构的缺位也是报告着重关注的问题之一。报告称,在地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中,林业碳汇项目第三方审定核查机制建设远弱于CCER。
地方主管部门认定的审定核查机构过多,报告指出,例如广东有34家审定核查机构,由省主管部门考核。
报告认为,由于缺乏监管和监督,不能从机制上确保林业碳汇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而各类林业碳票通常是由第三方机构监测核算,专家审核,林草主管部门审定后,由生态环境部门备案签发,这一机制难以确保进入交易的林业碳汇项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为此,报告建议,注册登记机构,审定核查机构依法合规公开项目设计文件、审定核查报告、监测报告,增强市场透明度与公信力。逐步建立信用体系,为优质林业碳汇项目提供更多机会和技术支持。
苏州高新区(虎丘区)碳中和国际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张立教授表示,恢复、增强、充分发挥森林的各项生态功能,是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气候减排协同增效的重要途径之一,高质量林业碳汇项目除需要经过严格监管、科学测算,还要为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正面影响。
采写:南都记者郭若梅 发自北京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