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转向产能出海新模式,汽车、餐饮供应链本地化成趋势
2024年末,毕马威中国在广州举办了“毕马威2024大湾区年会:迈向全球 开拓增长——企业高质量出海论坛”,并在论坛上正式发布《镜观·回响——中国企业出海洞察报告暨解码粤港澳大湾区全球制胜之道》(以下简称《报告》)。
据《报告》回溯,2008年以来,中国企业经历了两轮出海浪潮。和日本过去的出海经历类似,中国企业初次出海一般以产品出海为主,而后逐步转变为产能出海,以达到降低成本和拓宽市场的双重目的。
中国企业第一轮出海目的地主要分布在欧美地区等发达经济体。从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数据观察,2018年末,美国(3.8%)、新加坡(2.5%)、澳大利亚(1.9%)是接受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占比前三的国家。中国首轮出海的目的地,是将已经成熟具有优势的产品推向海外市场,而人口和市场是上述发达经济体的主要拉动项。
第二轮出海自2018年开始,出海目的地进一步向新兴市场转移。据《报告》分析,中国民营企业出海大体分三个阶段,一是为了避免较高的关税壁垒而出海,这一阶段从疫情前的2018年开始,以投资越南、拉美经济体为主。二是企业陆续出海以后,发现海外有新的市场空间,譬如青年人口多、消费能力强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这一时期出海目的地为中亚、东南亚、中东。三是企业资源配置的国际化发展,这一阶段与地缘政治无关,主要出于国际化公司中长期战略发展的思考,通过配置国际资源,系统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譬如近年较多车企出海匈牙利,目的在于能够缩短与出口最终目的地如德国、法国等欧盟国家间的距离成本。
展望未来,《报告》认为,企业出海目的地仍将以新兴市场国家(地区)为主。为规避地缘政治风险,拉美、东南亚仍是重要出海目的地。
此外,中亚、非洲、中东海湾国家对出海企业的吸引力也在上升。从外贸数据观察,2018年后我国对中亚、非洲国家清洁能源产品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出口份额明显抬升,随着非洲与中亚国家绿色转型持续推进,新能源产品将维持旺盛需求,新能源产品企业出海中亚、非洲有望进一步争取市场份额。
具体来看,2018年以后,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汽车零配件、跨境电商等产品出口阿联酋、沙特阿拉伯的比重合计提高10个百分点。
为达成石油经济转型目标,海湾国家如沙特近年着力改善营商环境,其计划到2030年实现每年吸引1000亿美元外国直接投资的目标。增加的外国直接投资支持新兴产业和重点行业的发展,例如人工智能、先进制造业、采矿业、可再生能源和旅游业,这意味着中国出海企业在中东国家除了新能源、消费电子产品,还可以寻求数字经济、服务业等新兴产业投资机遇。
展望下一阶段,《报告》认为,不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为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现阶段的产能出海将逐步向“产能+产业链”出海模式转变。
在制造业中,以新能源汽车为例,车企出口初期大多采用整车出口的方式,但是随着欧美贸易壁垒持续增高,在经济性和滚装船运力制约等因素的影响下,企业开始转向海外建厂。同时,为提升供应链效率,我国企业开始推动包括电池和零部件供应商在内的产业链全球布局,以实现就近配套和市场快速响应,未来中国新能源车企或将呈现“产能+产业链”出海的新趋势。
而在服务业中,典型出海行业是零售和餐饮业。在疫情后,茶饮、火锅等类型的公司纷纷到海外拓展业务,随着消费品牌加速涌入东南亚,为解决原材料供应与配送难题,供应链本地化成为大势所趋。据悉,蜜雪冰城在其招股书中披露,已经在东南亚建立了本地化仓储体系,包括共计约6.6万平方米的11个自主运营仓库。2023年,蜜雪冰城冰淇淋脆筒供应商哥润在印尼建厂,年产能3亿只,足够支撑东南亚2万家门店。
采写:南都记者 赵唯佳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