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筑基础强筋骨到强担当显活力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设立45周年特别策划
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基层国家权力机关。县乡人大强不强,“会不会”“善不善”开展工作,直接影响群众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信任度、满意度。
从基层人大“没钱、没人、没力”,到“有机构、有人员、有场所、有经费”成为常态;从县乡人大代表履职能力存在不足,到代表能履职、善履职、创新履职……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新时代县乡人大工作得到长足发展、创新发展。
如今,全省12万余名县乡人大代表活跃在基层、奋进在一线,持续为民生实事的“一枝一叶”奔走,为基层治理的“一针一线”忙碌,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中贡献人大代表力量。
从“三没”到“四有” “金十条”为县乡人大“强筋壮骨”
“没钱、没人、没力。”回忆往昔,台山市人大常委会选联工委主任苏玉霞连用三个“没”道出了许多县乡人大工作者曾经面临的“困窘”。“以前,县乡人大没有单独办公室,更没有代表联络站,开展工作也是通过‘双联系’,即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代表联系群众。”
县乡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最后一公里”。但在约10年前,像台山市这样“没钱、没人、没力”的情况并不鲜见。机构设置不全、人员编制不全,县乡人大长期以来“无存在感、无压力感、无获得感”。县乡人大的地位弱化、权力虚化,人大代表没办法真正发挥作用。
2015年6月,中共中央转发了《中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加强县乡人大工作和建设的若干意见》,为做好新形势下人大工作特别是县乡人大工作指明了方向。之后不久,中共广东省委就出台了《关于加强新形势下人大工作的决定》,就加强全省人大工作作出全面部署。
2017年7月,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联合省委组织部、省编办、省财政厅、省人社厅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县乡人大工作和建设的若干意见》。
聚焦县乡人大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和工作规范,广东提出的这10条措施一针见血、实实在在,推动县乡人大“四有”(有机构、有人员、有场所、有经费)成为常态,被县乡人大同志称为“金十条”。
“金十条”发布后,县乡人大迎来跨越式发展。当年底,121个县级人大全部达到机构设置标准,机关工作人员全部达到16名以上;1144个乡镇人大全部单独设立办公室、配备专职工作人员,457个街道全部设立人大工委;乡镇人大工作和代表活动经费全部列入预算……
当时,有基层人大工作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提出十项措施后,县乡人大建设的力度很大,“‘金十条’确实解决了基层人大多年来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
“‘金十条’最重要的是解决了当时一些瓶颈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组织建设方面。”据苏玉霞介绍,“金十条”发布后,台山市全部乡镇都设立了单独的人大办公室,配备了专职副主席,人大主席享受同级正职岗位补贴。
组织强起来,队伍跟上来,基层人大干劲很足。有来自广东县乡人大的干部表态,“要靠实干来赢得尊重,‘有为才有位’。”
推动人大能履职、善监督
让群众感受到“人大代表就在身边”
如果说2017年推出的一系列举措从顶层设计上解决了基层人大硬件上“有没有”的问题,那么从2018年起,广东县乡人大工作的深化改革则是聚焦在软件上“能不能”“善不善”履职的问题。
2018年起,广东省人大常委会连续3年开展“推进县乡人大工作年”工作。其中,2018年重在加强工作规范,2019年重在深化推进,2020年重在总结提高。为加强示范引领,从2018年起,省级层面和市级层面还先后确定了一批县乡人大工作示范点。
作为全省首个乡镇人大工作示范点,东莞大朗镇专门起草修订了当地人代会工作、人大主席团工作、代表工作等16项制度,建立了主席例会、办公会以及主席团会议体系,并突出强化镇人大对镇政府重大决策等工作的监督能力。
实践证明,人大“善监督”对推动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据了解,在大朗镇人大打出一套监督“组合拳”后,该镇重点民生工程均加快了进度、提升了效能。其中,该镇截污次支管网工程建设工程扭转了此前进度排名倒数的局面,在当年度河长制工作中排名全市第一。
县乡人大代表履职能力的短板补上了,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也日益通畅,代表为民发声、为民监督、为民办事已成为广东基层民主实践的日常。
2019年7月,省人大常委会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新时代全省人大代表联络站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新建联络站应尽量设在交通便捷、便于联系群众的地点,让群众感受到“人大代表就在身边”。
云浮罗定市太平镇人大主席叶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目前太平镇基本形成了“镇、行政村、自然村(代表家中)”共82个联络站(点)网络,实现村(社区)站点全覆盖。
今年起,太平镇人大还建立了“群众身边事·代表来督办”微信工作群,成员有镇辖区内各级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正副站长和联络员以及镇各部门联系人。今年6月,有群众反映,“潭溪村的一条约450米的机耕路生产大道多年来一直未能硬底化,一到雨天路面泥泞,影响我村群众生产生活,希望政府能给予帮助解决。”经过镇人大代表沟通、监督、跟进,该条“烂路”维修项目获得市财政支持,经过两个月全部完成施工。
“3+2”梯次深化 基层人大创新履职、尽显活力
在连续3年开展“推进县乡人大工作年”后,2021年3月省人大常委会接续发力,专题部署开展全省县乡人大“巩固基础、强化履职”两年行动。
三年筑基础、补短板、壮筋骨;两年再强化、再深化、见变化。“3+2”既见证了县乡人大工作的纵深发展,也见证了县乡人大代表履职能力、监督能力的梯次提升:
——全省绝大多数县乡人大开展了代表向原选区选民述职工作,做到代表每年书面述职一次,每届向选民述职并接受评议一次;
——全省绝大多数县乡人大开展了工作评议,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调研、反馈、评议、整改工作机制;
——122个县级人大全部实现与本级政府财政部门联网,建立了审计查出突出问题整改监督和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制度;
——县乡人大开展民生实事项目代表票决制工作,大部分县乡均成立了代表监督小组监督项目实施情况。
近年来,广东全省县乡人大工作如火如荼开展,行权履职、创新探索蔚然成风。2018年起,全省开始开展县乡人大工作创新案例征集工作。从每年公布的案例看,这些鲜活的民主实践丰富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涵,为全国县乡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持续贡献广东经验。
总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策划:王卫国
统筹:李陵玻
执行统筹:陈杰生 吴璇
采写:南都记者 张思琦
制图:杨存海(奇域AI)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