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产、停止运营,一周时间两家eVTOL飞行器公司倒下
近日,德国电动垂直起降(eVTOL)飞行器独角兽Volocopte在官网宣布,已向卡尔斯鲁厄地方法院申请启动破产程序。就在一周前,德国eVTOL明星公司Lilium也宣布停止运营,并解雇了约1000名员工。这两件前后脚发生的事件,在低空经济业界引发了不小的讨论。
“飞行汽车届的特斯拉”
商业化步伐拖后腿
创立于2015年的Lilium是由四位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工程师和博士生创立的,专注于开发速度达到100公里/小时的eVTOL飞行器,为人们提供快速、可持续且负担得起的空中交通解决方案。
该公司的面世,在资本市场上吸引了不少关注。它被看作“飞行汽车届的特斯拉”,种子轮融资便获得了欧洲知名投资机构Freigeist Capital的青睐,后来包括腾讯在内的众多投资者也为其倾注了不少资金,前后累计融资超过15亿美元。
然而,受困于高昂的研发成本、不确定的法律监管环境、大规模商业化推进缓慢,Lilium在持续烧钱多年后,不得不面临巨大的财务压力。
尽管在2021年,Lilium与Qell Acquisition Corp公司完成合并,通过SPAC方式在纳斯达克上市,但商业化的步伐依然赶不上资金的消耗速度。该公司在2022年、2023年的净亏损分别为2.53亿欧元、3.89亿欧元。
2024年12月下旬,当Lilium子公司裁掉1000名员工时,其创始人Patrick Nathen感慨地说:“Lilium在经历10年零10个月后停止运营,是件令人悲伤的事。这家公司再也无法追求我们对更环保的航空方式的共同信念。这令人心碎,时间点也极为讽刺。”
幸运地是,在2025年1月初,Lilium与投资者财团Mobile Uplift Corporation达成协议,后者将收购Lilium的资产,并提供恢复运营所需的资金。
两家明星企业陨落,或许也为火爆一时的行业敲响了警钟。放眼国内外,eVTOL赛道乃至低空经济仍面临着不少困境。
有业内人士指出,由所谓明星团队创立的公司,在产品定位和成本控制方面往往会不接地气。以Lilium为例,其原型机在2019年就已试飞,但直到2024年还不能实现载人飞行,这便很成问题。
奔驰吉利都曾予以重望
商业化败在临门一脚
在官网中称自己为“魔法发生的地方”(WHERE THE MAGIC HAPPENS)的Volocopter公司,同样是于近几个月陷入困境的。
该公司声称目前业务运营照常进行,临时破产管理人已召开员工会议,投资者流程也进行了重启,将努力在2月底前制定重组概念。
Volocopter成立的时间比Lilium更早,是2011年创立的,拥有来自60多个国家的超500名员工。由于一开始就获得了奔驰和吉利等汽车制造商的支持,一直在资金上比较充足。在2022年获得1.82亿美元的E轮融资后,该公司投后估值为18.7亿美元,也是深受瞩目的业界“独角兽”之一。
两位创始人做出的第一架低空载人飞行机,机翼是由16个电动机组成的,中间连接一个由瑜伽球做支撑的座椅,测试人员戴着安全帽坐在座椅上,看上去极为原始,却为今天的eVTOL形态奠定了基础。
2016年,Volocopter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飞越迪拜的自动驾驶空中出租车,后来又在新加坡、巴黎等各国相继测试和推出空中出租车服务。正如其官网所称:“在短短十年内,我们比eVTOL历史上的任何一家公司都走得更远。”
然而,雄厚的资金依然不足以支撑Volocopter继续往前走。2024年4月,Volocopter被曝出资金短缺,需要申请1亿欧元的贷款,但它向德国州政府和联邦政府寻求贷款担保时,却没有得到支持。
后来,一笔神秘的融资帮Volocopter短暂解了围。但接下来,已完成多国载人飞行测试的产品VoloCity却未能及时获得认证,导致巴黎奥运期间的运营被迫取消,公司重新陷入困境。
随着老股东与Volocopter的谈判限入僵局,前者希望以资金换股权的方案未能实现,公司现金流彻底耗尽,现任CEO也提出辞职,Volocopter只得申请破产保护。
两家明星企业的陨落,为势头正热的低空经济敲响了一记警钟。
尽管每家公司面临的具体问题各不相同,但大批量的资金投入、相关资质的获取、可持续商业化的落地、消费场景的开发等,都是所有玩家需要共同面对的难题。在国内外低空经济尚处于开荒时期、仍需长时间搭建配套设施的大环境下,谁能探索出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支撑到低空经济成熟的那一刻,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胡雯雯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