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成都治堵“两月考”,在市民期待中回应美好生活向往
交通治堵绝不是一阵风,而是一项长久的、实在的民生工程
新年第一个工作日,成都市交通治堵工作新闻通气会召开,对前两个月工作梳理总结,对下一步工作安排进行部署。
两个月努力如一场考试,成效究竟如何?
一组数据值得欣喜:首批63项堵点治理任务已完成42项,中心城区拥堵指数从1.38下降至1.31,治理点位周边拥堵状况得到有效缓解。
一种感受值得欣慰:“多一个路口,回家更方便了”“这里实现了‘排而不堵’,一个红灯就能通过”“路变宽了,风景也更好了”。
↑改造后的驿都西路成都行政学院门口路段。
两个月,不少交通堵点已变畅通道路,任务清单正成效果清单。成效,源于坚持两月的“科学治堵、高效治堵、开门治堵”工作思路,也指向成都大力培塑的“敏感敏锐、立说立行、创新创造、认真较真、实干实效”工作作风。
说一千道一万,治堵取得的成绩,重点在开门治堵的方式,关键在市民的积极参与。
为何要开门?
开门是一个动作,背后是开放理念,表现在广泛听取市民意见,体现在畅通建言通道。在治堵工作中,只有思想和行动上都开门,才能从表到里将治堵工作指向关键,落到实处。
如何来治堵?
交通堵点,是看得见的堵;心理堵点,是看不见的堵。看得见的堵,可能会引发看不见的堵,只有疏通了看得见的交通拥堵,才可能消除看不见的心理拥堵。广开言路,倾听民生,顺应民意,从市民看得见的“堵”做起,在民生小事中回应市民美好生活向往,自然就能疏通看不见的堵点。
比如,常态化治堵工作专班,立足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广泛汲取群众智慧,全方位激发市民城市主人翁的精神。还有,政务媒体联合12345热线推出“一起来治堵”民生互动活动,至今已收到3049条留言和建议。值得一提的是,活动中市民建言的多个堵点,已成为第二批治堵点位,这无疑具象化了环环相扣的效果,也让治堵工作更贴民心更接地气。
城市交通拥堵,说小也小,都是市民身边事,说大也大,堪称“世界性难题”。城市将治堵工作作为重点民生工程,从部署到行动,从任务到效果,体现着以人民为中心、把市民放在心上的思想和行动,其结果就是群众在治堵的参与、见证、体验中,得到幸福感、安全感。
新年以治堵工作开场,足见成都治堵的决心和毅力。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交通治堵需要坚持长期治本和短期治标相结合。会上,成都第二批次151项堵点治理任务清单公布。当治堵工作从第一阶段迈向第二阶段,从打通一个堵点走向一批堵点,从2024年走到2025年,意味着成都交通治堵绝不是一阵风,而是一项长久的、实在的民生工程,也将在奋力往前走、时时回头看中,不断回应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红星新闻评论员 黄静
编辑 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