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民苦练书法50年,花8年抄完4大名著献给祖国,专家最后说啥
整整八年时间,他写下了367万个楷体小字,装订成152本手抄本,将中国四大名著全部抄写完毕。
76岁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他的书法却能引来外国人争相拜师,在这条路上走出了令人惊叹的成就。
当他满怀期待地,想将这份倾注了八年心血的作品献给祖国时,却遭到了专家的当面否定。
这位老人究竟是谁?他为何要花费八年时间抄写四大名著?
文章内容、图片均来源网络,信息来源赘述在结尾,文章部分细节存在艺术加工切勿当真
«——【·152本手抄书·】——»
2019年国庆前夕,一位名叫张喜才的76岁山西老人,推着一个大箱子来到当地的市政府门前。
在找到相关部门之后,他提出了自己此行的目的:捐赠箱子中的152本手抄本。
工作人员在打开箱子后发现,这些手抄本的外表像是古书的样子,书本的装裱也全是手工的痕迹,虽然不是古物但的确有些价值。
至于书中的内容,据老人所说是四大名著的原文全文。
因为捐赠物比较特殊,工作人员找来了几位书法专家,对捐赠物进行评测。
专家在看了几本之后,给出了一个令张喜才十分失望的结论:这些东西没有意义。
专家的理由是十分简单的,手抄本的内容全是誊抄并无创新性,字体也是常见的毛笔小楷,工作量虽然惊人但并没什么值得收藏的点。
就这样,老人只能带着箱子悻悻的离开,并没有达到目的。
因为事情过于罕见,引起了不少地方媒体的关注,根据留下的线索,一些记者找到了老人的居所,并对他进行了采访。
而据张喜才所言,这152本手抄本耗了他8年的时间,一共367万字。
而他之所以做这些,一方面是退休之后无所事事的休闲,另一方面就是想在国家值得纪念的日子里,送上一份有价值的礼物。
«——【·书法的爱好·】——»
张喜才出生于20世纪40年代初,从小就因为战争的动荡而吃不饱、穿不暖。
虽然生活很艰难,但他却有着十分旺盛的对知识的渴望,没钱去私塾读书并不碍事,他总会偷偷跟着教书先生,在“教室”的外面蹭课。
到了50年代的时候,国家大力推进“扫盲运动”,他也因此有机会正式进入学校学习了。
然而,张喜才的父母却和张喜才的想法不同,虽然父母支持他读书,但也就是到能够认字的程度为止。
因此当他上到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他就不得不放弃学习,开始工作养家了。
他进过军队当过兵,但是因为并未参加过战争,没有战功早早就复员返乡了。
复员之后,他进了纺织厂工作,开始从事印染的工作。
即便平时工作繁忙,张喜才也没有停下学习。
每当空闲的时候,他就会拿出书笔来,或是学习一些文化知识,亦或者写写字练练书法。
又因为有过私塾的经历,他对毛笔书法情有独钟,多年的练习也让他的毛笔字越来越精进,甚至不输一些毛笔字的大师。
不过也因为平日里还要工作,他没有属于自己的书法流派,只不过是个写字极好的普通人。
直到他到了退休的年纪,才开始专心搞书法。
«——【·旅游的启发·】——»
本来,张喜才应该就这么着安享晚年,毕竟除了写字他也没什么可干的了。
但是儿女们却不这么想,自己这个老父亲辛苦了一辈子,想让他在晚年弥补弥补过去遗憾,带着他去外国旅旅游、见见世面。
更何况,这几个儿女又都挺成功的,出去玩一玩也不是什么问题。
张喜才一开始并不愿意,毕竟自己已经老了,不想东折腾西折腾了。
但是听儿子说,外面的艺术博物馆经常展示名人大师的画作,还有不少珍贵的艺术品,这让他心里痒痒的。
一想到自己可以拿这些经历,跟自己的老哥们们炫耀,也就同意了下来。
在儿女的带领下,张喜才去了欧洲的几个国家旅游,一路上欣赏到不少的艺术作品。
在一次展出上,他竟然看到了熟悉的中国毛笔字,这让他十分震惊。
看着这些独具风格的字,他的心理五味杂陈,而从一旁同样欣赏的路人口中得知,喜欢学习中国书法的外国人不在少数,还经常会办些书画展来展示成果。
仅演示
和路人互相了解了情况之后,张喜才被迫当场露了一手。
他挥动着路人的毛笔,星星点点的在纸上写下几个小楷,字体横平竖直、笔力遒劲,引得周围人纷纷夸赞,甚至还有外国人想当场拜师,要跟他学毛笔。
考虑到自己不是什么大师,他也没有答应下来,只说自己普普通通便拒绝了拜师的请求。
«——【·八年努力·】——»
有了这次旅行,张喜才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
既然连外国人都对毛笔这么有兴趣,那么自己是不是可以弄个“大工程”,想等到2020年党百岁生日的时候献给国家,以表示庆祝呢。
说干就干,他跟儿女说了这个想法,托他们买来一套笔墨纸砚。
而在“工程”的内容上,他并没有过多纠结,决定把四大名著全部誊抄下来。
这份“工作”也没有张喜才想象的那样简单,虽然只是誊抄,但过程却并不能出一点错误,有一个字没写好整片就都得重写。
而环境同样会对他产生影响,夏天的高温让他的手经常出汗,握笔的手容易打滑;到了冬天,墨又因为寒冷的天气经常被冻住,影响他的进程。
就这么磕磕绊绊的,从2010年年初开始一直到2018年4月,终于全部誊抄完毕。
在这期间,张喜才每写完一部分,就把它们用手装裱在一起,做成了一本本的手抄本,就这么着累计写了152本,提前两年完成了任务。
因为等不了两年,所以他打算在19年建国70周年的时候就捐赠。
至于这段空闲的时间,他索性又开始誊抄《道德经》、《千字文》等的短篇作品,并将其贴在空白的卷轴之上保存。
到记者采访他的时候,这本卷轴已经有25米之长了,工作量也不小。
虽然张喜才捐赠国家的愿望没能达成,但也并不是毫无收获。
在教育部有关工作人员的推荐之下,他受到了当地一些学校的邀请展示作品。
有时他还会带着笔墨纸砚,现场给学生们演示怎么写毛笔字,也算是变向满足了心愿。
至于这百余本的四大名著,他打算全部留给儿孙当做纪念,它对国家或许没什么意义,但对自己的家庭来说,却是一段难忘的回忆。
参考资料
山西七旬老人耗时八年手抄四大名著 [中国新闻网]
山西古稀老人手抄四大名著 预献礼党百岁生日 [黄河新闻网]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