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眼镜百镜大战将至,星纪魅族卢勇:未来两年是关键竞争期
随着AI端侧应用加速落地,AI眼镜市场风起云涌,正在酝酿一场“百镜大战”。
近期,百度、Rokid、影目科技、Looktech等先后推出AI眼镜新品,多家国内外科技巨头宣布将在2025年初的CES上发布全新AI+AR眼镜,“百镜大战”箭在弦上。
多家研究机构对于未来两三年的前景较为乐观。中信证券研报指出,2024年全球AI眼镜出货量或突破300万副,而2025年则有望攀升至1000万副,具备AI功能的眼镜在整个市场的渗透率或将冲击60%。
不过,与这股“技术热”形成对比的,是市场端一度显得相对“冷静”:虽然资本频频加码,厂商也频繁上新,但消费者对AI眼镜的真实需求与佩戴体验仍在培养之中。部分轻量级拍照、翻译功能的产品虽在早期尝鲜用户中获得一定认同,但距离大规模普及尚有不小距离。如何在市场对新硬件形态的观望情绪中突围,成为众多企业亟待破解的难题。
多位业内人士在和南都湾财社记者交流时表示,技术快速迭代意味着成本与体验需要不断平衡,且线下试戴、售后服务等环节也考验企业的综合实力。要想在“百镜大战”中走得更远,仅依靠产品发布的声量并不足够,还需真正打通技术和用户之间的“最后一公里”。
日前,星纪魅族在深圳国际眼镜业博览会上与雅视集团签约,也引发行业对“科技+传统眼镜”新生态模式的关注。在“技术火热、市场冷静”的产业走向下,企业应如何面对挑战?“百镜大战”箭在弦上,如何突围?星纪魅族高级副总裁、XR事业部总裁卢勇接受了南都湾财社记者专访。
以下是采访节选
明年市场容量将远超今年
南都湾财社:今年行业内AI眼镜的产品发布不少,但存在一个“技术火热、市场冷静”的现象。您对这种局面如何理解?
卢勇:我觉得这并不意外。在任何新型智能硬件走向消费级市场的初期,大多会经历这样一个阶段:技术革新非常热烈,资本、厂商都在押注新赛道;但消费者因为担心实际使用价值和购买成本,还需要观望和接受的过程。
智能眼镜有别于手机等成熟终端,要经历佩戴舒适度、镜片定制、线下体验等多重门槛,所以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全民普及”。不过随着更多品牌的进入,用户被不断教育,市场的“冷静”状态也会慢慢被打破。
南都湾财社:那您预计这个“冷静期”会持续多久?
卢勇:其实已经开始出现转折。像Meta、百度、小米等大厂投入,让大众对AI眼镜的认知度迅速提升。很多机构预测2024至2025年会是一个重要的爆发窗口期,而到2026年前后,或许就能出现几款成熟度和体验都比较突出的明星机型,从而引领更大规模的市场需求。所以在我看来,这种“冷静”和“热烈”可能会交替出现,但总体趋势还是往上走。明年会是非常热闹的一年,智能眼镜的市场容量将远远超过今年。
南都湾财社:面对市场端尚未完全爆发的现状,企业通常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去研发、推广,资金压力会不会非常大?
卢勇:的确有相当的投入压力。智能眼镜涉及光学、算法、芯片、模组等多重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持续研发经费。但正因为门槛高,我们才能在短期内建立一定的技术壁垒。
不过,对于初创公司而言,资本的密集涌入也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他们在早期获得市场关注,但对于我们这类有手机、汽车等多业务协同的企业,则可以利用更大平台的资金和供应链体系来支撑眼镜项目的投入。我想,理性的方式是“以点带面”,先抓住一个最能触动用户刚需的点,比如翻译或拍照,然后再在此基础上迭代更多功能、场景,保持有节奏地推进。
南都湾财社:除了资本和技术层面,企业在市场教育上还会采取哪些手段?
卢勇:从我们的经验来看,线下试戴和体验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很多消费者对智能眼镜感到新奇,却又担心佩戴的美观度和舒适度。如果能在传统眼镜门店或自有体验店,让他们亲身试戴,实际感受翻译、拍照、AR导航等功能,就更容易激发购买动机。所以企业一方面要做好线上宣传,另一方面不能忽视线下深度体验场景的建立和维护。
以我们的角度,我们会采用多种形态:一是充分利用自己在手机、汽车等业务上的实体门店网络,将眼镜体验融入其中;二是与传统门店合作,将产品摆上柜台,配合专业的验光与售后服务;三是考虑在重点城市单独或与伙伴共建高品质的体验中心,让用户深度感受包括AR导航、影音娱乐等更高阶功能。可以说,真正想要把智能眼镜推广到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线下全方位的服务生态。
传统眼镜厂商与AI科技企业合作或成主流趋势
南都湾财社:星纪魅族在本次深圳国际眼镜业博览会上与雅视集团签约引发关注。您认为未来传统眼镜厂商和AI科技公司更深层次的合作,是否会成为行业主流?
卢勇:我相信这是一个大趋势。传统厂商在镜片设计、配镜流程、时尚审美、线下渠道等方面有着很强的沉淀;AI企业掌握算法、硬件和新形态交互的能力。双方结合能够从设计、生产到验光服务、售后支持,提供更全面的解决方案。虽然在外观与功能取舍上可能会有一些冲突,但在良性的沟通下可以相互磨合,最终实现“科技+传统”双赢。
南都湾财社:也就是说,对于“技术火热、市场冷静”这个阶段,传统与AI的结合或许是一种破解之道?
卢勇:可以这么说。传统眼镜厂商熟知消费者的真实需求,以及线下销售的逻辑;AI厂商则带来全新的功能和价值点。两者相互赋能,有助于进一步唤醒用户的潜在需求,让他们对“智能眼镜不仅是科技尝鲜,更是真正可戴出门、改善生活方式”的认知更深刻。如此一来,“冷静”的市场也会被加热。
“百镜大战”箭在弦上,如何突围?
南都湾财社:您对现阶段的“百镜大战”有何判断?
卢勇:我认为,未来两到三年会是一个十分关键的竞争期。会有大量品牌涌现,也会有不少品牌在激烈的赛道里被淘汰。最终能走下来的企业,一定要能平衡好“技术火热”与“市场冷静”之间的张力,在芯片、光学、算法、产品形态、线下运营等方面都有较深的积累。只有提供真正能打动用户的体验,才能长久留在这一市场并继续发展。
对消费者而言,现在很多“AI眼镜”看起来还像“玩具”,但随着功能与设计的演进,它有潜力成为下一代重要的随身终端。对行业而言,这还是一个广阔而未被完全定义的空间,“技术火热”能让我们不断突破,“市场冷静”则提醒我们要扎实打磨产品。在这场百镜大战中,谁能真正消化技术、提升体验、做出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才会赢得最终的信赖与市场。
目前,要做到“理想状态”的眼镜,至少要在光学模组、小型化芯片、续航能力、佩戴舒适度和时尚度等方面都能达到更高水准。我们还需要考虑镜片配度数、语音翻译的准确率、拍照视频质量等用户体验细节。不过,好在AI眼镜已经在核心技术和应用场景方面积累了一定基础。有了资本与行业各方的共同投入,不断迭代、快速打磨,我们有机会在2025年左右看到真正成熟、被大众接受的旗舰型产品。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严兆鑫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