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口出现密集隔离柱,城市管理不该顾此失彼
极目新闻评论员 吴双建
近日,有网传视频显示,广州地铁五山站B1出口与C出口处的人行道和广场区域,设置了成排的警示柱。有部分人行道路段由于停放的非机动车和警示柱的同时限制,可通行的区域仅剩盲道。有网民戏称,密集的警示柱好似“梅花桩”。南都记者于12月28日和30日,先后两次走访视频中反映的位置。在走访中,记者发现警示柱的设置对现场非机动车停放和通行起到了一定限制作用;亦有市民表示,警示柱的设置对携带大件行李出行、推轮椅或婴儿车的人群或有所不便。(据12月30日南方都市报报道)
相关视频截图
据报道,官方披露的信息显示,警示柱设置的原因为“改善地铁站口周边市容环境和消除消防安全隐患”。街道办表示,2024年以来,街道就接到居民投诉、12345工单、“民情速递”专栏以及人民网群众留言投诉地铁广场长期被非机动车无序占道停放,行人难以通行的问题80余宗。
由此可见,电动车在此区域违停占道导致的民怨,的确是当地政府为了解决这一顽疾,不得已采取的措施。一方面,这密集的警示柱确实不那么美观,街道被分割,变得非常刺眼。另一方面,此举确实挡住了轮椅、推车以及推行李箱的行人,让人颇感无奈。
不过,此事在网上,出乎意料地受到了不少网友的好评。有网友称,行人总算有路可走了。还有网友说,轮椅、推车在电动车围堵的情况下同样走不了,硬隔离没毛病。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局面?当然,这是多种因素造成的。除了骑行人的素质,还有老城区空地资源紧张,以及电动车成为配套地铁“最后一公里”的交通方式。
相关视频截图
但是,城市管理应该更精细化,在照顾大众需求的同时,还应兼顾小众人群的出行,不能有“误伤”。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还要考虑到对特殊人群的影响。毕竟,此举有可能将推婴儿车的、坐轮椅的人群赶到机动车道上去,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交通意外发生的可能性。
目前,全国各地因“硬隔离”造成城市管理顾此失彼的现象并不少见。为了不让机动车上人行道或非机动车道通行或停放,采用了设置隔离桩的方式,但是桩与桩之间的宽度不够,诱发了不少意外事故。还有的道路中间采用栏杆阻挡行人通行,因为缺乏配套的过街设施,导致行人长期翻越栏杆过街。还有的用栏杆来划分非机动车道,结果两头各违停一辆机动车,非机动车道就废了。
有关部门不能迷信“硬隔离”能带来一劳永逸的效果,而是要采取科学的方式方法,开动脑筋,加强配套服务,尽量减少硬隔离带来的负面效应。比如,一定要用这么高的警示桩做隔离吗?每一边非得做两排警示柱吗?哪怕是万不得已,也应该留个口子,安排人员值守,让其他特殊人群能顺利通过。
当然,城市管理需要科学规范,更需要市民养成良好习惯,不乱停乱放,按道行驶。城市交通管理混乱的一个结果就是,开车的、骑车的、步行的,都感觉不方便,都在吐槽。就是说,没有人能从不文明出行中得到舒心的体验。同时,警方也应加大对交通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置力度,以保障城市交通设施的正常运转。
(来源:极目新闻)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