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永利谈成都《总规》:高水平实施国土空间规划 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道路
9月27日,国务院批复《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是国家空间规划改革后成都第一部覆盖全域全要素的“多规合一”总体规划,必将对成都未来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为进一步做好《规划》宣传解读,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邀请了多位专家学者解读《规划》核心内容。 近日,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公共政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焦永利受邀对《规划》进行了解读。 ▲焦永利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发展作出了系统部署,要求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规划体系、区域协调发展、国土空间布局、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以及土地管理制度等多个方面改革任务,为推进空间治理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近期获批的《规划》坚持世界眼光、历史视野,对多重国家战略叠加下成都的新使命进行了深刻分析和总体部署,明确了成都的城市性质、目标愿景与功能定位,充分体现出服务国家战略全局的大局意识、对标国际一流的自信姿态和推动城市发展进化的历史主动精神。
▲未来科技城 资料图
成都深刻把握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这一重大历史机遇,通过高水平编制实施国土空间规划,主动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落实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系统践行新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道路的成都路径和成都方案。
践行国家战略
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
近年来,成都始终坚持践行国家战略,勇于承担国家使命,遵循区域和城市发展规律,踏准时代脉搏,构建引导城乡和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格局和系统性政策措施。《规划》从全球尺度、国家坐标出发谋划确定了成都的战略使命。
国际层面,《规划》提出加快建设门户枢纽,构建参与国际高水平合作竞争和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功能体系。国内大循环层面,明确要充分发挥成都的极核带动作用,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都平原经济区、成都都市圈等各层次战略区域的协调发展,提升一体化水平。
▲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我国区域经济地理“菱形”骨架体系的西部支点。《规划》明确了“双核引领、双圈互动”的发展思路,通过强化成都、重庆的城市能级、核心竞争力以及辐射带动能力,真正确立中国经济第四极的地位,为国内大循环拓展经济腹地和韧性水平做出重要贡献。
更好带动四川全省发展是成都的重要使命。《规划》明确要增强五大经济区协作能力,协同推动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共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世界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成都平原经济区是四川省的经济基本盘区域,成都都市圈正处于培育形成的关键时期。《规划》提出要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内圈同城化、全域一体化发展,共建龙泉山东侧产业走廊和成德绵眉乐高新技术产业带,全面提升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水平,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形成有力支撑。
强化开放创新
在全球城市网络中争先进位
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成都的综合实力和城市能级持续攀升。在全球知名智库GaWC近期发布的《2024世界城市名册》中,成都已经位居Beta+世界二线强城市,较上一次排名提升13个位次,位列全球第58位。
当前,方兴未艾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将带来生产力又一次质的飞跃,进而对国际格局以及全球城市网络演变产生深刻影响,这将给成都这样身处内陆的中心城市带来全新发展机遇和跃升路径。环顾全球,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改变着全球发展格局和分工体系,推动工业化时期经典的经济腹地理论加速迈向“全球腹地”图景。对于有志于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成都而言,需要树立“为全世界而创造”的雄心和视野,超越西部内陆的传统区位认知,坚持在世界城市体系、国家开放战略、科技产业变革的大视野中把握自身所处的时空方位,加快融入全球开放型经济体系和创新网络体系。
▲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城市之眼
为此,《规划》提出成都要增强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大局的支撑作用和参与全球治理能力,不断完善立体化战略大通道体系、高效率枢纽体系、高能级开放平台体系和国际供应链体系,持续增强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要素集成、投资消费辐射等能力,构建四向拓展国际陆海联运大通道,全面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打造国际铁路通道和国际铁海联运通道,进一步增强成都陆港枢纽功能,形成“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联动发展的战略性枢纽,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未来发展成为国际交往活跃、国际高端要素集聚、国际化服务完善、国际影响力凸显的西部对外交往中心。
坚持系统观念
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城市道路的成都方案
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是复杂的开放巨系统,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与实施不是简单就空间论空间,必须统筹多维度、多层次因素,以系统观念和进化思维谋划全域功能体系、设施体系与服务体系。成都有基础有条件积极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城市表达,为未来城市发展贡献成都智慧和成都方案。为此,《规划》提出全域统筹“三中心一基地”核心功能布局,塑造城市发展新动能,全面重构发展动力有效传导的空间组织体系,在提升城市整体功能、激发公园城市经济活力、推动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布局等方面做出了整合部署。
▲龙泉驿区东风渠绿道公园
为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规划》提出建设西部经济中心的总体方略,部署以建圈强链理念推动产业发展方式和组织模式变革,聚焦实体经济,推进数智化转型,大力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锚定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任务,《规划》提出要夯实支柱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融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新型工业化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服务业结构优化、能级提升、供给创新,增强全球市场影响力和资源配置能力。为强化源头创新、原始创新在城市发展动力格局中的核心地位,《规划》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西部(成都)科学城为核心,以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为牵引,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承载地,做强高能级产业创新平台和高品质功能服务平台,建设西部科技创新中心。为深入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规划》提出完善公共服务配套,统筹布局重大公共服务及功能型设施,完善城乡生活圈,促进职住平衡。系统布局园中建城、城中有园的蓝绿开放空间,创新“公园+”布局模式,让居民就地就近享受优质生态资源。突出“七大特征、九大场景”,打造未来公园社区。让城市更加美好、温暖、和谐、便捷、安全及更具魅力,营造更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人民城市。
这些举措将发挥协同作用,共同推动城市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和高品质生活的内在统一。
三分规划,七分落实。成都当前正处于多重国家战略叠加的有利时机,面向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成都有条件发挥制度优势、后发优势,广纳博收国内外先进城市发展经验,通过高水平实施国土空间规划,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道路,奋力打造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面向更为宏伟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加快发展成为充分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成都特质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城市。
作者: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公共政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焦永利
编辑 欧鹏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