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急救知识普及率达4.92%,远超国内平均水平
站在2024年年末,回忆起两年前心脏骤停被救的经历,杨先生依旧充满感激。杨先生的孩子在得知爸爸被抢救过来的经历后,说了一句:“我差点就没有爸爸了!”让杨先生感触更深的是,他老家同学遇到了和他一样的情况,但因为抢救不及时失去了生命。
时间就是生命。人们遭遇突发急症拨打120电话之后,在救护车到达之前往往存在一段急救空窗期,而这段时期也正是抢救生命的关键时期。从2009年开始,深圳市急救中心开始构建公众急救培训体系,到目前累计已培训近87万人次,市民急救知识普及率达4.92%,远超国内平均水平。
公众急救培训从无到有,从有到完善
李女士参加过深圳市急救中心举行的急救培训。一天的时间,学会了发现有人倒地该怎么办、如何拨打120、如何进行心肺复苏、如何使用AED等一系列急救知识以及实际操作。“一边学、一边练,一天培训下来,感觉特别充实。”李女士说,经过培训后,导师对她进行了现场考核,考核成功后大概两个月,她收到了《初级救护员证》。
张文威和李女士一样,参加了深圳市急救中心举行的急救培训。不同的是,在拿到初级救护员资格后,他积极参与到公众急救培训工作当中,因表现优秀被推荐成为了深圳市急救中心的辅训导师,每年会参与二三十次公众急救培训。
2022年1月和3月,张文威救了两个心脏骤停的市民。杨先生就是他现场抢救过来的市民之一。“我第一次救人时比较紧张,第二次救人时就没那么紧张,按部就班的按照培训的要求去操作,能够把人救回来很激动,也觉得非常有意义。”张文威说,越来越多的深圳市民都会心肺复苏、都知道使用AED,从这里可以反映出深圳的急救氛围非常好。同时也会坚持把公众急救培训做下去,让更多人掌握这个技能,当有人出现意外时,才能更加从容应对。
其实在15年前,深圳的公众急救还没有如此的氛围。深圳市急救中心培训科科长王雪梅回忆起,当年受一些企业邀请去给企业做急救培训,每个急救老师都有自己的PPT,每个人教的课程不一样,很多参加急救培训的人也是签个到就走。“30个人来听个课,最后只剩10几个人。”王雪梅说。
如何统一急救培训标准,设计大众愿意听,能学会技能的急救课程?深圳市急救中心负责人朱虹介绍,深圳市急救中心邀请专业团队花了三年时间,共同开发了公众急救培训课程。2018年该课程正式对外推出,这是全国第一个自主研发、有知识产权的急救培训课程。课程独创了“一评二识三呼四救”急救流程,内容包括心肺复苏、AED使用、外伤止血包扎、紧急翻身、异物卡喉急救法等。学员通过一天的培训学习,能迅速掌握急救相关知识和技能,并且在通过考核合格后,获得深圳市急救中心颁发的《初级救护员证》。
张文威等人参加的就是这个公益培训项目。深圳市急救中心副科长胥涛介绍,2018年《深圳经济特区急救条例》正式实施,其中提到,卫生健康部门应当制定医疗急救培训计划,免费向公众提供医疗急救知识与技能普及培训。所以当年深圳市急救中心就上线了开发三年的初级救护员课程,这是公众急救培训的标准化课程,也是深圳急救培训体系建立的重要一环。
“通过常态化开展急救公益培训,最大限度扩大急救教育覆盖面。这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完善的过程。”朱虹表示。
公众急救培训从孤军奋战,到全社会协同
每个市民都是城市安全的守护者,科学有效急救培训体系,不仅仅是医护人员的事情,也需要延伸到每一位市民身边。急救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社会现场的群众性自救互救,第二阶段才是专业的120院前急救,第三阶段是院内抢救。其中,第一个阶段最关键,患者在心脏骤停发生后的4分钟内是救命的黄金时间,让市民掌握一定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有助于发挥急救现场“第一目击者”的关键作用。
但开展公众急救培训,仅靠一家单位是不够的。为了让更多市民会急救,近年来,深圳市急救中心不断培育标准化的急救培训基地,制定的深圳市《公众急救培训基地建设与管理指南》地方标准也已于2023年5月1日获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正式实施。要成为深圳市急救中心的培训基地,需具备必要的教学场地、设备以及相应数量的培训导师,导师资质由深圳市急救中心统一认证。到目前,全市共有16家公众急救培训基地、2个公众急救培训教学点。“我们现在拥有这么多家培训基地,基地不但有专业的医院,还有来自地铁部门、警校、深职院等单位,是全社会共建的急救培训体系。”朱虹表示,“这是一个从孤军奋战,到全社会协同的过程。”
目前各培训基地和培训点分布在深圳十个区,深圳市急救中心会提供标准化课程,培养导师,并进行督导,培养导师,对于警校、地铁等单位,还可以根据单位需求在现有基础上设置培训课程。此外参与急救培训的导师,分为主讲导师、辅训导师、主任导师,通过对导师的管理和培训,保证公众急救培训的专业化、标准化。
近年来,深圳市急救中心每年都会在“深圳急救”微信公众号分批次推出免费培训名额,每场培训都人气爆棚。急救公益培训不仅提升了深圳市民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普及水平,也提升了社会公众急救能力。培训效果及社会效益也在一次次成功救治中得以充分体现。“近几年我们有很多普通市民出手,成功把人救回来的案例。”朱虹表示,这得益于深圳公众急救培训的开展,以及AED的安装,极大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到目前,深圳公共场所的AED已使用583次,成功挽救123人。获救的123人中,年龄最大的82岁,年龄最小的7岁。
打造深圳急救生态,公众急救培训是重要抓手
11月18日,一名乘客在深圳地铁1号线深大站突然晕倒。正在附近值守的深圳地铁安检员谢博宇立刻向车站控制室报告。闻讯赶来的轨道公安分局民警温增尧、车站值班站长卢健鹏等人经过检查,判断该乘客失去意识和呼吸特征。卢健鹏立即打120,同时打开AED,并为该乘客实施心肺复苏。为确保救援工作不受干扰,民警温增尧立刻组织对现场进行了围挡隔离。其间,受过急救专业训练的市民万先生伸出援手,加入急救接力。
直到南山医院急救中心人员到达现场,卢健鹏和万先生才停止心肺复苏,把乘客交给医生并协助医护人员将乘客送上救护车。因为救助及时,该乘客各项生命体征已恢复正常。
发生在医院外的心脏骤停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除了尽快拨打120,心脏骤停发生后,尽早开始心肺复苏和使用AED,是最有效的抢救方法。如能在1分钟内实施心肺复苏,并在3~5分钟内进行AED电击除颤,可使其存活率达到50%~70%。
面对乘客突发心跳、呼吸骤停的情况,深圳地铁工作人员和热心市民凭借专业的急救意识和能力,抓住抢救的“黄金4分钟”,挽救了一条年轻的生命,获得了市民点赞。
深圳地铁员工、市民接力救助乘客是深圳公众急救培训开展的成果体现。从2019年到2024年11月,深圳地铁员工运用心肺复苏术、海姆立克急救法和借助AED,救治乘客44人。其中,2024年1-11月就有10人。
近年来,深圳地铁在深圳市急救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在全网车站安装AED共1074台,同时积极开展心肺复苏+AED使用、初级救护员培训取证约12380人次,在岗持证人数9500余人,居全国前列。“AED安装是打造深圳急救生态的硬件,急救技能,急救响应机制则是软件,在深圳地铁已经形成了深圳急救生态的微环境。”朱虹表示,急救培训是急救生态生成的最肥沃土壤,深圳市急救中心希望通过开展公众急救培训,在深圳形成更多像深圳地铁这样的微环境,全民参与急救,掌握急救技能。
获得第二次生命的杨先生,两年来按时去医院复查了几次,每次医生都说他恢复得不错。“能恢复到这个情况,跟当时抢救特别及时有关。”杨先生说,掌握急救技能后,一旦用上就有大用处,他的家人也报名参加了急救培训。
深圳市急救中心已推出高级救护课程,高级救护课程增加了现场管理者职能,要充当指挥者,协调资源,信息上报,做院前对接工作。深圳市急救中心也将和教育局、学校合作,把急救纳入到孩子学习成长的过程之中,希望通过一个孩子,可以带动一个家庭来学习急救,把深圳打造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急救、更安全、更有爱的城市。
文:李榕 制版:刘嘉琳 周全 黄炽林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