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跑越贵”的马拉松需要寻求利益均衡点
近年来,从北上广深到十八线小县城,各种类目的马拉松如雨后春笋般火了起来,象征着全民自律的城市马拉松,也开始从中年人“广场舞”变身为吸引年轻人参与的社交方式。但各大赞助商热火朝天入局之下,马拉松门槛越来越高,这一全民性运动却越跑越贵。
马拉松作为历史悠久的大众体育项目,近年来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根据中国田径协会发布的《2023中国路跑赛事蓝皮书》显示,2023年全年共举办699场路跑赛事。如此多的马拉松赛事举办,取决于强大的供需关系。在需求方面,当前我国正处于“马拉松周期”中,多年前需要拉人头才能报满人员的马拉松,现在要“抽签摇号”才能参与,且中签率也越来越低,2025武汉马拉松中签率约9%,无锡马拉松中签率仅为3.45%……
一号难求之下,成本就会变得水涨船高,在正常报名难以获得名额的情况下,直通、慈善名额、赞助商名额、官方邀请等渠道就会成为新的替代,不过代价也会更高。马拉松中签概率堪比中奖,由此滋生出了一条灰色产业链——报名费在百元级别的参赛名额被炒到数千元的天价。据媒体报道,有中签跑者以1888元转让北京马拉松名额。
再加上举办马拉松赛事投入巨大,仅靠赞助商和政府补贴支持还差得很远。根据2018年《中国马拉松年度报告》的数据显示,A1类马拉松平均支出为1199.86万元,除去平均赞助收入和报名收入,算下来平均有超过140万元的资金缺口。随着举办成本的分摊,报名费用递次增长就在所难免,马拉松越跑越贵自在情理之中。
马拉松如果变成了一场奢侈性的运动,不利于健康有序发展。对此,各地马拉松赛事的举办者要从长远和整体利益出发,对报名者的成本进行计算和控制,让参赛成本在合理的区间范围之内。
在狂热的形势下更需要保持冷思考,找到利益均衡点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各级赛事举办地不仅要算举办的成本账,更要算赛事所带来的巨大经济价值、综合影响和长远收益。在控制参赛报名费的同时,对直通、慈善名额、赞助商名额、官方邀请等渠道也要进行规范,并采取严厉的措施打击黄牛倒票行为,防止中签资格“黄牛化”造成巨大破坏。
参赛人员也要根据自身情况量力而行,理性选择马拉松赛事而不必一味追求热门赛事。不同地区举办的马拉松赛事热度差异较大,呈现“冷热不均”态势。随着马拉松赛事向三四线城市下沉,赛事的成本也处于较低层次,足以纳入众多参赛者的选择范围。在内部存在结构性失衡和冷热不均的情况下,合理选择赛事既是对需求的合理分流,也能因供需相对均衡让赛事成本处于更合理的区间内。如此双管齐下,“越跑越贵”的马拉松才不会“一贵到底”。 □叶小红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