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百份案例刻画广东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图景
9月20日,广东新质生产力优秀案例征集环节告一段落。征集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热烈响应。在为期一个月的时间里,围绕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覆盖人才队伍打造、科技创新突破、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的数百份案例纷至沓来,生动刻画了广东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图景。
接下来,南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将组织专家学者、代表委员进行案例现场实地调研,筛选一批典型案例挂网发起网络点赞,并邀请评审团成员对所有申报案例进行认真评审,最终遴选出一批优秀案例。
企业
创新技术带来全新产品和服务
纵观案例资料,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是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服务的主要来源。来自人工智能、元宇宙、机器人、新能源等领域企业进行了一批科技创新,其成果被广泛地运用在B端、G端和C端市场。
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资料,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越来越重要。广东率先开展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在去年遴选出首批数据经纪人,鼓励设立社会性数据经纪机构,规范开展数据要素市场流通中介服务。
此次的申报案例中,有不少企业撮合多方数据,通过创新性技术,推出了全新的产品和服务。有企业依托地理位置和人口大数据,打造大数据全景平台,将“人货场”汇聚在一张地图上,能够让企业用户通过地图洞察商业机会,例如查看具体位置的老年人、车主用户等消费者群体密度等,以更精准有效地开展公司业务。
更加智能和真实的数字人的出现,一度替代了许多人物出镜的场景。在电视新闻领域,企业采用人工智能技术,采集现实中的真人主持人数据,训练得到一个人工智能主持人。因无需真人再次出镜,且可重复依照文案生成出镜播报新闻,让生产成本降低到十分之一,时间也大幅缩短,实现了降本增效。
能够使人摆脱重复工作的不只虚拟的数字人,还有一众实体的机器人。一些带有高度潜在风险的作业场景若能使用实体机器人,则可以极大程度避免真人在作业中受伤,例如带电作业。企业基于混合现实,研发了高效可靠的双臂协作带电作业机器人,目前已进行了近万次带电作业,每年可为电力用户减少停电损失30亿元,减少电网运维投入4亿元。
我国拥有庞大的集成电路市场,以制造业见长的广东,大量的生产环节都依赖芯片这一基座性产品。有企业专业从事芯片行业公共技术服务,面向集成电路、芯片产业的公共服务平台,构建了覆盖存储器、MCU、FPGA等量大面广的集成电路产品应用验证能力,并形成了面向工业、通信、消费等领域的高端芯片测试能力及应用验证能力。目前,该企业已在5个领域建立芯片测评认证体系,为30款以上芯片提供应用验证并出具了验证报告。
近年来,电动自行车的使用群体数量增长迅速,入户充电等行为带来火灾的事件也频繁见诸报端。在有大量城中村的珠三角城市中,这一需求场景很是丰富。有企业采用全国产化物联专网+AI电流指纹技术,实现告警信息多端同步推送。接收到告警后,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和房东、屋主将及时上门劝阻,有效降低电动自行车火灾风险隐患。技术运用后,告警数量由每月100多起降至每月20起,降幅达87.5%,2024年上半年整体告警环比下降49.25%,整体火灾防控成效明显。
党政部门
创新体制机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党政的发展经验更多地体现在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旨在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创新发展环境,并同时作为消费一方,尝试使用新技术,提供更高效、智慧和便捷的政务服务。
在促进数据运用方面,党政部门与企业的方向侧重有所不同,偏向打造公共基础设施,以及开放公共数据,以让企业“有米下锅”。
为解决数据要素确权、流通、应用等核心突出问题,有单位历经近10年探索,建起全球首创的数字经济公共基础设施——全球溯源中心。中心以物品信息转化为数据生产资料为核心,是区域数字资产管理和新型社会治理的有效工具,为企业提供低成本、高效便捷的数字化转型工具,累计赋码超过1.1亿个,全球已有超过1.5万家企业参与溯源,涉及的商品品牌近9000个,溯源数据6亿多条,应用覆盖147个国家和地区。
此外,党政部门更多的数据开放,为企业运用新技术提供了“原料”。有地方开放了辖区教育数据,联合企业共同打造教育大数据应用中心,以试点方式开展建设智慧课堂,让教学环节更加数据化、智能化。教学内容通过5G网络在电子黑板、智慧笔书等不同信息载体上同步流转,书写作业过程也通过技术工具能让老师随时掌握,AI监考和AI批卷等功能大幅降低老师工作量和压力。
科技成果转化是打通技术研发向市场应用的关键一环。有职能单位于今年推出了促转换的专项措施文件,进行体制机制改革,面向科技成果转化的难点、痛点,以突破性举措解决面临的迫切问题。8场活动,线下对接190多项产业关键技术成果,其中有50多项已达成进一步合作意向,年度技术合同成交额超2500亿元。
党政部门一方面作为政策的制定方,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也是技术的使用方,促进了新技术的运用,间接促进了产业的发展。面对传统的山地造林面临着运输成本高、耗时长、安全隐患大等问题,引入无人机技术可为造林绿化工作带来更多便利。有关职能单位制定了专门的无人机应用方案,并根据不同地形调整优化运输方案,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无人机造林应用模式,有效解决了人力搬运效率低、周期长,且受天气影响大,尤其在雨天作业安全隐患显著增加,甚至可能延误工期的短板。
民生服务的新技术运用让党政部门提供的政务服务更加智能,也节省了大量的财政资金。例如,在社会救助领域,有单位打造了智慧救助的新模式,实现精准救助、高效救助、温暖救助、智慧救助。其中,在核对信息这一工作上,实现了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的精准刻画,年均完成核对业务量达10万余宗,准确率保持在99%以上,每年为财政节约救助资金超1亿元。
亮点案例
1
打造大数据全景平台,让企业用户通过一张“人货场”地图洞察商业机会。
2
生成更智能更真实的虚拟数字人,代替真人主持人出镜,让生产成本降低到十分之一。
3
研发带电作业实体机器人,避免真人在高危风险作业中受伤,每年可减少停电损失30亿元,减少电网运维投入4亿元。
4
采用全国产化物联专网+AI电流指纹技术,多端同步推送电动车入户充电告警信息,降低电动自行车火灾风险隐患。
南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代国辉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