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不言老,这些“银龄志愿者”还在奉献余热
极目新闻记者 陈倩
通讯员 郑建华 徐灵 杨璐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即使已经“银发飘飘”,他们仍然有使不完的劲,能干许多事。湖北省民政厅、省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日前印发《关于深入开展“荆楚银龄行动”的通知》,要求各地、各相关单位引导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发挥老年人力资源作用,打造“荆楚银龄行动”品牌,推进实现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
极目新闻记者日前走访了多位“银龄志愿者”,虽然他们已经不再年轻,但是他们为民服务不言老的精神,感染着身边的许多人,书写着“夕阳红”的动人故事。
88岁老兵走进高校分享红色记忆
88岁的林依焕,是一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斗的老兵。现在的他,有一个新的身份,作为武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军休八中心老兵宣讲团的一员,将当年的峥嵘岁月,讲给今天的青年听。
林依焕1951年入伍,1952年入朝担任文化教员。他所在的志愿军第15军29师,正是战斗英雄邱少云所在部队。在上甘岭战役中,林依焕作为机炮连的一员,和战友们一起奋战在597.9高地上。
林依焕
退休前的林依焕,曾担任湖北省军区咸宁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退休后,他先后走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与青年学子分享红色记忆。2023年10月,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73周年之际,林依焕走进武汉市九峰山革命烈士陵园,讲述在朝鲜的那段峥嵘岁月。
在部队时,林依焕曾通过一节课讲一个故事的方式,让全连26名战士从大字不识一箩筐,到能读报、会写信,而在面对高校学子的“思政课”上,他讲的是我军坚定的革命信仰。
林依焕讲述最多的,是“为谁打仗”的问题。“政权归人民,人民才有幸福。”他说,正是有了这样的信念,我军战士才会在战斗中有非凡的主动性,一次次以弱胜强。在上甘岭战役中,涌现出的志愿军20多位功臣,他们身上无不闪耀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光芒。现在国家富强,青年人更要继承先辈的红色基因,这也是林依焕作为一名年近九旬的老兵,仍然愿为高校学子讲述党史军史的动力。
“银龄志愿服务队”让还建小区变了样
位于武汉市硚口区最西端的易家街道华生片区,是老城区拆迁集中还建小区及国内最大的保障房小区之一。居民来源杂,邻里交流少,曾是这个片区几个社区的通病。但在今年10月,易家街道“银龄志愿服务队”的成立,让这种情况有了不小的改变。
华生片区包括张公堤、张毕湖、张公堤北和宜美4个社区,286名在册志愿者里,有108位超过60岁的“银龄志愿者”。82岁的刘维才是其中年龄最大的志愿者。
刘维才1961年入伍,1985年转业到武汉汽车工业公司轻型汽车制造总厂二厂,当过副厂长,曾荣获湖北省老龄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2019年他搬到宜美社区时,隔壁左右的邻居几乎互不相识,小区里缺乏活动场地,居民饭后在院子里“遛弯”成了为数不多的休闲方式。闲不住的刘维才就和本单位搬迁来的老同事商量,先从自己做起,带着大家做八段锦和医疗保健操。慢慢地,加入的人越来越多,从一开始的七八个人,发展到一两百人,运动方式也发展到太极拳、广场舞等多种形式。宜美社区成立后,他组织文体团队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在社区社会组织网格孵化基地先后孵化了5个社会团队,并把其中两个转化为社区志愿队伍。现在在宜美社区,“银龄志愿服务队”不仅组织文体活动,丰富居民文化生活,还参与筹备老年人健康知识讲座,为独居老人送饭送药,陪孩子们进行课外阅读,活动搞得有声有色。
刘维才(左三)组织志愿者活动
“银龄志愿服务队”最年轻的成员穆望喜,今年60岁,是张公堤北社区的一名门栋长。在搬到张公堤北社区前,她就是一名献血志愿者。2018年搬到华生片区后,看到邻里关系淡漠,大部分居民都不来往,穆望喜就自荐当门栋长,参与社区治理工作。调解邻里纠纷,征集居民关于便民设施、惠民休闲广场等社区建设的意见,看望独居老人,穆望喜乐此不疲。在“银龄志愿服务队”的参与下,现在的华生片区,社区的融洽程度有了不小的变化。
穆望喜(中)看望独居老人
(通讯员供图)
(来源:极目新闻)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