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校长坦诚回应“论文署名中科大”获点赞,实事求是更凸显学者风范
极目新闻评论员 文清蔓
杜江峰院士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已快两年,近期杜院士以原单位中国科技大学的身份署名发表论文,引起网民关注讨论。
公开报道显示,杜江峰院士今年1月、5月、11月曾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的单位署名在《自然—光子学》《现代物理评论》《物理评论快报》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文。
近日,杜江峰对此公开回应:“我到浙大来是当校长,不是来科研的”“我不能把中科大的研究变成浙大的研究,我也不能把中科大的项目弄到这儿来变成浙大的项目”。(12月23日澎湃新闻)
视频截图
交替阶段的成果,署名问题往往是模糊地带。杜院士的清醒,让外界看到了大咖的学术风范。即便如今肩负浙大校长的重任,但曾经在中科大完成的科研项目,就像一场接力赛,前期的奔跑为后续冲线做铺垫。从杜院士的做法来看,他坚持是什么就是什么,用了哪个单位的资源,成果就算哪个单位。“丁是丁,卯是卯”,尊重原单位科研团队的付出,也尊重原单位对科研工作的大力支持。
“从我到浙大来的第一天,浙大在我心目中就有崇高的地位……但是请相信浙大,请相信浙大的校长,我们会全力以赴尽我们所能,尽我们努力处理好。”这句话也表明在杜院士心里,哪怕填报原单位,也不代表自己心中没有装着新单位。网友纷纷点赞,认为其表态“直来直去,说话很实在”“非常坦诚”。表面上看是对这种纯粹的学术操守点赞,也是对严谨治学的态度点赞。当然,这也符合一些国际期刊的投稿要求,即署名作者进行大部分研究的所在单位。
署名不仅是荣誉,更是责任担当。论文署名问题,本质上是学术归属问题。身份署名的规范性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关乎一所大学的科研贡献,关乎一所大学的学术产出。不可否认,学术不端行为偶有冒头,诸如论文造假、署名乱象,侵蚀着学术风气,扰乱着学术生态,破坏着学术公平。杜院士以身作则,凭借卓越学术造诣引领高校科研走向,展现的是科研坚守的不易、学术诚信的珍贵,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带动力,也是为了告诉年轻学者:学术成果归属不容混淆,规范署名体现的是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唯有真实、诚信,才能经得住时间考验,才能在学术之路上走得长远。
实事求是更凸显学者风范。一个身份的问题,折射的是论文署名不应“唯帽子”。无论是写哪个单位、挂着谁的头衔,本质上要看论文的含金量以及对学术领域的前沿思考。这种价值导向、这种治学理念,才是署名规范背后的核心要义。
(来源:极目新闻)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