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打造美丽中国广州样板,“云”字号植物园是如何做到的?
当植物园与大都市相融合,将会产生什么样的生态产品?
今年8月8日,国家植物园城园融合体系广州示范片区——云溪植物园正式揭幕开园。11月29日,同样位于白云山麓的云萝植物园也正式向公众开放。
目前,两园凭借良好的生态资源禀赋、丰富的植物科普体验和多元的文旅服务供给,宣告着广州市在打造美丽中国广州样板,推动城园融合体系建设上开启了新篇章。
打造迁地保护示范区 为珍稀濒危植物营造“新家园”
2021年10月,我国启动北京、广州等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广州市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强化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植物园建设与城市建设相融合,构建以华南国家植物园为核心“1+3+N”城园融合体系,推进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自2022年华南国家植物园揭牌以来,广州市与华南国家植物园共建 “1+3+N”城园融合体系,其中“1”是指建设华南国家植物园,“3”是指推进北-中-南3片迁地保护示范区建设,“N”指的是建设10个以上专类植物展示园和200个以上生态科普宣教点。
在此背景下,国家植物园体系白云山迁地保护示范区下的云溪植物园和云萝植物园应运而生。
云溪植物园航拍图。
作为以华南国家植物园为核心构建的城园融合体系迁地保护示范区中率先建成的植物园,云溪植物园的核心在于植物迁地保育,并统筹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将承接国家植物园体系物种保育、科学研究、资源利用、科普宣教和园林园艺展示等重要任务。目前园内保育展示了各类植物1320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20种,二级保护植物25种),不仅为珍稀濒危植物营造了一个适于生存的新空间同时为市民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植物科学奥妙、亲近万千绿意的窗口。
开园当天在云萝植物园游览的人群。
而随后开放的云萝植物园在尊重原地形地貌、水系分布与植物基底的基础上,构建了八园三水的布局;建有簕杜鹃、芳香、木棉科、药食同源、兰科、雨林、苔藓和鸢尾等八大专类园,保育乡土和珍稀植物1500余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36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58种。园区现有猴面包树、女皇鹿角蕨、“五雀”簕杜鹃等三株“镇园之宝”,开园期间新增花境10余处,并打造了“广州系列”矮牵牛、食虫植物、苦苣苔科植物等多个特色植物景观节点。
据了解,云溪植物园、云萝植物园遵循城园共融、生态共生、人民共享的理念,坚持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推动城园融合体系建设在空间、科研、科普相融合,积极融入国际化、引领性的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支撑数字化、智慧化的植物多样性保护技术创新,努力实现植物迁地保护网络体系全域性、共享化,让生态惠民思想看得见,摸得着。
科普与文化活动相结合 搭建起市民了解植物园的“新桥梁”
作为“家旁边”的城市植物园,自开园以来,云溪和云萝两大植物园受到市民游客的“热捧”。园内的繁花似锦与山野风光不仅成为市民游客们触手可得的生态产品,在游览中,随时可以接触的科普知识也让生态文明理念渐入人心。
花城艺术馆与门前的大草坪。
其中,云溪植物园内建有3条自然教育径,以3000余个植物标识牌为载体串联起丰富的植物资源,构建起自导式的科普讲解系统。通过开展各类科普活动,云溪植物园搭建起市民游客沟通了解植物园的桥梁,持续擦亮植物园品牌,传承弘扬植物文化。根据园方数据统计,云溪植物园开园以来已累计开展科普活动22项53场次,参加人数12000余人次;开展免费讲解活动571场,服务游客五千余人。
而云萝植物园则秉承“有趣、有文化底蕴、有参与感互动感”的理念,增强游园体验。一方面,云萝植物园将诗卷山水与音乐、舞美结合,组织快闪舞蹈表演、民谣演唱、弦乐音乐等演出;同时,园中的植物科普与游客游园赏景深度融合,游客可以通过“趣玩云萝”集章打卡、“认植”打卡、鲜花集市等活动,在游玩中学习。园区还引入高科技手段,通过设置自导式科普讲解系统和MR眼镜数字化互动体验;而定时开展的定点植物科普讲解、自然导赏,则实现园区科普常态化。
木棉道航拍图。
值得注意的是,云萝植物园依山就势,蜿蜒营造出广州市内唯一穿行于白云山林冠间空中游览的步道——木棉道。该廊道沿线分布着白云亭、雨林之眼、老树桩等13个景观节点,漫步在木棉道上,可以多角度、近距离接触不同花色的木棉和开花乔木。正因此,云萝植物园还成为了粤港澳大湾区内唯一可以空中俯瞰的植物园。
据了解,下一步云溪植物园、云萝植物园将以开园为新起点,秉持“城园共融、生态共生、人民共享”的理念,深入推进以华南国家植物园为核心的城园融合体系建设,不断增强植物迁地保护能力,凸显园林空间特色,充实科普服务内容,引领绿美广州生态建设。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陈卓睿
摄影:南都记者 黎湛均 邹卫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