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法律框架内处理复杂情感纠葛?大学生模拟法庭现场交锋
“车牌与车辆不可分割,按婚内财产协议,应归原告所有。”
“原告此前提出只要车牌,现在提出这一主张,实质上等于变更诉讼请求,提醒合议庭注意。”
这是12月8日下午,在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举行的首届全国高校家事法模拟法庭大赛,“原告”钱女士的代理律师,与“被告”李先生代理律师的决赛交锋时刻。
比赛模拟真实的法庭审理过程,主办方期待通过比赛,锻炼学生的法律条文应用能力,更希望她们学会如何在法律框架内,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情感问题,面对复杂的真实世界。
近年来,家事法越来越受关注,除了公众热议的家暴问题外,这一领域还包括常见的:夫妻财产分割、孩子抚养权、遗产继承等。与逐年增长的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领域人才供给不足,基层司法实践人员亟待提高综合能力,学习心理学等跨专业知识。
在此背景下,法律从业者们正努力改变现状:部分高校开设家事法课程,与法院等司法单位合作,或与律所、公益组织开办培训等。也正因此,此次模拟法庭比赛走出校园,面向全国高校,期待学生能更了解家事法,这个和大多数人生活高度相关的领域。
12月8日下午,首届全国高校家事法模拟法庭大赛决赛现场。
决赛现场:婚内财产协议有法律效力吗?
大赛唯一赛题由真实案件改编:2003年,钱女士与李先生在北京登记结婚,婚后双方共同购买房子和一辆汽车,一起成立公司、持有股份。
2022年,钱女士发现李先生有婚外情,二人签订《婚内财产协议》,约定如果因李先生出轨导致二人离婚,所有房产归钱女士所有。两年后,钱女士发现丈夫婚外情未断,还在外育有一子,她向法院起诉离婚,请求将两处房产和车辆判给自己,公司股份按双方比例分割。
大赛主办方之一,是长期关注家事领域的北京安嘉律师事务所。事务所主任赵丽介绍,婚内财产协议是否具有法律效力,是该案的焦点之一。目前,法律对这一问题尚无明文规定,实践中也未能达成一致。因此,赛题设定李先生出轨是无争议事实,将注意力引向焦点问题,希望学生能结合法律理论和实践,通过案例检索,找到突破口。
决赛在北京交通大学“天佑会堂”举行,这个礼堂可容纳数千人,舞台上正面观众是评委席位,在模拟法庭中是“合议庭”,舞台左侧是被告席,坐着来自被告李先生的两名代理律师,舞台右侧是原告席,坐着钱女士的两名代理律师。
在辩论环节,被告李先生代理律师主张,婚内财产协议没有保护李先生的婚前个人财产,各类房产权益被剥夺,明显失之公平公正合理,违背公序良俗,故应认定协议无效。
原告钱女士代理律师提出质疑:协议违背哪种公序良俗?
被告:协议变相以金钱衡量忠诚,忠诚和金钱不应挂钩。最高法曾在民法典相关司法解释中明确提到,法律虽不禁止忠诚协议,但也没有赋予此类协议强制执行的效力,司法实务中也有大量判例认可这一观点。
赛后赵丽表示,赛题中的婚内财产协议被认定有效的几率不高,该协议性质上更偏向于忠诚协议,即双方约定不得违背忠诚义务,否则将面临房产归一方所有的情形,此类忠诚协议不具有强制履行力。
她解释称,当双方关于协议发生争议时,如果一方自愿履行,法院不持异议;如果一方反悔,法院也不支持继续履行协议。实践中,如果婚内财产协议内容符合法律规定,也能获得法院认可。
赵丽表示,除婚内财产协议外,该案还涉及其他常见纠纷,如婚前一方已有房产、婚后共同买房等情况,如何分割共有的股份和期权,也是常见难题。
现场通过网络平台直播,6000余人在线围观。赵丽介绍,比赛通过网络平台直播,不仅是面向更多法律界人士,也想通过网络的影响力,触及更多相关的普通公众,做一次普法活动。
经过原被告陈述、辩论、总结,一个多小时的决赛结束,合议庭休庭,讨论判定比赛结果。
在台下等待结果时,山东大学队的选手胡颖聊到参赛感受,她预料不到团队能闯进决赛,开玩笑说:“一开始我报名这个比赛,只是想‘公费旅游’,没想到能进决赛。”
经过近20分钟讨论,5名评委从舞台左侧依次走上的“法庭”席位,宣布“被告”,即山东大学队胜出。按照赛事规则,冠军获一万五千元奖金,季军为中央财经大学,奖金一万元。大赛还选出两名最佳辩手,胡颖摘得其中一个。
颁奖仪式结束后,获得冠军的山东大学队6名学生合影。
容易被忽略的“小众”职业道路
这是首次将家事法作为主题、面向全国高校的模拟法庭比赛。家事法涉及家庭成员之间的法律问题,如处理离婚财产分配、孩子抚养权、遗产继承,以及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家暴问题。
大赛采取模拟法庭形式,是学生在校园内常见的实践活动,也就是通过扮演法官、律师、当事人、证人等角色,模拟真实的法庭审理过程,帮助学生练习运用法律条文,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次,模拟法庭“走出”校园,定向邀请全国24所法学院校,包括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等。根据规定,每个高校派出一支由4~6名法科学生组成的队伍,不少队伍从其他省份赶来北京,150余名各校师生齐聚北京。
赵丽介绍,大赛评委是来自法院、律所和高校法学院的专家、教授,比赛阶段身份信息保密。为确保评判的公平性,所有晋级队伍名称都以编号代替,不透露具体信息,避免评委因学校关系、学生背景而产生偏见。在颁奖环节,评委和观众才知道队伍的具体学校和排名。
关于举办这样一场比赛,律所和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一拍即合。
律所有多位律师在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担任兼职讲师,讲课时赵丽发现,学生们对家事法的兴趣浓厚,有学生反映,身边有不少人来咨询婚姻相关法律问题;律师们还在交大上演过一次家事法模拟法庭,吸引不少学生关注。
赵丽从2005年成为执业律师,她发现,近年来,家事案件数量逐年增加,家事法领域越来越专业,需求也逐渐增多。比如,近年来,家暴事件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关于“家暴”的司法定义正不断完善,比如将未成年人目睹家暴场景,列入儿童权益保护的范围。这些迹象显示出家事法领域正在不断往专业化、细化。
但目前,家事法领域未能得到更多重视,存在人才供给不足、专业认知度不高等现象。“家事法相对刑法等较为小众,一些毕业生择业时,会直接忽略这一领域。”赵丽说。
为吸引更多学生进入这一领域,改善现状,律所萌生出举办一个全国性大赛的想法,迅速得到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认同。赵丽认为,举办家事法相关赛事,能帮助学生掌握家事法专业知识,提前了解这一行业,也能为行业吸引潜在人才。
家事领域司法实践:偏重法律知识,忽视跨学科视角
胡颖此前参加过关于刑事、商事等领域的模拟法庭比赛,当时只需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条文、司法解释,而这次比赛的案件中,她还需要考虑原告的经济情况、婚内生活的付出,以及被告方确系存在出轨过错等情况,兼顾保护原告的利益,并非锱铢必较,丝毫不让度金钱、利益于原告。
赵丽认为,相对其他类型的案件,家事案件往往更隐蔽、敏感,律师不仅要有细致入微的法律分析能力,也需具备较强的情感洞察能力。
最高人民检察院和最高人民法院联合发布的《2022年中国法院与检察院家事案件报告》提到,家事法不仅是法律问题,还涉及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交叉,法官、律师及调解员需要具备更广泛的跨学科能力。
然而,报告还提及,当前很多司法人员的培训和能力建设仍偏重法律知识,未能有效融入跨学科视角。
应对上述问题,近年来,最高法密集发布家事法领域典型案例,指导司法实践,如2023年11月,第一批反家庭暴力典型案例公布。
其中一例显示出跨学科的重要性:李某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时证据不足,仅有伤痕照片及报警记录,但法院通过生活经验和心理学知识,认定家庭暴力的“较大可能性”,尽管证据有限,仍快速裁定颁发保护。这表明,除了法律条文的运用,法官需结合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应对家暴的隐蔽性和复杂性。
从人才培养角度来看,目前中国高校尚未普遍开设专门的硕士/博士课程,但许多法学院已在民商法学科下,开设涉及婚姻法、家庭法、继承法等内容的课程,并在家事法领域提供研究机会。
已有不少高校认识到培养家事法专业人才的重要性,与法院、律师事务所等机构合作,开设家事法专题培训;有的学校与非政府组织和公益机构合作,组织相关的家事法专题研究和社会服务项目。
山东大学队指导老师孙犀铭介绍,在法科学生的日常培养中,法学院会基于不同专业领域特点,开展案例教学、法律诊所等,还通过法社会学、法经济学、法官心理学等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跨专业学科知识。
采写:南都记者郭若梅 发自北京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