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百多年前的“千叟宴”,也主打热腾腾的火锅
极目新闻记者 张艳
实习生 邵婷婷
冬至来临,预示着天寒地冻的冬季真的来了。此时,吃上暖乎乎的一顿热菜热饭,尤其是火锅,最能温暖全身,驱散寒意。
《万寿盛典图》(市井图)局部(首都博物馆藏品)
湖北清史专家潘洪钢在其新书《紫禁城的盛宴——千叟宴笔记》写道,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冬季,寒风凛冽,各地通往京师的官道上,老人络绎不绝,有达官显贵也有平头百姓,他们奔京城而去,只为参加国家大宴“千叟宴”——这可是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集中体现哟。
慈禧太后经常使用银寿字火锅(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翻开《千叟宴笔记》,神游故宫博物院,“触摸”那些清人冬日食器,看着两百多年前的各式各样的火锅,是不是感觉如此眼熟:原来,清朝皇室的冬季筵席上,火锅就已经是当仁不让的主角啊!
清代“千叟宴”,主打吃火锅
康熙中期以后,社会安定,民生富庶。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六十岁,逢万寿庆典,京城内外部分官员迎合圣意,鼓动各地耆老进京祝寿,康熙遂决定设宴,此乃“千叟宴”之开端。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七十寿辰,再度设宴,此次组织更有序,与宴官民达两千数百人。康熙在宴上作七言律诗一首,官民亦赋诗记盛,名曰“千叟宴诗”,“千叟宴”由此得名。
银镀金寿字火碗,为清宫典型的御膳器皿之一(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千叟宴”,作为中国饮食史上规模宏大的盛宴之一,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正月在乾清宫隆重开宴。此次盛宴自前一年即开始筹备,规模空前,席开800桌,与宴人数达3000人。宴席菜品丰富多样,且依据参与者身份等级有所不同。一等席专为王公大臣及高官所设,每桌配备银制与锡制火锅各一个,馔品有猪肉片一盘、煺羊肉片一盘、鹿尾烧鹿肉一盘、煺羊乌叉一盘、荤菜四碗、蒸食寿意一盘、炉食寿意一盘、螺蛳盒小菜二盘、肉丝煲饭若干;二等席则供三至九品官员及其他预宴者食用,每桌设铜制火锅二个,没有鹿尾鹿肉、四碗荤菜,但增加了烧狍肉等特色菜品,其他菜肴与一等席相同。
银错金寿字火碗,是清代皇帝举行寿宴时的专用食物器皿(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千叟宴”场面蔚为壮观,乾清宫内桌椅密布,座无虚席。火锅热气腾腾,宫廷侍者穿梭其间,忙碌而有序。在甬路下方,老者们神情愉悦地享用美食,交流声此起彼伏。丹墀甬路上,晚辈们恭敬地向长者行鞠躬礼,官员们则热忱迎候宾客,整个场景生动展现了千叟宴的盛大与热闹。此次宴会不仅彰显了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更成为康乾盛世国运昌隆、经济繁荣的生动写照。
除了“千叟宴”颇负盛名,“万寿盛典”“万树园赐宴”更是堪称盛宴,其盛大隆重程度从《万寿盛典图》《万树园赐宴图》两幅画作可见。
《万寿盛典图》是康熙年间,宋骏业、王原祁、冷枚、王敬铭、徐名世、金昆等人共同绘制的展现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六十寿辰京城万寿节庆典场景的长卷画作。《万树园赐宴图》则是乾隆时期郎世宁、王致诚、艾启蒙等创作的绢本设色画,描绘了乾隆十九年(1754年)5月,乾隆在承德避暑山庄万树园设宴招待蒙古族首领的盛况。
《万树园赐宴图》局部(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清代火锅风靡全国,材质多样
清朝人对火锅的喜爱与擅长,在中国历史上堪称独树一帜。火锅在清朝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从宫廷到民间,广受欢迎。
掐丝珐琅团花纹菱花式火锅(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在清朝皇室的冬季筵席宴会中,火锅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主角。其中,最具盛名的“千叟宴”便是根据不同身份等级,设置了银、锡、铜三种不同质地的火锅,展示了火锅在清宫中的独特地位和丰富多样。
锡方形一品锅,是清宫藏锡器中的文物珍品(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火锅在清宫中又称为热锅、暖锅,其材质包括陶瓷、纯银、铜、锡、铁等多种,基本形式有两种:一种为组合式,由锅、炉支架、炉圈、炉盘、酒精碗5部分组成,可以同时上桌烧煮食物,也可单独用锅温食品;另一种为锅中带炉,炉内烧炭火,能把水烧开,生鱼、生肉、蔬菜等放入沸水中可以煮熟。这些火锅不仅外观精美,而且实用性强,特别适合寒冷天气使用。
粉彩火锅,清咸丰年间藏品(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在康熙、乾隆时期举行的四次“千叟宴”中,虽然宴会规模和桌席数量不断增加,但火锅始终是宴会菜品中的绝对主角。每桌火锅都依不同身份等级而设,菜式则以满席为主。
银火锅,清宫藏品(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这不仅与宴会举办的季节——京师寒冷的冬季紧密相关,也是因为清代皇室早期生活在东北,保留了吃熟食和使用温热餐具的传统。“千叟宴”中火锅的盛行,不仅展现了清朝皇室的饮食习惯和火锅文化的深厚底蕴,更彰显了火锅在清代餐饮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来源:极目新闻)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