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新质生产力指数发布,这三个区获评五星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我们站在了2024年的尾声,眺望着即将到来的2025年。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回望今年2月,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擂响催征战鼓,提出要快马加鞭,“以新提质”,用科技改造现有生产力、催生新质生产力。全省向着产业科技高峰全力攀登,坚持视人才为珍宝、与企业同奋斗、用市场育动能、向改革要活力。
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今年以来,南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紧扣“新质生产力”这一关键词,从广州出发、赴全省多地,深入一线调研,广泛挖掘案例,直面问题挑战,对话企业掌门人,问计专家学者,凝聚各界力量,搭建共治平台,以智媒之力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今日,我们以典型案例、翔实数据、深入思考和独到观察,将一年的调研成果凝结为本期专题推出,并在广州举办“向新而行 粤创未来”广东新质生产力发展研讨会,展现高质量发展创新成果,分享新质生产力培育经验,向优秀致敬,与先进共进,敬请垂注。
发展新质生产力时不我待,先行者再出发,需要更多勇气、更强决心,迎着更劲的东风,向“再造一个新广东”的目标加速前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今年,南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开启覆盖广州11区的“高质量发展大调研”和“新质生产力大调研”,形成超12万字的调研报告。总结凝练一年的调研发现后,课题组撰写了智库成果《“思变求远 向新而行”——广州市新质生产力发展调研报告》(下称《报告》),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企业战略规划提供参考。报告发布了针对11区的广州市新质生产力指数评估情况,结果显示,天河、番禺和黄埔获评最高五星评级。
【趋势和亮点】
五大关键词展示发展亮点,支持力度持续加大
两大调研贯穿今年全年,课题组深入一线调研发展现状,了解基层真实需求。经统计,课题组共走访了广州14个产业园区、55家企业、4家研究机构,收集138份案例,形成了11个系列深观察。
《报告》用“力度大”“维度宽”“强度高”“精度准”“速度快”五个关键词来形容广州新质生产力呈现的趋势和亮点。“力度大”是指政策支持力度大、政策体系不断丰富完善。广州各级党政部门都积极制定相关政策和战略规划,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保障。在产业发展方面,广州积极谋划构建新型工业化产业体系新格局,提出“6+8+X”新型工业化产业体系,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人才培育方面,广州在国内率先创新性构建接续完善的基础研究人才培育体系,以基础研究人才培育为导向,前瞻布局基础研究投入机制,优化专项布局,创新体制机制。
广州各区也根据自身优势和条件,出台有竞争力的支持政策。今年4月,天河区多个部门联合发布《广州市天河区加快推动现代都市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给予落户企业最高达2000万元的支持;白云区发布的“储能十条”文件,围绕产业链重点关注的项目建设、产业集聚、产品研发、推广应用、人才等方面的需求,拿出了真金白银来支持新型储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创新载体日渐多元,企业“主动转”意识增强
“维度宽”是指创新载体日渐多元,创新平台不断扩容提质。科技创新是制胜未来的关键变量,广州积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推进大科学装置、重点实验室等重大科研载体和平台建设。课题组对南沙的调研中就发现,早年南沙鲜少科创业态,近年来瞄准全球科创策源地,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科创“后来者之路”,“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冷泉生态系统等大科学装置在南沙布局,370个创新平台在南沙搭建。与港澳携手实现科技力量整合,是南沙一大特色,比如课题组重点调研的广州市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在过去十多年里,依托香港科技大学的科研及教育优势,一直致力于推动创新科技成果转化。
课题组还发现,当下广州创新载体日渐多元,参与创新链的各类机构企业成员稳步拓宽,在这个过程中,广州各级政府起着积极的牵头协调作用,比如,今年花都区政府牵头推出的新型工业化数字服务平台,由该区携手华为、佳都等龙头企业共同打造,向所有区内中小企业开放,助力中小企业加速数字化转型。这也成为广州积极打造各类创新平台的一个代表。
“强度高”是指企业“主动转”意识渐强,投入研发强度在增高。此前由于缺乏资金、专业性人才和技术支撑,中小企业“不敢转型”“不会转型”。但近年来,企业“主动转,找出路”意识增强。花都区一小型皮具生产企业,在人力成本增加和市场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原有生产模式已不能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企业从两年前开始将所有利润投入到数字化平台建设,但一直效果不佳,直到花都新型工业化数字服务平台搭建后,企业借助其力量,逐渐走上数字化转型的正轨。
新动能培育成效初显,布局未来产业迅速
“精度准”是指目标精准,新动能培育成效初显。广州早年积极培育新产业新动能,多年耕耘成效开始显现,有产业都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有产业则在近年实现较快增速,主要体现在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和低空经济产业等。比如,课题组在对海珠区的调研中发现,目前海珠已在人工智能三大支柱“数据、算法、算力”方面奠定了一定基础,初步探索出了以大模型为特色的发展路子。数据显示,近三年里,海珠区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作为一支“劲旅”,保持年均22.8%的增速。专家对海珠人工智能未来发展也提出了进一步建议,要发挥辖区生态和智力优势,提升空间价值;超前引领,前瞻性规划,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速度快”指布局未来产业迅速,力度只增不减。抓机遇、抢赛道,广州各区对布局未来产业十分迅速。比如,课题组在展开的《白云新可“能”》调研中发现,竞逐新能源的超级赛道,白云区布局迅速且有重点,先行棋和发力点放在新型储能。白云一方面引进国家地方共建新型储能制造业创新中心,大力支持源头技术研发,另一方面积极提供落地应用场景和培育产业链生态的发展思路,多位专家都认为“走对了路子”。
番禺区则创新性地实施“1+4+X”产业发展战略,培育壮大以智能网联、装备制造、新型储能、数字和低空经济、都市现代农业等重点产业体系。在大学城“智脑”支撑下,番禺目标是“智造创新城”。专家们也指出,番禺的城市规划呈现出小而全的特点,这种多组团式空间格局亟待破题。番禺可根据自身的用地资源、产业链布局建立专业产业园,出台相应政策并合理引导企业到专业性的产业园区集聚发展。
【问题和困境】
五个关键字概括当前困境,体制机制仍存在堵点
广州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虽然取得了不少成就,但课题组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还存在一些短板和问题,“堵”“滞”“卡”“塞”“缺”五个字可概括目前的困境。
“堵”指新质生产力发展仍存在体制机制堵点。
课题组发现,个别行业仍存在体制机制有堵点的情况。比如数据行业,海珠一家从事大数据研究的企业就表示,数据交易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相关法律法规、交易规则、监管机制、技术标准及规范等尚不完善,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和业务推进的困难。此外,数据供给不足,个人数据流通受到限制,民营企业在获取公共数据授权方面面临较大挑战,希望这些问题后续能得到改善。
“滞”指新旧动能转化不顺。
近年来,受到国际形势、市场巨变等因素,广州传统支柱产业如传统汽车产业受到冲击;另一方面,新兴产业还未挑起大梁,新旧动能转化仍需加快。课题组在调研增城区的时候发现,该区产业发展正面临这样的困境,因长期依赖制造环节、缺失核心竞争力,曾经的门面“新塘牛仔”在新时代发展不断受挫。与此同时,增城新产业却未能如期顶上,成为广州新旧动能转化不顺的一个缩影。
“卡”指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课题组调研发现,广州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仍依赖进口或外部合作,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比如有医药制造企业就表示,行业还存在关键设备材料依赖进口、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问题。
“塞”指科技成果转化不畅,创新突破亟待加强。
广州创新资源不差,有着华南地区最好的高校资源、科研力量,但科技成果供需衔接不畅、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应用不足等现象还存在,导致科技创新的价值未能充分发挥。调研过程中,部分中小企业代表反映,高校更倾向与大企业对接,中小企业虽有承接高校成果的需求,但对接联络难,获取信息难。课题组访问的专家则认为,当前广州高校“能研发什么”与企业“需要研发什么”还有待深度融合。
“缺”指顶尖人才相对缺乏。
这是多个企业反映的共同问题。有从事大数据研究企业向课题组表示,当前,广州大数据和数据治理领域人才相对短缺,特别是数据要素行业的从业机构和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企业难以招聘到合适的专业人才;人工智能行业也有企业负责人指出,AI行业对人才的要求非常高,但目前不管是AI芯片、算法研究,还是架构设计,顶尖人才仍相对短缺。
【新质生产力指数】
设20个指标评价11区,这三个区位列第一档
广州11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如何?课题组通过设置一套指标体系进行评价,指标体系围绕人才队伍打造、科技创新、新动能培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平台供给等五大维度设20个指标,通过指数化计算后形成一份榜单。结果显示,天河、番禺和黄埔为最高五星;四星是海珠、白云、花都、南沙、增城;三星有三个区,分别是越秀、荔湾、从化。
人才队伍打造设置了“每万从业人员R&D人员全时当量”“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比”“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众教育年限”等三个指标,数据以最新的人口普查为准。第一个指标旨在衡量科技创新的人才基础量,反映区域创新人力资源密度,后两个指标设置旨在反映人才基础情况。天河、越秀、黄埔和番禺在该维度中表现亮点。
科技创新设置有“全社会R&D经费内部支出”“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规上企业R&D经费支出”“技术合同成交额”“专利产出”等五个指标,从多个层面反映该区域的创新投入。结果显示,黄埔、天河、南沙和白云的整体位次比较靠前。
产业新动能设置有“每万‘四上企业’法人中‘四上’高新技术企业数”“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新增市场主体”四个指标,以期衡量各区培育新动能方面的成效,数据均以广州市相关部门提供的2024半年统计为准。结果显示,黄埔、天河、番禺和白云在该维度排位中靠前。
产业高质量维度设置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占比”“高新技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总量”四个指标,数据均来自统计部门2023年年度数据。黄埔在这一维度中表现亮点。
政策和平台供给设置有“国家级创新平台数量”“省级创新平台数量”“孵化器数量”“创新大赛获奖企业数量”四个指标。结果显示,黄埔在四个指标排位中均表现优秀,天河和番禺也有不俗表现。
【课题组建议】
加大创新、供需平台打造,吸引和培养高端人才
课题组结合企业诉求和调研发现,就广州新质生产力未来发展提出四点建议。一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破除发展堵点;二是政府牵头,加大创新、供需平台打造;三是加大研发投入,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堵点;四是吸引和培养高端人才,优化人才服务环境。
调研过程中,超过半数企业都主动提到希望政府牵头打造研发、供需平台。有大数据初创企业就建议政府牵头,联合科研机构、企业等多方力量,共同推进数据空间的建设和运营。通过多方合作,形成数据流通的合力,推动数据要素市场的快速发展。
还有许多企业希望政府能组织力量加大研发投入,比如有人工智能企业表示,如今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是公司在自驱,属于公司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在驱动这个行业发展,希望未来政府方面通过更多竞赛、政企合作等方式,为科研课题给予帮助。
人才是企业提到最多的话题。有氢能企业就反映,应该建立氢能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吸引和培养氢能领域的专业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出品:戎明昌 刘江涛
策划:王卫国
执行策划:周昌和
统筹:冯芸清 李欣
执行统筹:蒋臻 黄琼红
采写:南都记者 蒋臻 代国辉 莫郅骅 钟丽婷 魏凯 见习记者 何茵桃 吴文伟 实习生 陈韵如
视频:南都记者 黄晓彦 张德威 陆文娟
设计:何欣 严丽萍 李毅然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