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羽毛球被打碎成“飞丝”充入羽绒服,岂能坐视商业良心被绞得“稀碎”?
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
近日,央视新闻报道,很多超低价还标榜90%充绒量的“羽绒服”,填充的根本不是羽绒,而是飞丝,即禽类毛片粉碎后的丝状产物,也常被称为“粉碎毛”。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有部分商家为了获取廉价羽绒服填充物,跨地域收购二手羽毛球,将其上的刀翎羽毛拆解后粉碎,制成飞丝。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刀翎纤维属于较高质量的飞丝,“但刀翎毛梗上刷的厚厚一层胶水也会被粉碎,这些粉尘附着在毛梗颗粒上会对人的呼吸系统造成伤害。”(据12月18日大河报)
如果不是媒体调查揭露,谁能想到,二手的羽毛球还能被回收后打碎,冒充羽绒填充到所谓的“羽绒服”里,刁钻的造假手法令人瞠目结舌,触动了公众对诚信经营的底线。
社交平台上的“二手羽毛球回收信息”
羽绒服跟春夏服装不一样,是冬季保暖的重要服饰,除了穿着舒适、好看之外,其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御寒。很多消费者花了大价钱,就是希望能够买到足够保暖。然而,部分不良商家却利用消费者的刚需,不顾质量,以次充好,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飞丝虽然经过粉碎和水洗处理,但在保暖效果上却与真正的羽绒相去甚远。消费者穿上这样的“羽绒服”,不仅无法在寒冬获得温暖的保护,还可能因为飞丝中的粉尘和胶水残留而损害健康。商家在绞碎这些二手羽毛球的同时,也将自己的商业良心和信誉绞得“稀碎”。
刀翎羽毛加工前后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4月1日,我国实施了新的羽绒服国家标准。新国标规定,绒子含量在50%及以上的服装才能被称为羽绒服。然而,一些商家为了逃避监管和打击,竟然将衣服名字改成“羽丝服”或“绒丝服”,试图以此来混淆视听,陷阱一重又一重,实在是让人防不胜防。
面对这种造假行为,消费者往往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一方面,他们很难从外观上判断羽绒服的真伪;另一方面,即使怀疑买到了假货,维权成本也相对较高。按照专家的说法,消费者若要对羽绒服的绒子含量和充绒量进行送检,需要提供完整的羽绒服,并且检测费用高达750元。这对普通消费者而言,必然不是划算的选择。因此,很多消费者对于羽绒服的实际质量,其实是“雾里看花”,即便感觉自己买到了假货,也因为承担不起维权成本,只能选择忍气吞声,这无疑助长了造假者的嚣张气焰。
羽绒服行业质量问题被推至风口浪尖之后,有网友感叹说:别靠近电商羽绒服,会变得“不幸”!面对普遍性的假冒伪劣乱象,监管部门岂能坐视消费者陷入这种无可奈何的“不幸”之中?从多方面入手,升级监管手段,遏制伪劣乱象,构建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已经是刻不容缓。
首先,监管部门应加大对羽绒服市场的抽检力度,对发现的假冒伪劣产品要依法严惩,绝不姑息,确保现有的法律法规得到严格执行;同时,通过科学的分级体系,推动羽绒制品质量的整体提升,加强对行业的日常规范和约束,引导商家诚信经营,自觉遵守法律法规,重塑商业文明。被视为劣质羽绒服“重灾区”的电商平台,也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加强对入驻商家的审核和管理,防止假冒伪劣产品通过平台流入市场。当然,消费者自身也要提高警惕,增强辨别真伪的能力,在购买羽绒服时要仔细查看产品的标签和说明,避免掉入商家的陷阱。
以次充好、鱼龙混杂的乱象,虽然可能在短期内能为企业或个人带来利益,但其负面影响是深远的,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让整个行业的信誉崩盘,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不光是消费者的“不幸”,也是羽绒服行业的“不幸”。只有多方共同努力,加大监管和打击力度,构建诚信、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才能遏制造假乱象,整饬市场秩序,让消费者明明白白花钱,促使行业规范健康发展。
(来源:极目新闻)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