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贞亮《文选学讲义》首次整理出版,有重要学术意义
2024年12月,周贞亮《文选学讲义》首次整理出版。这部现代《文选》学史上的重要奠基之作,由武汉大学王庆元、刘以刚两位教授标点校订,收入崇文书局策划的“《文选》学经典书系”,是该丛书第一部与读者见面的著作。该丛书旨在系统呈现百年来现代《文选》学的发展历程,突出其中的重要成果,目前列入选目的高步瀛《选学举要》、骆鸿凯《文选学》、屈守元《文选导读》以及游志诚、徐正英《昭明文选斠读》,均为现代《文选》学的奠基作或者代表作,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下面对周贞亮《文选学讲义》的重要学术贡献作一个简要介绍。
周贞亮(1876—1932),又名之桢,字子干,号退舟,室名晚喜庐,湖北汉阳(今湖北武汉汉阳)人。晚清民国间著名学者,藏书家。光绪甲辰(1904)进士。1906年赴日本法律专科学堂进修。归国后曾任黑龙江财政局会办、北京政府国务院法制局参事等职务。1917年后绝意仕途,全力投身教育,曾任国立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北平大学第一师范学院、辅仁大学等校教授。据1932年出版的《国立武汉大学一览》记录,周贞亮1929年9月起执教于武汉大学,1932年3月病逝。周氏生平著述颇丰,撰著或辑录有《中国通史(汉魏六朝)》《中国近世史》《书目举要》《丛书举要》《厞载录》《汉魏六朝诗三百首》《五百家骈体文萃》《梁昭明太子年谱》《文选学讲义》《晚喜庐随笔》《退舟诗草》《鸿藻集》等。其中尤以《文选学讲义》名重学林。
周贞亮《文选学讲义·导言》说:“往者先师仁和谭复堂先生,欲为李注作疏,已定略例,未及成书。鄙昔尝受其法,欲续成之,搜集选材,至数十种。人事匆迫,握椠未遑;欲具长编,迄今未就。”今武汉大学图书馆藏有周氏批校清叶树藩海录轩本《文选》及手抄清人《文选》学著作近十种,当为其从事著述所作准备。可知,周贞亮的《文选》学渊源有自,根底深厚。《文选学讲义》完成于他生命的最后阶段,是其一生研究《文选》学的结晶。
这部《文选学讲义》约35万字,分上下编,上编十章,主要总结我国一千多年《文选》学研究成果;下编三章,是周贞亮建构的《文选》学研究方法论。仅从篇幅上看,这当然算不上长篇巨制;若论其结构之严谨、资料之翔实、考订之精细,确实也能让人目不暇接、击节叹赏。大致说来,本书至少具有三个方面重要的学术贡献。
一是对历来《文选》学发展史做了全面深入的梳理。周贞亮《文选学讲义》上编十章对历代《文选》学总体成绩做了系统总结。其中前六章为《文选》编纂学,对其产生的历史渊源、学术背景,以及选文标准、各类文体特征、编纂得失、作家概貌等做了较为翔实的考察;中间三章为《文选》研究史,对《文选》自诞生以来到清代的历代研究状况做了简明扼要的呈现;最后一章可以说是《文选》传播史和阅读史,并初步涉及《文选》版本学,对历代的刊刻流传情况以及阅读经验方法做了条理清晰的总结。将《文选》编纂学、研究史、传播阅读史、版本学等如此清晰完整地呈现,使之组成一个有机体,共同构成了一幅从《文选》诞生以来到清代整个中国古典学术时期《文选》学发展的绚丽历史画卷,对于我们系统深入了解传统《文选》学发展状况和演变过程是极为有益的。此项意义,即使到今天依然没有过时。
二是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研究《文选》的途径,具有方法论意义。《文选学讲义》下编三章以专题研究的形式讲述如何从事《文选》学研究。其中第一章“读《文选》之豫备”,分十一项内容,注重从文史哲各方面全面研究《文选》;第二章“《文选》之观察法”,又细分为九个专题,强调从文学流变、文章体式、文家体性、时代风格、南北派别等多个角度透视《文选》所选之文;第三章“《文选》之读法”,包含七个专题讨论《文选》研读方法,从具体篇章到某一作家、某类文体,层层递进推衍,同时非常注重同类别的比较,如针对具体篇章的读法又细分为入手读法、单篇读法、连篇读法,针对作家的读法又细分为专家读法和两家比较读法,针对文体的读法又细分为分体读法和两体比较读法。骆鸿凯《文选学》附编有“《文选》分体研究举例”和“《文选》专家研究举例”,则仍然是以单个作家、单项文体,较少注意到两家、两类的综合比较。更重要的是,书中讲授的这些研究方法,都不是凌空蹈虚、纸上谈兵式的,其中提供了大量的《文选》名篇作为范例。如下编第三章第三节《〈文选〉连篇读法》以《文选》“设论”类《答客难》《解嘲》《答宾戏》三篇为例,列出“三文成立之原因”(按,即写作背景)及“三文用意之主脑”“三文结构之摹拟”“总述三文之作法”“统观三文之胜处”“三文之校释”“三文之评骘”“本体之流变”,对三篇文章的写作背景、立意、结构、渊源、艺术手法以及字句的校释、风格之评赏、文体之流变等做了非常深入细致的爬梳,对历代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呈现。
三是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建构,使《文选》学学理更为严密。顾名思义,周贞亮《文选学讲义》所研究的对象仍然是《文选》,这与历来的学术成果并无二致。所不同的是,周氏进行了较为科学的理论建构,使得《文选》学更具综合性、整体性。本书上编分专题梳理历代《文选》学成绩,下编分专题讨论其研究方法,既叙述历史源流,也讲授研究心得,内外兼治,体系严密,浑然一体,这在以往的同类著作中是不多见的。又如上编第五章论《文选》之纂次、编录失当之处,共计分出15个条目,每一条均引用数条学术笔记资料并加按语,使得散见的材料条理井然、彼此贯通。当然,清代已出现了《文选理学权舆》《文选理学权舆补》这类分类汇编历代治学成绩的著作,但仍以辑纂之功居多,而发明之见恨少。
在具体问题的考订方面,周氏《文选学讲义》也有不少真知灼见。例如,《新唐书·李邕传》记载,《文选》李善注经过其子李邕之手改定。关于这段公案,《四库全书总目》做了驳正,高步瀛《文选李注义疏》也做过细密考证,均认为此事为子虚乌有。周贞亮虽同意这一结论,但对他们的考订过程并不满意:考订李善卒于载初元年(689);史书明文载李邕卒于天宝五载(746),且时年70余岁;故而李善卒时,李邕年仅12岁,不可能从事《文选注》的改定工作。这个论证过程化繁为简,直击要害,值得参考。又如,关于李善的籍贯问题,主流观点都认为是郡望江夏,实际为扬州人。周贞亮结合《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以及李白、杜甫与李邕交游诗作,还有《湖北通志》《江夏县志》等文献,考订其旧宅故址以及晚年行迹,认为李善籍贯为江夏。这一结论不一定可成定论,但资料翔实,值得重视。
这部部头不算大的书,征引的文献非常广博,整理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重要方面。一是条分内容层次,为便于阅读,整理者对全书的层次做了一些重要调整。例如,书中的重要引文均单独成段,不与周氏论述相混;引文过长的,则根据内容适当再作分段,务使眉目清晰,便于理解。二是添加大量校勘记。书中引述的大量古籍文献,整理者均尽可能地覆核原书,对书中的疏失等或者与常见版本有异之处均于当页加脚注,作简要的校记予以考证说明。全书总计添加校记70余处,为阅读者提供了更为准确的学术信息和研究线索。三是补充附录。周贞亮《梁昭明太子年谱》刊登于《国立武汉大学文哲季刊》1931年第2卷第1号,考证翔实,为萧统第一份学术年谱,具有开创之功。整理者将之点校附于书后,谱文均按月分段编排,眉目清晰。这份年谱的附入,可以作为《文选学讲义》的有益补充。
完整的《文选学讲义》现藏于河南大学图书馆,王立群教授率先著书撰文予以表彰,引起了《文选》学界的重视。武汉大学王庆元、刘以刚两位教授不辞辛劳,花费数年时间将之整理校订出版,使得深藏馆中的秘籍化身千万,周贞亮一生心血所寄也得以更为广泛地传播,这是非常值得敬佩的!(文/陶永跃)
(来源:极目新闻)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