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成长录:诗教相承 大小同韵
“小诗人”们毕业后仍与周璐老师相约,在秋日里的仙湖植物园“取材”作词。 南都记者 许松龙 摄
《芰荷风》诗集插画。 受访者供图
44位作者、108首诗、109幅插画,今年5月,一本名为《芰(jì)荷风》的诗集出版,其中43名作者是来自同一班的小学生,这引起了中华诗词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这群“小诗人”均来自深圳市莲南小学2024届六(1)班,于他们而言,这本《诗集》不仅记录了童年的生活,还见证了六年来徜徉于诗词中的成长,无疑是最有意义的毕业礼物。那这份毕业礼物,究竟是如何诞生的呢?
诗集路 家长们寒暑假带孩子们跟随诗词脚步去旅行
这本诗集的诞生源于中华诗词学会的一次来访。2021年9月,中华诗词学会诗教委员会副主任刘琴宜到莲南小学指导,她一走进周璐所带的班级,看到孩子们写的诗,仔细读后便竖起大拇指:“孩子们的诗已经有了浓厚的‘诗味’。”并鼓励周璐把孩子们的诗集结成书。
自那时起,有了目标的周璐和学生们更加有动力。为让诗集有更丰富的主题,家长们也十分支持与配合,在寒暑假里带孩子们跟随诗词的脚步去旅行,让他们开阔眼界;平日里则与孩子们走进深圳的各大公园等景点,一同探索大自然,观察花草树木、聆听虫鸣鸟叫……直到六年级,学生们写的古诗累积上百首,诗集出版便成为了他们最为期待的毕业礼物。
有了诗,何来画作配?这时,大家都想到了热爱画画且小有名气的王者同学。王者的画作很有个性,通常以自己为原型去表达作品,而这次为诗集配画同样保留了这一特点。因莲南小学注重打造诗教特色,王者也见事能诗、读诗能画,用了两个多月为每一首诗都配上了独一无二的插画。
当拿到这本诗集后,孩子们如珍宝般地收藏起来。毛含章同学向妈妈展示这份“独一无二的毕业惊喜”,“那一刻我看到孩子眼里的星光,他整个人明媚耀眼!”
这本《芰荷风》是孩子们一路成长的见证,如要回溯学诗的心路历程,他们必定会提及启蒙老师——周璐。
跨学科“前十年打基础,之后开始在语文里找到‘赛道’”
周璐原本是数学专业出身,机缘巧合下,十六年前开始跨科执教语文。用她的原话来说:“转岗教语文十六年,前十年都在打基础,第十一年开始在语文学科找到了自己的‘赛道’。”
在进入莲南小学后,因学校注重打造诗教特色,周璐便从零开始学习诗教,恰好带的就是一年级,她就把自己的学习过程迁移给学生。在这六年的诗教中,可以说她以老师的身份为学生播种诗词种子,又以学生的身份与学生们共同成长。
周璐回顾起六年来的诗教历程——一年级以积累背诵为主,孩子们在学校和班级的诗词氛围熏陶下,对诗词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二年级则开始了解平仄格律,熟练诵读吟唱;三年级便开始尝试对对子练习,从云对雨、雪对风等单字对过渡到晚照对晴空、绿叶对红花等双字对;四年级过渡到写对联,以熟悉的古诗为一联,孩子们对下联,越写越起劲……
“逐渐地,他们不那么爱去游乐园了,更喜欢游览名胜古迹;也不那么爱看纯娱乐节目了,追的综艺变成《中国诗词大会》。”周璐欣慰地说,“当情动于衷自然行于言,写诗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这个故事开始于周璐写下自己的第一首诗《夏雨》并分享给学生们。一周后,钟佳乐同学分享了自己写的一首《雨晴》。这一来二去,其他学生突然发现——写诗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儿。
芰荷风“没想过出诗集,也没想过他们要写100多首诗”
“说实在的,最初只是想让孩子们在小学阶段,这个记忆力的黄金时期,多背诵一些经典古诗文,以增加积累、丰富感悟。”周璐坦言,“抱着‘从自己做起,去影响学生’的心态,至于孩子们的天性发展是怎么样的、能够到什么程度,随他自然”。但在实践中,周璐发现孩子们的吸收和学习能力越来越强,自然发展间诗教进度却被反向推动了。
为了让学生们对诗歌有更深刻的理解,周璐给他们讲述诗人的平生,播放诗词相关纪录片;为引导学生将诗歌与生活连接起来,她去旅游时会在明信片写上一句诗,寄给每一位同学。
“没想过出诗集,也没想过他们要写100多首诗,最初觉得能有一个孩子写一首,我就高兴了。”周璐没想到越来越多的学生拿自己写好的诗词给她看,“每当这时,笑容总会不自觉地爬上我的嘴角”。到后来,学生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从写生涩稚嫩的模仿诗,到独具风趣的自创诗。
当走近春天时,孙悦芯同学看到的是“桃花三月红如火,杨柳摇丝绿满梢”;秋日里,钟佳乐同学“拾捡”落叶、落花作诗:“枫叶层层红似火,桂花黄菊整齐开”;参观西安秦始皇陵时,王子齐写下“历经千载犹成列,模样分明叹绝工”;因病请假独自在家,裴典同学看着窗前的茉莉花,作下“朵朵花开堆似雪,不施粉黛亦芬芳”以安慰自己。
“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随着年复一年的坚持与积累,学生们写下的诗词累积到上百首,一本见证周璐和孩子们成长的《芰荷风》应运而生。 采写:南都记者 谢粤蕾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