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高校倡议合理使用奖助学金,应读懂其中的“潜台词”
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王彬
图片来源:保定理工学院学工处公号
近期,多所高校相关部门发布了合理使用奖助学金的倡议书。以“保定理工学院学工处”公众号发文为例,其倡议同学们做到“三要”“二忌”。“三要”中提到:将资金用于购买学习资料、参加学术活动或提升专业技能等方面,确保每一分钱都能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贡献力量。“二忌”中提到“忌高额消费”:切忌用于购买高档化妆品、名牌服饰、高级电子产品等奢侈品,或者用于请客、外出旅游等超高消费、不良消费行为。一经发现违规者,奖助学金可能会被追回。其他高校的相关倡议书,也基本都是类似表述。
这两年,高校贫困生高消费现象频出,甚至登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前几日就有某高校受资助困难学生晒国内外旅游照片一事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和质疑。虽然一个个案例,经过舆论聚焦与凝视,最后问题基本都得到了解决,但社会对于高校助学金发放所产生的“信任危机”,并没有结束,对助学金“没有用在刀刃上”的担忧依然存在。毕竟谁也做不到全程盯着每个高校助学金发放的每个环节,也难以全面掌控每一个受资助困难学生的长时间消费情况与具体行为。
在此背景下,多所高校倡议合理使用奖助学金,“必要性”也就显现出来。对于高校来说,这也是在助学金事宜上,回应社会合理关切,细化规则标准和要求的主动实践,更是对学生的一种积极教育与引导。
从各大高校发布的相关内容来看,虽是倡议,但也对受资助困难学生的具体行为,有一定约束效用。尤其是高校们都保留了“追回奖助学金”的可能性,这也在学校自主的范围内,有助于倒逼相关学生加强“自我规制”,以免“得不偿失”。倡议中把情与理说得很清楚,有助于学生入脑入心,这也是一堂育人的好课。
这些合理使用奖助学金的倡议书里,还藏着几句“潜台词”,需要我们去读懂。
一句是,让助学金回归到“助学”的本源。此前,社会上对于受资助困难学生,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也有过争议,有一部分人认为,对受资助困难学生的一些所谓高消费问题,不宜过度苛责,还是应当包容为主。可问题是,助学金的设置,本就是为了保证这些学生的基本生活以及学业完成不受影响,如果被用于高消费,不仅可能会影响当事学生的生活和学业,也让那些相对困难但没有拿到助学金的学生在情理上难以接受,对他们也不公平。这些倡议再次强调助学金的“助学”属性,也利于厘清一些谬误,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
另一句是,把助学金发到真正有需要的同学手里,一分一厘都用到实处。表面看,这些倡议是为了限制受资助困难学生的超高消费和不良消费,但本质上还是为了“不浪费助学金”“让助学金的实际价值最大化”。助学金一旦用好了,用到位了,之于教育公平的守护,社会进步的助推,都有着重要意义。
而在现实中将这两句话落到实处,光靠倡议是远远不够的。助学金评定标准和程序,还要在追求公平合理和科学客观的路上继续前行,真正把好“准入关”。另外,受资助困难学生的家庭条件和个人经济状况,本身也是动态变化的,适时探索受资助困难学生“退出机制”,也是有必要的,是对助学金乃至每一个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负责任的表现。
再回到高校倡议合理使用奖助学金的话题,其实这里面也存在一个模糊地带,使得倡议在具体执行阶段,容易产生新的问题。也就是到底什么才算超高消费、不良消费,怎么认定,具体标准如何,频次有没有要求,以及谁来界定?比如,一顿好饭,一次并不奢侈的旅游,算不算超高消费?受资助困难学生的具体生活和消费界限,到底在哪里?这考验着高校的管理智慧,对情与理的兼顾和把握。
(来源:潮新闻)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