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社区营造,深沪代表对话探索城市治理“最后一公里”
南都讯 记者陈紫嫣 当我们在谈论社区公共空间时,我们在谈论什么?社区营造中心运营真的可持续吗?12月15日,由招商局慈善基金会、蛇口传媒主办,蛇口研究所承办的《美好生活研究计划》系列讲座在位于深圳南山的招商蛇口产业园区创业壹号路演厅举行。沪深两地嘉宾以“社区公共空间的可持续运营”为主题,从空间、文化、商业、社区、社群等角度出发,共同探讨建设社区营造中心的全新可能,促进深圳、南山、蛇口的社区公共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就在社区。上海首个社造中心——新华・社区营造中心由上海市新华路街道牵头成立,并由社会组织大鱼营造全面负责运营统筹,它是大鱼营造落地的实体空间。在主讲嘉宾、大鱼社区营造发展中心联合创始人、主任金静眼里,大鱼营造所实践的“社区营造”是一个灵活百变的“插件”。“地方生态的展示器、可持续运营的社区营造支持枢纽、地方资源的连接器、支持青年参与社会创新的家门口实验室、持续推动在地参与规划的实践阵地、承载赋能体系的共学场,这些都可以服务于社区治理。”
深圳各界也一直关注个体对高质量公共服务的需求,也着眼于城市公共服务系统性设计与发展,致力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建设。在蛇口街区,不仅便民生活“圈”住美好,社区营造也生生不息,为“美好生活”注入内生动力。
在城市化进程进入存量时代,人们对于公共空间的需求已不再仅仅局限于硬件建设,而是更加关注能否成为提升生活质量的载体。蛇口研究所所长赖巧贞说:“我们通过举办这样的活动探索如何助力可持续社区创建,也期待社区公共空间能够吸引更多参与者,维持持续活力,并具备自我造血功能。”
“蛇口让我触动,她既是开放的入口、展示的窗口,也是包容、接纳、允许的‘容器’,在蛇口社区的网络中,大家能‘被拥抱’‘被看见’。”金静表示,公共空间的持续活力,本身不能只靠空间,需要织起一张行动的网。政府、社会组织、基金会、议题共建方、主理人、社群自组织、其他合作方等等共同组成一个联合体、系统,将社造中心定位为一个开放、包容,不断生长变化的场所,并将核心聚焦于承载人的公共活动,让其成为激发本地居民交流协作、参与社区共治的“美好生活共创平台”。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