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礼抗战胜利八十周年,华师学术团队推出《中国抗战新诗集文献汇编》
极目新闻通讯员 党波涛
近日,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王泽龙教授主编的《中国抗战新诗集文献汇编》(全三十册)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正式出版。该文献汇编将1931—1949年间出版的抗战诗集集中编辑整理,收录个人诗集171种,选集11种,包括《狮子吼》《中国牧歌》《在天门》《原野之歌》《战斗的江南季节》《抗战新诗选辑》等。
这些在抗战时期出版,或者战后出版的诗集,讴歌了中华民族艰苦卓绝、英勇不屈的抗战精神,鼓舞了全国人民患难与共、同仇敌忾的抗战斗志,在中国新文学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书通过系统搜集整理,挑选了其中的重要诗集、珍稀版本进行再版,再现诗集出版、接受的历史现场。
一份献礼
《中国抗战新诗集文献汇编》的出版,是王泽龙教授带领的新诗研究团队为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纪念的一份献礼。
一九三一年至一九四五年的这段历史,是中华民族饱受日本帝国主义欺凌的苦难史,是中国人民全面觉醒、艰苦卓绝、反抗强权的斗争史,是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仇敌忾、取得抗日战争全面胜利的光荣历史。
抗战时期,广大作家、诗人走上前线、共赴国难,他们以笔代枪,用“嘶哑的喉咙”(艾青《我爱这土地》)为祖国歌唱。在那一段艰难困苦的岁月里,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抗战诗歌。
从一九三一年到一九四九年,在沦陷区、解放区、国统区公开出版的抗战新诗集多达五百余部,其中包括个人抗战诗集二百三十多部,抗战诗选二十多部,抗战歌谣一百三十多部,抗战歌曲一百二十多部。
中华民族素有诗史与诗教传统。一个民族历史的文化承传,离不开各类历史文献的记载、整理与出版传播,而抗战诗歌更有着特殊的历史文献价值。诗歌比起一般的历史文献资料,它包含着更多的生活细节,更多诗人主观情感体验,更能深入历史与时代深处,记录与表达各个阶层人们丰富的心理世界与精神面貌。
王泽龙介绍,抗战诗歌是记载着中国人民反抗殖民主义压迫,走向斗争胜利的悲壮颂歌,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厚重的政治文化遗产,是现代中国革命史上一幅辉煌的历史画卷。
“抗战时期动荡的历史环境,给现代出版物的保存与收集整理带来了诸多困难。对抗战诗集文献的收集整理与出版,是对革命历史文献与现代历史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是现代文学遗产的一次系统性专题整理,是丰富现代文学资源宝库的一次集中开发,它的出版将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诗歌史研究,提供大量第一手文献资料,弥补现代文学与现代诗歌有关抗战文学研究的缺憾。”王泽龙说。
一部诗史
王泽龙在前言中指出:抗战诗歌具有独特的政治美学价值。收录在这部文献汇集中的众多的抗战诗集,以诗人切身的体验,记录了诗人与灾难岁月中人民大众共有的悲伤与喜悦。在这些诗集中,艺术理想与思想信念打成一片,高尚的人格与真诚的诗心合为一体。抗战诗歌既是记录战争年代斗争生活的史诗,也是诗人不平凡艺术人生的心灵诗史。
抗战时期是现代知识分子自“五四”以来,最广泛的一次真正走向社会大众现场,走向平民百姓,与大众交流的历史时期;抗战诗歌是现代知识分子转变姿态,与人民大众平等交流、患难与共的思想蜕变史。
作为现代诗歌,抗战诗歌广泛吸取丰富的民间艺术养料,传承古代诗歌优秀传统,接续“五四”以来现代诗歌精神,形成以民族化为中心,而不失多元化的、合声共唱的现代诗歌美学形态。抗战诗歌为战斗写作,为人民抒情,为真理而歌,不拘一格,自由成体,形成了适宜鼓动,便于传播,适合朗吟,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新诗体。在意象政治修辞、声音身体化修辞、语言大众审美修辞与政治文化伦理修辞的结合中,抗战诗歌形成了独有的政治美学新形态。
二十世纪文学的现代性与社会历史的现代性变革相伴而生。政治革命、思想启蒙与文学变革融为一体,互相推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精神内涵,始终离不开革命叙事、大众叙事、民族叙事,它们成为了新文学现代性表现的重要内容与必然话题。
王泽龙说,今天的时代,世界正面临新一轮历史大变局与科学的新浪潮。如何重新认识与书写革命文学历史,重新阐释被我们忽略的反抗殖民主义的抗战文学,对新时代文学新格局的建构意义重大。
一个标志
这部文献汇编是王泽龙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新诗传播接受文献集成、研究及数据库建设(1917—1949)”文献辑录的部分成果。
该重大项目于去年10月顺利结项,获评优秀等级。专家组评价,“王泽龙教授带领学术团队检视中国新诗百年来的发展,在思想和艺术层面探讨中国现当代诗学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总结中国近百年新诗传播接受史中现代诗学与革命诗学的宝贵经验,为新诗领域提供了本体诗学与百年新诗传播接受特色研究的中国智慧。该项目成果,是新时期以来中国新诗研究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此外,该项目团队先期已出版《现代汉语诗歌传播接受研究丛书》第一辑7种。近期团队将有第二辑《中国现代诗歌传播接受编年史》(上、中、下),第三辑《现代传媒与中国现代诗歌诗》《学校教育与中国现代诗歌》,第四辑《中国现代经典诗人研究文献汇编》(十种)等成果陆续出版。
专家组评价“该项目体现了有组织、大规模、高产出,锻炼队伍、培养人才的人文学科项目团队研究特点;课题组还举办了一系列学术讲座、国际国内学术论坛,推动了中国新诗传播接受自主知识体系研究的创新进程”。
(来源:极目新闻)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