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水井夫妻”:为守护一口井常住沙漠,每4公里就有一对
在塔克拉玛干这片沙漠“死亡之海”中,蜿蜒盘旋着一条孤零零的沙漠公路,公路的两旁每隔4公里就会出现一座小房子,每座房子里都住着一对朴实的夫妻。
夏日酷热打蛋成饼,冬日寒冷滴水成冰,没电、没网、没邻居,有的只是一年四季从不缺席的漫漫黄沙,这些夫妻有的坚守了16年,有的看一眼转头就走。
然而即便是如此艰难的条件,还是会有源源不断的夫妻前来居住,只因在每座房子处都有一口特殊的水井。
这些水井是做什么的,这些“水井夫妻”又是如何坚持下去的呢?
“进去出不来的地方”
这一对对的夫妻远赴沙漠艰难求生,不仅是为了过日子,也是在“打工”。
为了那一口口水井,他们成了沙漠里最特殊的存在,住着只有十几平米的小房子,黑天白夜能看到的只有没有边际的沙海。
这些水井位于塔里木沙漠公路旁,也就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
“塔克拉玛干”在维吾尔语中最为令人熟知的意思是“进去出不来的地方”,要在这样的大漠中修建一条公路难如登天。
沙,数不尽的黄沙,一阵轻风吹来就能糊了眼睛,更遑论大风和龙卷风,沙面上留下的痕迹会很快消失殆尽。
然而流动的黄沙并不是“噩梦之地”的所有恐惧来源,酷暑与极寒也是加重注码的因素。
因为年降水量租到100毫米,蒸发量高达150倍,干旱是必然的,到了夏季地表温度会很快爬升到打蛋成饼的高温。
但这份热度却无法延续到寒冷的冬季,入冬后气温骤降,夜间常年维持在零度以下,这让原本就不多的水资源迅速结冰。
信息来源:金台资讯
既然条件如此艰苦,黄沙如此恐怖,这条中国最早的沙漠公路又是如何建成的呢?
其实这个问题在如今压根不是核心难度的技术问题,但在上世纪90年代,当工程师们发现草方格这个“神器”时,还是引起了很大的讨论和称赞。
要想在流动又柔软的沙子表面铺设稳固的路面,首先就是要做好固沙工作,草方格就是利用一个个的网格“锁沙”,将植物或者建筑至于表面,能大大加强稳固性。
然而一个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又来了,修好的公路要怎么避免不被黄沙淹没呢,如果不做维护,这条公路就是“修了个寂寞”。
于是“固沙”大业延伸到了公路两侧,种树势在必行,将适合在沙漠生长的红柳、沙枣、胡杨等耐寒耐碱的树种下去,就能形成天然的防风绿化带。
路建了、树种了,接下来就要考虑灌溉问题了,国家在这条“沙中之路”两侧铺设了灌溉系统,水源就是一口口的水井,间隔距离约是4公里。
于是108座“水井守护房”诞生了,统一的红色房顶,统一的蓝色墙面,还有统一的“水井夫妻”。
每一口井都有一对守护夫妻,每一对夫妻都要守护好一口井,他们是彼此的依赖,也是彼此的唯一。
孤独的守护者
水井并不只是用来浇灌树木的,路过的车辆和生活在这里的夫妻都需要仰仗这唯一的水源。
而这些“水井夫妻”的责任很是重大,每一对都要负责养护四公里范围内接近40行、20万棵树。
有些夫妻坚持得久一待就是16年,有的夫妻扛不住黄沙的摧残来了转身就走。
能怪后者太娇气吃不了苦吗?
不,只能说前者令人佩服,吃下了常人吃不了的苦。
就以“46号水井房”的夫妻来举例,丈夫王长生42岁,妻子王升桃甘愿追随他,夫妻俩在常年的守护中习惯了艰苦生活。
他们的房子也不过是十来平米,没有电,自然没有大件电器,能提供基本电力的只有外边噪音不断的柴油发电机。
黄沙或许是“陪伴”他们最多的伙伴,每当大风一起,无论黑天白夜、屋内屋外都会有阻挡不了的沙子围绕身边,睡醒了会发现以沙为被,吃饭时不得不用沙做“小菜”。
这种常人无法忍受的生活,王长生和王升桃几乎日日都在过。
一年里长达9个月必须居住在水井房,不能回家,也没有第三个人的陪伴。
运气好时,能看到公路上偶尔疾驰而过的车辆,运气不好时,好几天也没有一辆车。
唯一能慰藉心灵的,除了身边的另一半以外,就是固定的灌溉工作,每天必不可少的是灌溉成片的树木,劳作让他们减轻了深深的孤独感。
万幸的是,在2003年时国家升级了公路两侧的灌溉系统,目前全线都是采用的滴水浇灌技术,大大减轻了“水井夫妻”的基础工作压力。
整个系统十分紧密,可以确保将水井的水资源利用到最大化,比如何时输水、输水量多少等,只是这样一来他们的责任却更重了,比起以前的劳累,如今是操心。
每天早9点是固定的检测水压表的时间,一切正常则灌溉正常,如果某一个水压表出了问题,夫妻俩就给赶紧过去检查,不能让漏水造成水资源浪费。
早些年寻找问题水压表比较辛苦,得靠自己绘制的地图慢慢找,如今有了智能阀门,水压表有了问题能直接知道位置,这样能减少寻找的时间,也能减少漏水量。
为何如此在意水资源用量的问题?这个答案显而易见。
在沙漠里能获得一缸水是很难得的,除了供“水井夫妻”日常使用和吃喝外,还得把战线拉长到一个月,如果前期用的太快,后期就会更艰难。
你是否觉得,一对夫妻虽然苦了点,但是能在无人打扰的安静小屋里过着有烟火气的日子,其实并不差?
这样么想的话还是太乐观了,这些水井房很可能无法做饭,“水井夫妻”很多时候吃的是干粮和罐头,就连照明也用着煤油灯。
酷暑只能忍着,严寒得靠煤炉取暖,如果是在户外修剪树枝与灌溉作业,那么就连那十平米大的房子庇护也享受不了到了。
但就是这样的条件,还是会有源源不断的夫妻俩过来居住,他们大多来自四川、山西、河南等省份,有的是农民,有的是退伍军人……
为什么要来,这个问题没有固定答案。
或许是出于对国家的热爱,要为守护大业出一份力,或许是走投无路,这样的艰苦已然是最好的选择,或许是对沙漠的责任,想要实现自我价值……
但不能否认的是,这些“水井夫妻”的存在给了塔里木沙漠公路生命的延续,而他们也是真的在用爱付出。
“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他们在沙漠里的“生命禁区”燃起了希望的火苗。
参考资料:
【1】浙江日报2023-06-18《潮声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108个“夫妻水井房”——探访生命禁区的守绿者》
【2】北青网2024-06-07《一份责任 一份担当 436公里绿色背后是“守井人”在坚守》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