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临终前忠告:此人不除,东吴必危!孙权没听,结果酿成大祸
前言
“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周瑜,东吴名将风度翩翩,年少聪慧,周瑜堪比蜀汉诸葛亮,能力非凡却短命。
临终前,他留下忠告:“此人不除,东吴必危!”孙权却未听从,结果却酿成大祸。
他口中的“此人”究竟是谁?孙权的忽视又带来了怎样的后果?
周瑜的战略眼光
周瑜家境显赫,他的家族在当时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自幼受良好的教育和熏陶,胸怀大志,渴望在乱世中成就一番功业。
青年时期,周瑜结识了孙策,两人一见如故,迅速成为至交好友,他们有着共同的理想和抱负,都渴望在这乱世中闯出一片天地。
在孙策的荐举下,周瑜得到了孙权的重用,任命他为大都督,他在军事上有着卓越的指挥才能,善于分析战局,制定战略战术,他还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能够为孙权提供明智的建议。
周瑜对东吴忠心耿耿,他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全心全意为孙权效劳,他认为,凭借自己的策略指导和孙权的领导才能,东吴定能在乱世中扶摇直上,成为一方霸主。
周瑜为东吴制定了的战略方针,他认为东吴要在三国鼎立的局势中立足,必须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实力。
他建议孙权先巩固江东地区的统治,然后逐步向外扩张,在扩张的过程中,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时机和目标,避免盲目行动。
周瑜的谋划和建议得到了孙权的高度重视和采纳,在他的努力下,东吴的实力不断增强,在三国鼎立的局势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赤壁之战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孙权、刘备逐鹿中原,东吴在周瑜辅佐下,稳定江东局势,赤壁之战击败曹操,奠定三国鼎立格局。
曹操在统一北方后,企图一举南下,吞并东吴和刘备势力,此时的东吴,实力相对较弱,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周瑜深知曹操军队的强大,但他也看到了曹操的弱点,曹操的军队大多来自北方,不擅长水战。
而东吴则拥有强大的水军,熟悉长江水域的地形和气候,周瑜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
在赤壁之战中,周瑜采用了火攻的战术,他派遣黄盖诈降曹操,趁机火烧曹军的连环船,曹军在大火中陷入混乱,损失惨重,曹操不得不率领残军北归,从此未能再次越过长江。
赤壁之战的胜利,极大地提升了东吴的实力和地位,这场战役不仅改变了三国的格局,也让东吴在乱世中有了立足之地。
孙权在周瑜的建议下,积极发展经济,加强军事建设,东吴的领土不断扩大,人口也逐渐增多,周瑜在这场战役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然而孙权未听周瑜的临终劝告,最终酿成了大祸。
刘备的野心
然而,三国鼎立的局面并非一成不变,曹操虽然在赤壁之战中遭受了重创,但他仍然拥有强大的实力。
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也迅速崛起,东吴面临着来自曹操和刘备的双重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周瑜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他深知刘备的野心勃勃,虽然东吴与蜀汉是盟友关系,但他对刘备仍然心存芥蒂。
周瑜多次提醒孙权要小心刘备,他深知刘备的志向不仅仅是占据一方之地,而是有更大的野心,然而孙权在当时并未将周瑜的警告放在心上。
自刘备征战四方,虽屡败屡战,却始终未改逐鹿中原的初心,他以“汉室后裔”的身份,广招天下英才,深得民心。
在赤壁之战后,更是借势而起,迅速占领荆州南部四郡,势力范围急剧扩张。
周瑜他洞察到刘备不会长久满足于偏安一隅的现状,他真正的目标是整个天下,因此周瑜对刘备的防范之心日益加重,他意识到,若不加以遏制,刘备终将成为东吴难以应对的强大对手。
临终遗言
周瑜多次向孙权进谏,力劝孙权未雨绸缪,采取有力措施遏制刘备势力的快速膨胀。
《三国志》中,周瑜的言辞恳切而深远,说刘备此人实乃枭雄,麾下关羽、张飞皆为勇猛无双之将,绝非甘愿久居人下之辈。
为长远计,应将刘备迁往东吴,并以奢华宫室、美女珍宝相赠,消磨壮志,让他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从而减轻对我东吴之威胁。
然而孙权在当时却未能采纳这一建议,孙权或许未曾料到,正是这份对刘备的轻视与放任,最终会让东吴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困境。
周瑜深知刘备的威胁,但孙权的忽视让他感到无奈,他继续为东吴的未来担忧,不断寻找应对刘备的策略。
然而在赤壁之战后不久,周瑜中了毒箭,身体每况愈下,尽管他在临终前仍告诫孙权要小心刘备,但孙权却没有认真对待他的遗言。
在生命最后的时刻,周瑜用尽全身力气,向孙权郑重告诫:“此人不除,东吴必危!”
然而在孙权看来,东吴刚刚在赤壁之战中取得大胜,虽然元气有所损伤,但此时应当借助胜利的余威,抓紧时间整军经武,发展经济,巩固自己在江东的统治。
长江宽阔的江面和复杂的水流成为了东吴天然的屏障,使得北方的曹操和西方的刘备难以轻易进攻。
而且东吴地区经济发达,物产丰富,有着充足的资源来支持军队的建设和国家的发展,所以孙权忽视了周瑜的忠告。
未听之果
几经周折,刘备占据了荆州,并派遣关羽镇守,关羽勇猛无比,威震华夏,他的存在让东吴如芒在背。
孙权为了改变局势,派遣吕蒙偷袭关羽后方,吕蒙深知关羽的厉害,精心策划了一场突袭行动,他白衣渡江,骗过了关羽的守军,迅速占领了荆州的重要据点,最终关羽被斩杀。
关羽的死引起了刘备的复仇,他集结大军准备对东吴发动全面进攻,诸葛亮虽急忙劝阻,但刘备一意孤行。
他不顾诸葛亮的反对,亲率大军东进,誓要为关羽报仇雪恨,此时的刘备,心中充满了愤怒和悲痛,他的军队士气高昂,势不可挡。
孙权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此时东吴在赤壁之战中已损失惨重,军力有限,面对刘备的大军,孙权的军队节节败退。
刘备的军队一路势如破竹,东吴的防线不断被突破,陆逊临危受命,他采取以逸待劳的战术,坚守不出,等待时机。
经过长时间的对峙,刘备的军队逐渐疲惫,士气也有所下降,陆逊抓住时机,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反击,他火烧连营,大破刘备的军队。
夷陵之战中,虽然陆逊最终扭转了颓势,但东吴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东吴的军队在战争中损失惨重,许多优秀的将领和士兵战死沙场。
战争也给东吴的经济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东吴的百姓生活在战争的阴影下,生产和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孙权在这场战争中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后悔没有听从周瑜的劝告,然而历史已经无法改变,东吴只能在艰难的处境中继续前行。
东吴在三国鼎立的局势中,一直处于较为微妙的地位,在与蜀汉的长期纠葛中,东吴看准时机,趁机再次出兵攻打蜀汉。
在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后,最终迫使刘禅投降,蜀汉灭亡,这一胜利看似让东吴的地位得到了巩固,但实际上却带来了更多的危机。
长期的战争使得东吴的国力消耗巨大,百姓疲惫不堪,不同势力之间的争斗也愈发激烈,孙权整肃内政,试图恢复国力,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然而这些措施并未能扭转东吴的困境。
孙权也没有放松对蜀汉的监视,他担心蜀汉的旧部可能会发动叛乱,或者被其他势力利用,对东吴构成新的威胁,因此他在边境地区部署了大量的军队,加强了防御。
孙权意识到东吴的未来依旧岌岌可危,诸葛亮虽已去世,但他的影响力依然存在,一些势力暗中联合曹魏,策划推翻孙权的统治。
然而孙权并非等闲之辈,他迅速察觉到了这些阴谋,再次派遣陆逊出征,粉碎了叛乱分子的图谋,成功地稳定了局势。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东吴经历了长时间的政治和军事压力,加上内部的一些矛盾和动荡,最终东吴在由曹魏政权演变而来的西晋的进攻下宣告覆灭。
东吴的军队已经无力抵抗,在西晋的强大攻势下,最终选择了投降,三国时代正式终结。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