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四普”工作新模式:巴中市通江县续写“五个一”
岁暮冬深,山寒水冷,苍林覆霜,草木凋零。但在四川巴中通江县,“四普”工作者们对文物的牵挂与核查,却分毫未受影响。
通江不可移动文物共816处902点,错落分布在33个乡镇(街道)上。作为全国13个试点县(区)之一、四川省仅有的两个试点县之一,通江县文物资源丰富、量大面宽,文物保护工作亦任重道远。
为此,通江在“四普”工作实践中,持续探索文物保护新模式。
通江县四普队员在野外实地调查中
首先,以全域联动“一盘棋”的规划方式,建立通江文化遗产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市、县、乡(镇)、村(社)四级联动“四普”工作协调机制:市级文物主管部门提供技术指导、县“四普”成员单位做好统筹、乡(镇)履行主体责任、村(社)协调组织入点开展调查。
其次,通过多方共跨“一道关”的布局理念,构建校、企、地多方协作机制,邀请省文物信息中心、省考古研究院、西南民族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中铁文保科创有限公司等20余名专家赴通,提供技术指导和设备支持。
第三,树立宣传先行“一面旗”的作用,用好县融媒体中心、524个村村响及33个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网格群,广泛征集新发现文物线索,构建县级整体宣传、乡(镇)集中动员、村委灵活发动的宣传格局。
第四,拧牢分工协作“一股劲”不松懈:实行内外业交替工作法。在外业设置4—5人为一团队的9个实地调查小组,明确数据采集、文物描述、拍照绘图等岗位职责,实行AB岗制;在县文物保护中心,成立1个3人数据录入小组,对前一天采集的外业数据进行整理和汇总。
第五,盯紧点长履职“一份责”的任务:建立县、部门、乡镇、村社网格化组织体系,实施文物保护“5+5”点长制。压实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总点长、县级分管(挂联)领导为片区点长、乡镇(街道)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为乡镇点长、乡镇(街道)包村领导(国有收藏单位负责人)为村级点长、村社干部和党员(国有收藏单位干部)为末端点长的“五级点长”责任制,形成全方位文物保护网络。
虽然寒冬仍在继续,但通江县在文物保护方面所做的创新和努力却已如种子悄然埋下,通过在“四普”中锻炼出来的队伍和探索出的新模式,文物保护工作者们的心血与付出也将在未来的春天绽放新芽。
红星新闻记者 乔雪阳 编辑 苏静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