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发布人形机器人发展计划,重点攻关“大脑”“小脑”和“肢体”
大皖新闻讯人形机器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日前,《安徽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年)》正式发布,安徽将全面加快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
目标:2025年整机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按照行动计划,到2025年,安徽初步建立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整机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特种、制造、民生服务等场景得到初步应用。同时,培育2到3家有国内影响力的整机企业和一批产业链配套企业,打造1-2个产业发展集聚区。
到2027年,构建安徽省人形机器人产业的“23456”创新体系和产业生态。
其中,“2”为打造合肥、芜湖两个产业先导区,合肥先导区突出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芜湖先导区突出关键零部件生产配套;“3”为建设三大平台,即为人形机器人专设的省级创新平台、中试验证平台、招引孵化平台;“4”即打造不少于4种型号有国内代表性的人形机器人整机;“5”即开发控制器、高功率密度高性能伺服驱动器和伺服电机、一体化关节、轻质灵巧手、电子皮肤等5类优势部组件;“6”即推出面向制造、应急、商贸物流、医疗健康、家庭服务、文旅服务等六大领域场景的多类型人形机器人产品,形成示范应用,建成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高地。
方向:聚焦四大方向 加快产业创新发展
安徽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主要有四个方向。
首先是“做优整机”,开发面向巡检巡视、设备检修等场景的多模态大模型人形机器人;开发面向国网、水务、石化等领域的特殊作业人形机器人;开发面向汽车、3C制造、钢结构、光伏等领域的轻量化大模型人形机器人;开发面向家政服务、养老陪护等领域的智能机器人。
其次是“锻造长板”。“大脑”方面,重点支持具备条件的单位开展“智慧大脑”研究,开发基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多类型机器人“大脑”模型,开发通用智能机器人技术底座。“小脑”方面,推动基于模型和基于学习的双足行走运动控制算法、灵巧操作及人机交互算法等成果转化,重点发展对应技术路线的机器人超脑硬件控制系统及控制器等产品。“肢体”方面,加快推动电机驱动、液压驱动和材料驱动技术成果转化,重点发展伺服电机、驱动器和高灵敏力/触觉传感器等产品;推动一体化关节、轻质灵巧手、软体手、柔性康复手套、双足、电子皮肤等既有成果产业化。“检验检测”方面,重点推动国家人形机器人检验检测平台建设。
再者是“补齐短板”。安徽将聚焦高端减速器、长续航动力电池、轻量化骨骼、肌电传感器、感算一体应用技术以及专用软件等短板环节,采取定向招引、技术合作、引进团队等方式,逐步完善产业链条。同时,深度挖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有关科技创新资源,加大人形机器人相关技术成果转化孵化。深入开展“大模型+”行动,支持推动传统机器人企业智能化发展。
最后是“共建生态”。安徽将构建省级“创新平台+产业基金+招引孵化基地”创新体系,建设人形机器人数据采集和训练基地、中试验证、检验检测、成果转化等研制基础条件,完善攻关、金融、人才等政策支持体系。
攻关:重点攻关具身智能等先进技术
安徽将聚焦人形机器人“大脑”“小脑”“肢体”,重点攻关具身智能等先进技术。
安徽将开发基于AI大模型的“大脑”,以通用多模态大模型为基础,构建“感知一决策一控制”一体化大模型,增强环境感知、行为控制、人机交互能力。
同时,开发控制运动的“小脑”,通过模仿学习和强化学习训练构建机器人运动控制大模型,提高复杂地形通过、全身协同、精细作业能力。
另外,依托现有机器人技术基础,系统部署“机器肢体”,突破高动态、高爆发、高精度运动结构技术,研发高强度高集成本体、轻量化骨骼、高精传感的强健肢体。
安徽还将加强高密度能量供给、多源感知等共性技术攻关。同时,搭建包含机器人动作库、物体知识库和数据采集平台的具身数据中心,以及验证仿真中心和算力中心等。
大皖新闻记者 项磊
(来源:大皖新闻)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