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山更高》作者宋明蔚做客长江讲坛,分享“高山美学”
极目新闻通讯员 李苑
12月7日,《比山更高:自由攀登者的悲情与荣耀》作者、高海拔攀登爱好者宋明蔚做客长江讲坛,引领大家欣赏高海拔山峰的美学价值、了解人类与高山的关系。
极高山的民间名字叫“雪山”。山岳给人带来了哪五重审美体验呢?宋明蔚通过图片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海拔上升1000米温度下降6摄氏度带来的丰富的垂直地带和物种分布,山的磅礴和丰富的色彩感冲击带来的美,会给人天然本能的震撼。
宋明蔚讲到,自古以来,人们敬畏那些遥不可及的高山,它们是神秘的,也是凶险的。直到最近几十年,人们才开始尝试了解、走进这些常年冰雪覆盖的群山深处,通过遥望、瞻仰乃至攀登的方式了解这些高山,这既是一场身体力行的人生挑战,也是一次拓展地理认知的心灵冒险。
古人发明哪些关于山体形状的描述呢?“峰”指高而尖的山,近代才建立起“海拔”的概念, “岭”指连绵成片的,“峦”连绵且顶部较尖的,“岳”特指高而大的山。中国的山岳审美大多集中在中国中部、东部,山分为低山(海拔500米至1000米,如北京香山)、中山(海拔1000米至3500米,如山东泰山、安徽黄山)、高山(海拔3500米以上,如秦岭主峰太白山)、极高山(海拔5000米以上)四类。五岳里最高的华山南峰也只在中山范畴,五岳叠加体量上理论上还不如世界第二峰乔戈里峰高。
讲座中,宋明蔚邀请大家走入极高山的“内部”。海拔极高的地方可能不属于人类世界,大多数人都还没深入其境拍摄过,会面临极寒、大风、暴晒和折磨,甚至是痛苦和死亡。面对极高山,我们不得不认识到人类自身的渺小。
近年来,许多攀登者把强大的个体生命力、想象力和最极致的意志力投射到山体的纹理之上,从而开辟出独具个人审美体验的新路线。从这一刻起,人类和高山共同创造出了美学,他既是天地间的自然美学,也代表人类最极致一面的生命美学。当作者们把个人体验付诸文字,更多读者便可以身临其境感受到高山的魅力,享受文本带来的复杂感受。
(本文图片由长江讲坛提供 王亮拍摄)
(来源:极目新闻)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