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赔500万,也不让焦晃演康熙,《康熙王朝》是飘了还是另有原因
文|知微
编辑|南烛春之晚
播出23年后,豆瓣评分依然能高达9.2分。
纵观中国影视界,也只有《康熙王朝》能如此优秀。
2001年,《康熙王朝》刚开播收视率就突破10%。
即便是被看作经典著作的《雍正王朝》和《大宅门》。
在它面前也只能甘拜下风。
陈道明演绎的康熙皇帝,成为经典中的经典。
而导演刘大印,也借此在演艺圈站稳脚跟。
然而看似顺利的背后,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陈道明并非饰演康熙的第一人选。
导演刘大印甚至一度面临着破产。
那么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刘大印曾亲口承认过:
《康熙王朝》的成功建立在《雍正王朝》的基础上。
那么想要弄清楚《康熙王朝》的相关问题。
就要先从《雍正王朝》的爆火开始说起。
《雍正王朝》和《康熙王朝》的播出时间,仅差两年。
一个是1999年,一个是2001年,都站在新世纪的风口上。
当时随着国内电视的普及,影视业也迎来了繁荣期。
胡玫导演率先察觉到历史剧在国内的市场。
就决定拍一部清朝的历史大剧,于是《雍正王朝》应运而生。
电视剧播出后,最高收视率突破15%,直接刷新当时的收视纪录。
主角、配角都纷纷拿奖,就连剪辑、音乐也都得到专业认可。
从开播到拿奖,不到一年的时间,足以看出《雍正王朝》的成功。
看到《雍正王朝》的成功之后。
刘大印敏锐的意识到历史正剧在国内的市场非常有前景。
所以立刻赶到二月河家里,买下《康熙大帝》的版权。
但看似莽撞的行为中,却隐藏着刘大印的用心良苦。
“中国老百姓就是爱看连台戏,看完了儿子的戏就想再看他爹的戏。”
国内影视对历史正剧的偏爱,以及观众的八卦心理。
都在无形中增添了刘大印的自信。
版权有了、市场有了,《雍正王朝》筹拍后必能爆火。
本以为事情会非常顺利的推进下去。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竟然没有人愿意投资这部剧。
原因倒不是剧本的问题。
而是投资人认为《雍正王朝》珠玉在前。
如果再拍一部相同题材的电视剧很难超越前者。
稍有不慎就是东施效颦,只怕成为影视圈的笑话。
因此,《康熙王朝》迟迟找不到投资人。
无奈之下,导演刘大印只能做出妥协。
把选角的决定权让给投资人。
相当于他让出主导权,换来两百万的投资。
谁料这一妥协,直接把刘大印害惨了!
进退两难,不知所措
好不容易投资到位,所有工作都准备就绪。
但是最重要的选角问题,却在此时难以解决。
投资方担心失败,就想着先保底求稳。
想让《雍正王朝》里饰演康熙的焦晃,继续饰演康熙。
这样一来,最起码也有原先的观众来保障收视。
然而刘大印对此,却有不同看法。
《雍正王朝》中,康熙已经是老年。
言谈举止中虽有威严霸气,但更多的是无奈慈爱。
而《康熙王朝》中的康熙,要从青年开始演绎。
很显然,彼时已经65岁的焦晃无法信服观众。
刘大印思虑再三,还是决定与投资方唱反调。
但选角决定权,早已被他拱手相让。
投资老板为保证自己的利益,坚决不让步。
最终二者彻底谈崩,甚至一度闹上法庭。
按照约定,刘大印不仅要退还200万,还要赔付500万。
先不说500万的违约金到哪去找。
原本的200万投资金,估计也已经凑不出来。
毕竟筹拍的时候可是万事俱备。
谁能想到最后的“东风”却成为大难关。
为此,刘大印几乎是一夜白头。
但最后还是坚持己见,与投资方不欢而散。
在他心里,还是更属意姜文。
有演技、有观众基础、年纪也恰当。
可是为什么最后的演员却是陈道明呢?
阴差阳错,促成经典
接到邀请后,姜文剧本都没看就直接拒绝了。
而他给出的理由,很简单也很现实。
姜文的主攻区域,一直都是电影。
因为电视剧拍摄周期太长。
最后呈现的效果又太缓慢。
而且电影演员好像比电视剧演员高级。
为前途着想,他只能拒绝导演。
除此之外,姜文本就不喜欢古装剧。
造型、礼仪、台词都要再三琢磨。
况且彼时《雍正王朝》还在被热议。
此时上映同题材电视剧,难免被对比。
焦晃扮演的康熙已是经典,再难超越。
若是此时出演,是该模仿还是创新?
姜文不想去尝试,也不想面对未知结果。
殊不知,正是姜文的拒绝才成就刘大印。
姜文的拒绝摆在眼前,刘大印只能重新选角。
经过一番考察后,最终决定找陈道明饰演康熙。
可费劲千辛万苦联系上对方后,却是白忙活。
陈道明的拒绝理由,和姜文一样。
自己演不好,不想毁经典也不想毁口碑。
他甚至还劝刘大印放弃拍摄康熙王朝。
接连受阻的刘大印,陷入自我怀疑中。
难道自己的坚持,从头到尾都是错?
但冷静之后,刘大印还是坚持了下来。
甚至还有些“破罐子破摔”的意味。
他把剧本硬塞给陈道明。
直接让对方看完剧本再说话。
碍于颜面,陈道明只好应承下来。
心里想着走个过场再拒绝。
没想到看完剧本后,他直接被自己打脸。
剧中的康熙雄心壮志,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
把千古一帝的雄才大略展现的淋漓尽致。
陈道明没等对方主动,自己找到刘大印答应出演。
于是,不同版本但同样经典的康熙被塑造出来。
但观众心中的遗憾,却依旧没得到解答。
电视剧播出后,陈道明饰演的康熙也成为经典。
可在大部分认可的声音中,依旧有些许杂音。
还是有不少人认为,只有焦晃才能演好康熙。
那么归根到底,焦晃和陈道明究竟谁更胜一筹?
演技区别,各有千秋
2000年初,《康熙王朝》正式开机。
陈道明精湛的演技,以及对角色情绪的精准把控。
让导演刘大印欣喜若狂。
但最让人惊喜的,却不是陈道明的演技。
根据刘大印回忆,陈道明经常研读剧本到深夜。
他将角色来回研究,只为能更精准把握情绪。
可即便如此认真,拍摄过程还是出现不少意外。
拍摄康熙在乾清宫训斥群臣的戏份时。
陈道明开拍前还是云淡风轻,和众人有说有笑。
开机后却画风突变。
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仅是一个瞬间就让众人感受到威严。
仿佛真像是康熙在和群臣开朝会一样。
其他演员来不及反应,就被陈道明带入到剧情中。
甚至有时候陈道明演到兴起,还是临时加台词。
观众察觉不到问题,沉浸在陈道明的表演中。
但和他搭戏的演员,却不知道该高兴还是忧愁?
就比如剧中的大阿哥,就曾亲自挨了他一顿打。
其他演员有时候也是被骂得分不清剧情和现实。
陈道明的演绎,更加凸显出康熙的威严。
因为他是皇帝,要保证皇权不容侵犯。
况且他还经历过权力交接。
从孝庄手里接过皇权时,难免有动荡。
年轻时的康熙必然要狠,才能站得稳。
相较于陈道明大开大合的演绎,焦晃则是举重若轻的感觉。
彼时的他已经是老年状态,大半辈子都坐在皇位上。
年轻时的战绩、后来的权势,都已经保障了他的绝对皇权。
所以他敢坐在石凳上与大臣笑谈过往,就像老友谈心般随意。
他不担心有人敢谋反,反而对大臣们产生“包容之心”。
剧中废太子时,太子老师王掞冒死对康熙进谏。
将满朝文武大臣骂了个遍,甚至还直接指责起皇子起来。
可康熙只是语气尴尬,让王掞儿子看好自家父亲。
话语间有对王掞的宽仁大度,也有皇权中隐藏的威胁。
甚至从头到尾,眼神都没有丝毫转变。
正是因为焦晃演绎的太平静,也太有人性。
观众总是觉得陈道明演得不如焦晃。
甚至有人说,原本觉得陈道明演的挺好。
但是看完焦晃后,就能感受到陈道明的装。
相较于焦晃娓娓道来式的演技,陈道明的演绎更具张力。
这两种演绎方法各有千秋,没有高低好坏之分。
而两者演技的差别,一方面是因为角色所处形势不同。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两位演员的各自经历也不一样。
经历不同,初心相同
焦晃是1955年考入上戏。
当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
接受的教育很多来自苏俄。
因此表演风格非常含蓄。
更偏向对人物性格的把控。
后来又经历十年动荡,艺术也在磨难中得到锤炼。
因此那种内敛而坚毅的性格已经刻进了骨髓里。
而他后来所塑造的形象,也都能看到这种特点。
观众也才有机会在《雍正王朝》里感受到经典康熙。
反观陈道明的演艺生涯,似乎一帆风顺。
虽然早期沉寂17年,但也没吃什么苦头。
33岁参演《末代皇帝》,借此一炮而红。
而且时至今日,69岁的他事业依然红火。
不过公众的关注,并不影响陈道明对表演的认真。
如今的陈道明,早已成为演艺圈的“活标杆”。
他的敬业态度、演技实力,都是最好的说明。
而这种始终活在巅峰,但是又时刻保持严谨的态度。
冥冥之中和八岁登基成为千古一帝的康熙非常契合。
不得不说,导演刘大印选角眼光的确非常毒辣。
如今的焦晃已经年近90,早已退出演艺圈安享晚年。
但他对演艺圈做出的贡献,无法否认。
就在2021年,焦晃被颁布“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戏剧家”。
而2024年,又一次得到电视剧“年度品质剧匠”的荣誉。
相比之下,69岁的陈道明在继续创造经典。
他现在的作品,在精不在多。
只要有他参演其中,基本都能得到认可。
也希望陈道明在退圈前,能带来更多优秀作品。
焦晃和陈道明,经历不同,表演方式也不同。
但两人对表演的热爱和追求,却始终一样。
为观众呈现出优秀的作品,就是他们的目标。
两位前辈,已经为演艺圈后辈做出榜样。
希望演艺圈能多些好演员,也多些好作品。
结语
电视剧能成功,离不开优秀的剧本,以及对选角的精准把控。
只有制片方不糊弄观众,观众才能给出好的反馈。
就像《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这种经典著作。
虽然上映已经二十多年,但依然是观众茶余饭后的谈点。
那么对于焦晃和陈道明的表演,大家都有什么看法呢?
部分参考资料: 鲁豫有约|焦晃专访 新浪娱乐|《康熙王朝》评价 圆桌派|姜文采访片段 中国新闻网|《康熙王朝》收视 《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对比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