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喻勇: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一家科技企业的探索与实践
“无障碍不是什么高深的学科,只要在建筑、产品的设计过程中多考虑一点,多想想特殊群体的需求,它就完全可以实现。”谈及近年来参与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感想,广州华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喻勇如是说道。
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的标志。随着科技的发展深入到各行各业,如何运用信息化手段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印发的《关于推进信息无障碍的指导意见》提出,支持新技术在信息无障碍领域的发展与应用、推进公共服务信息无障碍优化。不少科技企业纷纷响应政策号召,相关产品与服务不断涌现,为国内无障碍事业发展增添了新力量。
广州华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下文简称“华途”)是国内专注于无障碍领域的科技企业之一,成立以来开发了无障碍数字服务平台、无障碍公交导乘系统等产品,各类产品已在深圳、广州、杭州等全国约40个城市落地。2023年度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学技术奖授奖名单中,华途凭借“城市交通适老化出行政策体系与智能辅助关键技术研究”荣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科技力量可以如何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当前国内的无障碍环境建设,还有哪些环节需要加强?在2024年第33个国际残疾人日到来之际,南方都市报“有爱无碍·蓝皮书访谈录”近日对喻勇进行了专访,了解他对无障碍事业的思考与感悟。
谈科技发展
运用数字化建设无障碍环境
实现“连点成线、连线成面”
大型体育赛事一直是国内推进无障碍环境发展的重要节点和抓手,如北京、杭州、广州等城市都会借此契机,运用新的技术、科技来提升整座城市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水平。
2023年杭州亚运会筹备期间,华途与杭州相关部门合作,研发了“无障碍一张图”,建立起“排查—整改—反馈—运维—服务”全链条管理模式和“室内外步行导航—乘坐公交—智慧过街—使用提示”全链条服务模式。对全市的竞赛场馆、城市道路等4720个公共建筑、7.9万多个设施点位数据采集汇总,从排查到改造,运用数字化方式,提高了城市无障碍环境治理效率。
结合参与杭州亚运会筹备工作的经验,华途持续对旗下产品迭代升级,逐渐形成“无障碍数字服务平台”。据了解,该平台实现了对城市无障碍环境现状摸查、达标评价、数据分析、改造方案、体验验收的全流程管理,以信息化、数字化的方式持续推进城市的无障碍环境建设。
南都:你认为科技力量在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方面,有哪些实践路径?
喻勇:我觉得有两个方向。第一个,住建部和中国残联颁布的《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示范城市(县)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是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在管理、创建方法上的创新,我们可以利用科技手段落实这些创新,比如运用5G、AI识别等技术,把现实中所有道路、建筑的无障碍设施进行数字孪生,让城市管理者能够快速了解整个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现状,并根据市民的需求,判断哪些区域应该优先建设、重点打造。
广州华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喻勇
第二个,许多科技手段能够在无障碍服务方面起到帮助,比如说AI手语、AI识图,能够给听障、视障人士提供服务,再比如外骨骼技术能够帮助很多轮椅使用者重新站立起来,这些都是现代科技能够在无障碍领域去做的一些创新。
目前我们公司在很多地方都已经将AI手语作为一个辅助手段,提供给我们的用户,我们在做城市体检的过程中,也用到了AI、遥感测绘等技术。我们现在正在研究进一步完善过街语音提示装置,也希望能够增加更多的AI识别功能,丰富装置的感知手段。
南都:结合在杭州的实践经验,你如何评价华途的产品在无障碍环境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喻勇:杭州当时面临的,是对全市无障碍设施的统筹管理,刚开始他们也派了很多人去摸底,但大家对无障碍标准的理解都不一样,最后收回来的数据格式千差万别,拍摄的照片跟地点也对应不上。我们就跟杭州相关单位合作,用我们的平台去收集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现状,将问题一个个明确,由各个区、各个街道逐个去解决。
比如说,我们要调查一个建筑的无障碍设施建设情况,有一部分数据需要我们现场测量,还有一部分数据,我们可以对着设施拍照、把照片和数据上传到平台上,平台通过AI分析这个设施是否达标。我们都有相应的技术手段去支撑,也有现场的数据采集人员去做这些事情。
对于判定既有建筑是否达标,我们认为既有建筑要满足现行标准要求,在不具备改造条件的情况下,也不能低于建设当年依据的标准。对于同一个点位,我们在平台上会同时依据《无障碍设计规范》《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以下简称《通用规范》)两套标准,将点位与两套标准要求的差异分别列出来。如果这个点位本身被列入改造计划,我们就要敦促它一定得按照《通用规范》去改造。
平台数据也可以输出给到用户层面,应用于查询无障碍设施信息。亚运会期间,游客来到杭州,如果想知道自己周围有哪些无障碍设施,他可以通过我们这个无障碍地图进行查询,政府层面和用户层面结合起来,这就是“无障碍一张图”。
从平台应用的情况来看,我觉得它对城市构建无障碍出行动线的影响很大。无障碍环境建设不能只考虑单独的点位,它应该是“连点成线”,从有需求者的日常生活出发,把他的工作、出行、游玩等流线都串起来,最后达到“连线成面”的效果。
南都:在参与无障碍环境建设过程中,华途还为残障人士开发了哪些产品、服务?
喻勇:以我们为广州开发无障碍公交导乘系统为例,我们自己日常搭乘公交,根本不会去想,几辆公交车同时开进站了,我怎么找自己要坐的车,但这是视障人士、老年人都会面临的问题,老年人还没法像年轻人一样,看见前面这辆车不是我要坐的,我就马上走去看后面的车是不是。
所以我们系统要解决的,就是让视障人士知道他要搭乘的车在什么地方,这个开发过程也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最终系统上线时,我听到很多视障人士的积极反馈,这也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激励。
华途无障碍公交导乘系统用户界面。
后来我们在深圳推进这一系统落地的过程中,根据视障人士实际体验和反馈的问题,对系统不断提升、迭代。现在的系统与最早的版本相比,可以说是几乎完全不同。原来的系统只是公交车感应到视障人士的手机了,就播放喇叭提示,告诉视障人士几路车进站,后来才有了收藏常用线路、提示公交车与站点距离等功能,这其实是我们系统与整个公交系统深度融合的过程。
后续我们也会考虑做一个预约功能,比如我要搭乘无障碍公交车,那我设定好我大概在什么时间出现在哪个站点,公交车司机收到系统通知了,也能提前做好准备。
谈社会意识
人口老龄化趋势下
“我们自己都会有无障碍需求”
南都:你认为目前国内无障碍环境建设处于什么阶段?
喻勇:我觉得目前起步期已经过了,现在属于高速发展期。国内很早之前就已经出现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意识,经过奥运会等大型活动的推动,也有了更完善的无障碍标准。
《无障碍环境建设法》。
说现在属于高速发展期,是因为《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出台,在法律意义上把无障碍环境建设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近年来,国内经济也逐渐从以往相对粗放的发展模式,转型为精细发展,这也必然会对无障碍这类相对精细化的建设提出新的要求。
高速发展期毕竟还是一个“发展期”,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可能沿海城市的无障碍环境做得很好,但中西部城市覆盖还不够到位,再比如目前有很多无障碍设施,但设施达标情况还有待提升,我觉得解决这些问题、进入下一个阶段了,大家就都会对无障碍形成一个比较高度的认识。
南都:相较其他国家,你认为中国在无障碍环境建设上具有哪些优势?目前还存在哪些薄弱环节?
喻勇:我觉得第一是政策优势。从中央到地方,政策执行和落实的效率是很高的,很多无障碍领域的法规、标准都迅速建立起来,不少地方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把无障碍环境建设纳入其中,如雨后春笋一样。
第二是基建优势。我们国家是一个基建大国,有相当多的设计师、工程师,有很多新建、改造建筑的优秀案例,对于无障碍环境的设计、建设,也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
视障人士(右)使用公交助乘软件。
第三是科技优势。我们国家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起步时间相对较晚,但这也意味着我们没有相关产业发展上的一些包袱,所以很多科技助残的产品,在国内有其生长的土壤和应用环境,很多创新的想法可以快速落地,但这些产品在国外就不一定找得到。
关于薄弱的地方,第一,公众的无障碍意识确实还不够,虽然已经有了法规,但要让更多人了解、遵守法规,还是要开展进一步科普;第二,无障碍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还是有所不足,一些设计师、工程师不一定完全掌握无障碍知识,面对逐渐增长的无障碍环境建设需求,相关人才在数量上也可能会出现缺口;第三,由于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各地发展存在差异,如何制定一个全国通行的无障碍标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南都:当前仍有部分单位、个人对无障碍的认识不够深入,觉得这件事情与自己无关,你如何看待这种观念?
喻勇:城市的发展跟老百姓的生活需求息息相关。以前大家主要关注怎么解决温饱问题,现在我们国家,尤其是东部沿海城市,发展到了一个对生活水平提出更高要求的阶段,当然也要照顾到残障群体的需求,不能因为觉得街上没有看到残障人士出行,就认为他们不存在这个需求。我想这是城市管理者应该要重点去考虑的问题,在观念上要有所转变。
珠海某商业综合体内,市民正在等候电梯。
同时,残障算是人体一部分功能的丧失和退化,老年人其实也一样,比如有很多老年人的腿脚都不太方便,如果情况比较严重,也得坐轮椅出行,再比如很多家庭其实都会面临老年人视力、听力退化等问题。无障碍环境做好了,它也不光只是为残障群体服务,当我们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时,其实会有很多老年人,以至于我们自己都会有相应的需求,所以我觉得这种观念一定要从根本上纠正过来。
谈无障碍城市
运用好创建示范市的标准
从“一次性创建”变成“长期、发展的过程”
南都:近年来多地启动了无障碍建设示范市创建工作,你认为创建工作能够如何推动国内无障碍环境建设?
喻勇:从住建部和中国残联的要求来看,我觉得创建工作起到的最主要作用,就是“以评促建”,向各地提供一套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方法论。
比如《管理办法》提出了几个主要步骤,首先要明确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现状,然后要制定规划,在此基础上开展建设。在建设过程中,还要达到一定的标准,也就是《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示范城市(县)考评标准》里的19项指标。这就是以系统化的方法,让各个城市去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
《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示范城市(县)考评标准》。
以前的无障碍示范城市创建,可能只要把几个点建设好、让专家去看一下,就能够拿到这块牌子,但现在等于有19项指标要考核,考核指标也强调可感知、可量化、可评价。同时,创建工作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个城市创建成功之后,每年仍然要参照创建的过程去开展评估、建设,五年之后还要开展复查,也就是说从以前象征性的“一次性创建”,变成一个长期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这套方法不仅是为了创建本身,还是城市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工具。我觉得每个城市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现状和对未来的规划,形成任务计划,只要按照这套计划去往前推进,这个城市总有一天会变成无障碍的城市。
南都:明年粤港澳大湾区即将迎来残特奥会,你如何评价这种大型活动推动区域无障碍环境建设水平提升的效果?
喻勇:作为残特奥会的技术服务单位之一,我们也参与了一些场馆无障碍建设方案评审和现场检查。我觉得大型活动起到的提升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像北京奥运会、冬奥会,还有像广州亚运会、杭州亚运会,不仅对于整个城市,对于整个国家的无障碍环境建设,都是有很明显的提升。
我觉得原因在于,大型活动往往伴随着人员的交流,比如举办奥运会,会有国际奥委会的人过来实地考察,对场馆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提出要求,这对于无障碍环境建设标准的提升、落地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赛事的举行,大批残障运动员出现在公众面前,会使公众意识到残障人士对于无障碍的需求切实存在,从而提升公众对无障碍理念的认知程度;赛事顺利举行需要充足的经费,这也使得相关场所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有了经费保障。
对于标准的提升,其实今年印发的《广东省大型体育运动会赛区无障碍建设技术指南》,很多要求就比国标要高不少,我觉得既然是要举办这样一个盛会、在国际上展示出一个积极正面的形象,高标准要求运动场馆,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
我之前遇到过,很多设计师的建设项目无障碍设计专篇,只写一句“引用《通用规范》”,其他没了。但我们所希望的是,通过标准促进所有设计单位在项目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无障碍需求,形成具体的无障碍设计专篇,相关部门也应当开展无障碍审图,对相关工艺流程进行审定。标准的提升,可以推动设计师在项目的设计过程中,体现无障碍理念。
南都:珠海是全国第二个通过“无障碍城市建设条例”的城市,明年残特奥会部分赛事也将在珠海进行,你认为珠海可以如何推进无障碍城市建设?
喻勇:在人口老龄化趋势逐渐加深的背景下,让一个城市更加宜居,对于城市提升竞争力是非常有帮助的,城市宜居了,就会有更多的人来定居,也会有更多的游客来旅游。
我觉得从长期来看,无障碍环境是一个会产生经济效益的东西,它值得城市为此投入,比如说珠海,如果有无障碍客房的酒店、无障碍卫生间设置得多了,它就会吸引更多残障游客来到珠海,从而带动相应的消费。
游客在横琴深合区某商业综合体游览。
我觉得从法规的出台、城市的定位来说,珠海对于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重视程度、对无障碍的需求是比较高的。珠海算是一个旅游城市,它跟澳门的交流也比较多,珠海可以作为粤澳两地在无障碍领域交流合作的一个角色,比如探索两地无障碍标准的对接等等。同时,我觉得珠海对于创建无障碍示范城市已经有一些基础,如果用好创建的方法,能够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登上一个新台阶。
“无障碍城市深调研”课题组
统筹:南都记者 王靖豪
调研组成员:张景淞 曾奎达 韦锐佳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