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2412|这本书或许能帮你读懂麦琳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在寻找一种方式,试图重新理解自己与世界的联系。
内心的矛盾、文化的裂隙、看似简单的日常行为,都可以成为解读的对象。阅读,则是路径。
从心理深处的和解对抗,到时代潮流下的文化差异;从与宠物猫的温暖连接,到职场疲倦的沉重探讨,这些书映照着我们的焦虑与希望,困顿与挣扎,或是对未来的美好愿景。
以下为红星文化12月的书单:
《自伤自恋的精神分析》
作者:斋藤环【日】
译者:顾小佳
出版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野spring
最近互联网上最火热的话题之一,便是《再见爱人4》里的麦琳。许多人很疑惑:麦琳到底是自卑感太重,还是太自恋总是希望成为人们关注点?
日本精神分析学者斋藤环的《自伤自恋的精神分析》,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自伤式自恋。即是在容易过度在乎他人认可的价值观社会中,给自己烙上“失败者”的烙印,并不断贬低自己,以此来保护真正的“自恋自爱”。
在书中,斋藤环分析了当代年轻人的“点赞成瘾”“自我否定”“不配得感”“高自尊低自信”等具体现象,他认为,自恋是我们活在世上不可或缺的情绪,健康的自恋,是我们活在世上确认自我、巩固自我的手段;而自伤式自恋,则是“理想中的自己”在批判“不好的自己”,从而变得“高自尊却低自信”。
斋藤环认为,自恋本身并非有毒,反而是我们活在世上确认自我、巩固自我的手段。它如同自我的内在核心,如果足够稳定,就能扶助我们站立于世上,应当被“正名”。反倒是有很多东西在妨碍我们健康地自恋,这才是该被正视和纠正的。
自我伤害与自恋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构成了我们向阴与向阳的两重欲望,只有打破这两者之间的恶性循环,才能培养出更健康的自恋,让自己活得稍微轻松一些。
《小城与不确定性的墙》
作者:村上春树【日】
译者: 施小炜
出版方: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读客文化
1980年,村上在《文学界》杂志发表了一篇6万字不到的中篇小说《小城与不确定性的墙》。虽然顺利发表,但当时还处于创作初期的村上春树对这篇内容并不满意,后续再未单独出版或收录在作品集中,这篇小说也成为万千读者心中的“幻影之作”。
40年后,回望当年的写作遗憾,他说:“这部作品包含着一些对我自己来说非常重要的要素。只是十分遗憾,那时候的我尚不具备足以把它完美写出来的笔力。原因应该是,我作为小说家刚出道不久,对于自己写得了什么,写不了什么,还缺乏自知之明。”
如今的村上春树早已在文学界负有盛名。他耗时近三年,重写了青年时代的作品,将它扩写成了长篇小说,即这部《小城与不确定性的墙》。一定程度上,是暮年的村上与青年的村上跨越时空的携手之作。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年过四十的中年男人,几乎与村上其他小说里惯用的男主人公形象一致:生活自律,干净整洁,保持运动健身与读书。故事里,男人追忆着他在17岁那年深深爱上的一个少女,为找到她,他编织出幻想中的小城,在孤独中寻找一丝温暖的慰藉。
《DK猫咪心思大揭秘》
作者:
乔·刘易斯著【英】&马克·舍伊布迈尔【英】 绘
译者:施红梅&刘玉琪
出版方:上海文化出版社
当午后的阳光晒在正在小憩的小猫身上时,你是否好奇过,此时此刻“猫主子”的小脑袋里正在想些什么?
猫咪总是优雅又神秘。它们为何偏爱纸盒胜过豪华猫窝?为什么凌晨4点就想邀你一起玩耍?为什么总在你工作时趴到电脑键盘上?是什么让一只猫突然变得“高冷”或“粘人”?
乔·刘易斯是一位屡获荣誉的英国兽医,她拥有超过25年研究猫咪及治疗猫咪的经验。在英国,她创立了首家专为猫咪提供上门服务的兽医诊所,让猫咪可以在舒适的家里得到富有同情心且专业的护理。
在这本《DK猫咪心思大揭秘》中,乔·刘易斯与插画师马克·舍伊布迈尔一起,从科学的角度揭示猫咪可爱或古怪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带领读者深入探索猫咪的内心世界,破解猫咪行为密码,与猫咪建立更深的情感联结。
此外,作者还特设了“高级观猫指南”和“猫咪生存指南”两大板块,面对猫咪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常见挑战,比如搬家时应该怎么做、如何把幼猫或新猫带回家等。
这不仅仅是一本书,也是你与猫咪之间沟通的桥梁。
《性别打结》
作者:艾伦·约翰逊【美】
译者:杨晓琼
出版方:中信出版社&见识城邦
这本书是一名男性对父权制的探索。
和其他讨论性别议题的书籍不同的是,《性别打结》除了将社会性别带来的差异剖析之外,也坦率地将意识到性别问题的男性视角呈现出来:“我们不仅被困住了,而且陷入了迷茫。”
在书中,艾伦·约翰逊如此描述部分男性“既享有特权,又对父权制感到无能为力”的尴尬心理:
“我们所面临的都是,明知道性别牵涉的问题与大量的苦难、不公正和麻烦紧密相关,但不知道了解这一点之后如何去做,这将我们绕进一个恐惧、愤怒与痛苦的结,一个指责、防御、内疚和否认的结。我们除了知道有些地方出了问题,对其余一切都不确定,而我们越是拉扯这个结,它就缠得越紧。”
父权制的关键在于“权”。约翰逊认为,父权制的问题,不仅仅是因为它强调男性的权力,更是把世上一半人变成加害者,另一半人变成受害者的有毒结构,它让所有人都成了问题制造者和后果承受者:“它让世界上一半的人与另一半的人互斗……我们必须找到办法,让男人和女人成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问题的一部分。”
作者在书中强调,拆除父权制并不是针对个体男性,而是要拆除控制欲支配,作为普通人,我们所做的是“顽固的微薄力量”,但走向更好的未来,正是在这些微小的选择中发生的。
《〇〇年代的想象力》
作者:宇野常宽【日】
译者:余梦娇
出版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望mountain
饭圈、自恋、巨婴、短剧、伪史、阴谋……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斩钉截铁的“咒骂”来高效获取廉价快感,这些所有人对抗所有人的时代情绪,在这本书中得到一定程度的解释。
如果你关注亚文化研究,便不会对日本学者东浩纪感到陌生。2001年,东浩纪从日本动漫《新世纪福音战士》入手,曾提出了著名的“资料库的消费”,大意是批评如今的作品不再取决于故事,而是一种从资料库中寻找元素的拼凑型创作。
这一理论自提出后,也被广泛地应用在对大众文化产品的解析与批判上。
而宇野常宽的书则是对这一经典著作的批判。他认为这样一种“过去的想象力”,表达的是“即使努力也毫无意义,所以什么都不要做”;〇〇年代的代表性的亚文化作品则是“如果什么都不做就会死,所以必须尽力活下来”——这也是为何无论是《死亡笔记》还是《饥饿游戏》都会在世界范围内风靡。
这种想象力逐渐转变为“决断主义”模式,即人们不得不在缺乏根基的情况下选择核心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互相博弈,互相厮杀。在书中,作者宇野常宽指出当今互联网现象:“谁都认为自己才是受害者。”
《又要上班了:被掏空的打工人,如何摆脱职业倦怠》
作者:乔纳森·马莱西克【美】
译者:康美慧
出版方: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中科书院&雅理
本书可以说是打工人吐槽上班的巅峰了:
作者乔纳森·马莱西克是一位超级厌烦上班的大学教授,厌烦到一开始上班就会思维停滞、暴躁不安。终于在一节没有任何学生回应的社会伦理学课后,他忍无可忍,一气之下放弃了终身教职,转而探索上班这件事为什么困扰着成千上万的打工人。
在《又要上班了》这本书里,乔纳森指出,优绩主义让我们的工作理想越来越高远,工作环境对劳动者的时间和情绪要求越来越多,我们得到的不再是公平、归属感和意义,而是越来越大的工作压力。他认为,职业倦怠源于社会的发展,是文化问题,而不是上班族的个人问题。
在乔纳森的观点里,不是工作赋予我们尊严,它也不能塑造我们的品性或给予我们人生的意义;而是我们使工作有尊严,是我们塑造它的特性,是我们赋予它在我们生命中的意义。要降低职业倦怠,组织需要维护成员尊严,给予个人自主权;而个人则需要重视和利用闲暇时间,发掘兴趣爱好和建立与他人的互动。
至于未来,乔纳森提出了一个十分具有个人风格的建议:
既然智能机器人的时代即将来临,那就让它们精疲力尽去吧,咱们可以干点别的。
《神工智能:诸神与古代世界的神奇造物》
作者:阿德里安娜·梅厄【美】
出版方:九州出版社&后浪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作者奇妙的视角——从远古神话的视角来理解当代人工智能的发生与发展。
古人如何想象机器人和其他形式的人工生命?第一个“行走在大地上”的机器人是什么?古代是否有货真价实的自动机器?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是现代独有的吗?科学如何被想象力驱动?
本书聚焦于种种古代世界的神奇造物与技术——有神话里的,也有现实中的。古代科学史学家和古典时代民俗学家阿德里安娜·梅厄透过2500多年前的希腊神话,探寻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古埃及乃至古代中国。
令人惊讶的是,在这些收集而来的精彩故事中,人造生命、自动机器、模拟生命、人工智能和人类增强技术等现代概念屡屡出现,仿佛是穿越回古代世界的未来来客。
《另眼相看:99%被忽略的城市细节》
作者:罗曼·马尔斯【美】 &库尔特·科尔施泰特【美】
译者:江北
出版方:文汇出版社&新经典文化
我们常常因为对自己生活的城市太过熟悉,而忽略了许多细节。如果从略显枯燥的日常中暂时脱离出来,你会发现目及之处其实蕴含着城市设计者们“有目的”的巧思。
比如许多公共场所的长椅,虽然是提供给行人休息的,但坐起来总是没有那么舒服。人们一般认为这种不舒适是糟糕的设计所导致的,但实际上,“不适感”才是设计的关键——不舒服的座椅,让路人能得到短暂的休息,但同时又限制了更长时间使用或其他使用方式。
作者马尔斯认为,城市里一道马路牙子、一溜电线杆子里蕴藏的天才和创新,不比最高的建筑物、最长的桥梁或景致最胜的公园来得少:电线杆是为了一撞就断而立,红绿灯也有蓝色的,有的纪念碑担当了城市的熏香,墙根加入了尿反弹设计对抗不文明行为,家具城门口热舞的充气人偶曾经是奥运会的宠儿……
正如这本书的书名,了解到这些关于城市的细节知识后,我们也许会对这个世界“另眼相看”。
《悲伤的物理学》
作者:格奥尔格·戈斯波丁诺夫【保加利亚】
译者:陈瑛
出版方: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
首先,这并不是一本关于物理学科普书籍,也不是物理学和心理学的跨学科著作,而是一本小说。
在作者格奥尔格的笔下,主人公能自由进入任何人、任何物体的意念之中,可以是牛头怪弥诺陶洛斯,可以是进入太空的小狗莱卡,也可以是自己九个月大的父亲,甚至可以是果蝇、恐龙,乃至无生命的物体……
悲伤也正是从看似炫酷的能力而来。由于主人公能感知万事万物,也便被囚禁在无尽的出生、迷失、死亡的循环之中,从被宰杀的牛、灭绝的恐龙,再到人生的种种苦楚,都将汇聚于主人公一身。
书籍内封上的牛头怪弥诺陶洛斯
《悲伤的物理学》不同于传统小说的线性叙事逻辑,在这本书里,没有完整连贯的故事,而是碎片化的叙事,不断切换的叙事人称和视角,突然插入的哲思讨论、随处引用的新闻报道等等,就像是《柏林日报》所评论的:这本书是疯狂的。它非凡多变,充满沉思,又极度有趣,令人不安,既充满哲理又充满诗意,既微观又宏大。
《装脏》
作者:林树京
出版方:作家出版社
“故乡扎根在每个人的血肉里,割席必然伴随流血。”
在林树京的故事里,六个不同身份的异乡青年一步步离开故乡、闯入繁华都市,在陌生的大城市中穿行、寻觅、兜转和起伏的人生轨迹。
怀揣电影梦的林北树,从欺骗母亲逃离家乡的那一刻起,沉浮二十年,以年华的流逝和梦想的崩塌为代价,成为了世俗的成功者;
话题女星宋飞仙经历社会意义上的死亡,藏身于雪暴一触即发的山谷,终究走不进理想中的世外桃源;
喜剧大咖郝幽默接连票房惨败,及至厌倦所有搞笑桥段,成为内心孤独的抑郁症患者;
地下室游民许阳最终也没能长成父母期待的样子,在生活的死水中不断坠落……
每一个离乡背井闯入繁华都市的普通人,都曾置身于梦想的困顿之局,因为“每个像你我这样的游子,都曾身负重任,却又心怀不甘”。林树京说,他把对故乡的难以言喻写进这本书里,也希望能借此抚慰每一个漂泊异乡的心灵。
红星新闻记者 毛渝川 任宏伟 图据出版方 编辑 苏静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