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清代广钟专题展“璀璨时光”在广东省博物馆开幕
11月29日晚,由广东省博物馆(广州鲁迅纪念馆)主办的“璀璨时光——清代广钟精品展”开幕仪式暨“钟鸣盛世”粤博之夜展演在广东省博物馆二楼大堂举行。广东省文旅厅、广东省文物局、广州市内文博单位的领导,故宫博物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颐和园博物馆、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院的嘉宾,以及中国文物学会钟表专业委员会会员代表,钟表学术研讨会、清代广钟学术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和热心文博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等共计上百人参加开幕仪式。
在开幕现场,故宫博物院宫廷历史部首席专家郭福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李再炎相继致辞。随后,举行了故宫博物院、广东省博物馆古钟表联合修复室揭牌仪式,广东省文化与旅游厅二级巡视员李再炎,广东省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肖海明,故宫博物院文保修复部副主任王进展,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津一起为古钟表联合修复室成立揭牌。
据悉,广东省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在2021年签署建立古钟表联合修复室协议,合作开展古钟表科学研究与保护修复。在广东文化和旅游厅的资金支持下,2023年5月古钟表联合修复室启动首个古钟表修复项目。项目组针对广东省博物馆馆藏清代宫廷钟表,完成基于科学检测分析的研究、修复和数字化展示等一系列工作。项目中合作完成的3件粤博馆藏清代广钟的保护修复与工艺研究成果也在展览中首次呈现。
接下来,“钟鸣盛世”粤博之夜通过情景剧展演、音乐、魔术表演、舞蹈及朗诵等精彩的表演,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清代广钟的璀璨艺术,见证岭南文化的多元、包容与创新,致敬“工匠精神”,揭示文明交流互鉴的吉光片羽。
2024年11月29日,由广东省博物馆(广州鲁迅纪念馆)主办的原创大展“璀璨时光——清代广钟精品展”在广东省博物馆三楼展厅一开幕,展期至2025年4月6日。
本次展览经过3年多的筹备,是首个也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清代广钟专题展,共展出广钟精品及相关文物和展品110余件。展览得到了故宫博物院、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颐和园管理处、广州博物馆、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等多家单位的大力支持。
展览分为“时间的刻度”“时间的艺术”“时间的温度”三大部分,通过精品文物、历史档案、各类广作工艺品和丰富的多媒体数字展项,从“工匠精神”“中国智造”和“文明交流互鉴”三个维度,全面展现清代广钟的多元面向和当代价值。
第一部分“时间的刻度”:溯源中国计时仪器发展的历史,梳理从西方传教士的钟表外交到康乾盛世的自鸣钟贸易,再到钟表在中国社会生活中逐步普及的过程,展示广钟兴起的时代背景、发展历程和广州工匠的创造精神。
第二部分“时间的艺术”:从木质钟、铜质钟、珐琅钟和机械构造四个方面详细解读广钟中西合璧、绚丽精致的风格特征和特色技艺。重点展示广钟制作所包含的广珐琅、錾刻、镶嵌、螺钿和玻璃等装饰工艺和复杂且精细的机械构造。
第三部分“时间的温度”:主要总结广东省博物馆在开展钟表保护修复、工艺研究、数字化重建与活化利用等方面的成果以及当代广东钟表制作行业对于广钟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体现时间长河中文化传承的温度。
展览以宏观叙事和个人视角相结合的叙事方式,采用现代设计手法,利用AI互动技术,搭建互动场景“潘淳的作坊”,打造沉浸式融合投影项目“时钟幻境”,3DMapping投影项目“广钟的机械构造”以及“时光秘密——广钟拼装”等互动游戏和现代装置作品,营造展览整体氛围上的“科技感”和“流动性”,凸显清代广东匠人的创造能力和“中国智造”的精微巧妙,使传统的广钟技艺变得可观、可听、可触、可感、可玩,为观众带来多维度观展体验,使得观众在文化的交流和传承中体验时光的永恒,体会广钟跨越时空的魅力。
“广钟”是清代广州制造机械钟表的简称,因产地广州得名。它是清代中国自主制造的能够精确标示时间且工艺复杂、装饰华丽的机械时钟。广钟是计时工具,是高级工艺品,也是融合当时中西方前沿技术的高科技产品,因此具有丰富的本体意涵、时代意义与文明表征。
16世纪以来,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发展,机械钟由西方耶稣会会士引入,经澳门到达广州并传至我国北方。由于上发条后可以按时自动报时,因而被称为“自鸣钟”。清代,皇室及官吏对自鸣钟的兴趣有增无减,凡是来华传教士和使节,大都携带自鸣钟到广州,伺机进献。清代皇帝对自鸣钟浓厚的兴趣,直接推动了自鸣钟的贸易和制造,为扩大在华贸易,西洋钟在制作上会更加迎合中国人的审美趣味。
18世纪 铜镀金嵌料石升降塔钟 故宫博物院藏
此钟为英国制作,是乾隆三十七年(1772)粤海关献给乾隆帝的生日礼物。钟体为铜镀金升降塔式,弦满开动后,二至五层塔身会随着《茉莉花》的音乐声逐层升起,廊下的仪仗队同时沿着塔身行进,水法、转花转动。塔身升到固定高度后停止,音乐也随之停止。再开动,乐声重起,塔身逐层下降至最低位置。这件钟从造型到音乐设置都充满浓厚的中国风情。
19世纪 金漆木楼座鸟音笼表 故宫博物院藏
此钟为瑞士制作,以鸟笼为造型,也是为了迎合清代宫廷的养鸟习惯。鸟笼底座内放置音乐及鸟鸣机械装置,白珐琅表盘设在底座的正面。鸟笼内的景观有山石、树桩和水池,山石和树桩上各立有一只鸟,池畔栖息有两只鸟。上弦开动后,音乐响起,四只鸟在转头的同时张嘴鸣叫,抖动翅膀和尾部。
清 木楼嵌螺钿钟 故宫博物院藏
木质钟是广钟的重要品类。它用广作家具中常用的贵重木材如紫檀、乌木等制作钟壳,再与广东传统工艺如錾刻、珐琅、玻璃、螺钿等多种技艺结合。紫檀嵌螺钿工艺是木质广钟常用的装饰工艺,也是广钟的重要艺术特色。这类钟造价较铜质钟和珐琅钟更加经济,在民间比较流行。
木楼钟是木质广钟的常见造型,此钟为紫檀木楼式,正面嵌螺钿花纹,有葫芦、团寿、葡萄、梅竹等图案,寓意多子、多福、多寿。钟盘上方有景观,设三券门,中间门楣上书“圣寿无疆”,左、右门楣门上分别书写“尧天”“舜日”。中门内立寿星,寿星一手持杖,一手托佛手。门外两侧分立两人,各牵一象,象背负瓶及插花。当活动机械开动时,寿星持杖的手臂上下移动,门外两人摆动手臂。
清 铜镀金转水法人倒球太平有象钟 故宫博物院藏
铜质钟是广钟又一个重要品类。其钟体一般使用金碧辉煌的铜镀金材料作为外壳,在装饰工艺上以中国传统的錾刻技法为基础,借鉴欧洲浮雕的做法,融入卷草纹、花卉杂宝纹,同时镶嵌点缀各式料石、宝玉石等装饰,繁复而精美的钟体装饰反映出上层社会对装饰工艺审美偏好。
此钟钟体铜镀金,钟盘置于钟体正面中央,钟盘上方有四个方框,随着机芯转动,框中或显示花纹,或显示文字,显示文字时恰好组成四字横幅,如“太平有象”“八方向化”。钟盘左右两侧椭圆形开光内有以各色玻璃镶嵌而成的转花,长方形开光内是象征流水的玻璃水法柱。钟顶中央以象驮宝瓶的形象来传达“太平有象”这一吉祥寓意,两边是精心设计的两组滚球表演装置。启动后,音乐响起,小球从葫芦瓶中倒出,沿轨道滑入广口瓶,落进机芯内装有套筒的麻花轴,麻花轴转动把球送入葫芦瓶中。球再次从瓶口倒入轨道,循环往复,非常精巧。
清 铜镀金自开门喷球五子夺莲转花钟 故宫博物院藏
此钟钟体铜镀金,錾刻精细纹饰,共三层。底层内是机械装置,正面中央是寓意多子的吉祥图案“五子夺莲”,一童子手握莲蓬站在荷花缸中,其身旁另外四个童子做夺莲状,两侧是可变换两次的四字对联,一幅是“雨顺风调,国泰民安”,另一幅是“八方向化,九土来王”。中层有两扇红漆门,门内有条扬头张嘴的盘龙,龙头被罩在一喇叭形玻璃罩中,罩里有一红色小球。双鹿驮三针时钟在顶层,钟顶插伞状彩色料石花。在底层背面上弦后,音乐响起,对联转换,转花及所有伞状花旋转,两扇红门自开,盘龙表演喷球,小球可忽上忽下。此钟变动机械装置复杂,特别是龙吐球部分设计尤为精巧,是广钟中的珍品。
清乾隆 铜镀金珐琅转花葫芦式钟 故宫博物院藏
珐琅钟是广钟最为特别的品类。珐琅是覆盖于金属制品表面的一种玻璃质材料,又称“珐琅釉”,也泛指施有珐琅釉的器物,即“珐琅器”。珐琅工艺来自欧洲,广钟上的各色珐琅,在吸收西方制作技法的基础上,融合宫廷审美和地域风格,呈现出纹饰优美、色彩多样、风格绚丽的艺术特征,成为广钟最为显著的特点。其中硬透明珐硬透明珐熔点高,透明度好,常能透出胎底浅刻的花卉纹饰,色彩如宝石般晶莹,是典型的广珐琅。
此钟钟体共三层。底层是布景箱,居中立一人手持字联,其周围有一圈献宝人队伍。景观的两旁布置对联,对联能变换内容。二层也是布景箱,布置城市风景油画,有活动人物在其间,其余几面被水法环绕。二层平台上平铺水法,中间立扁葫芦瓶,瓶下腹部嵌时钟,上腹部有料石转花,瓶中插大束料石花,瓶身遍饰蓝地金花透明珐琅,花卉层次分明,璀璨夺目。上弦启动后,音乐响起,持联人展示联上“福寿齐天”四字,周围的献宝队伍出入门内,对联转换。二层布景前人物行走,侧面水法转动似瀑布飞流直下,平台上水法转动似波涛。弦松弛后,乐止,活动装置停止表演。
采写:南都记者朱蓉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