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题材创作中追求“诗化意向”剧场艺术的本体与魅力不应被AI技术消解
金士杰夺得最佳男主角。 明家歆夺得最佳女主角。
11月27日晚,戏剧之夜——第八届华语戏剧盛典年度榜单发布典礼在广州大剧院实验剧场隆重举行。作为第四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的重要专项活动,第八届华语戏剧盛典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指导,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支持,广东省艺术研究所主办,南都娱乐承办。本届盛典的评审委员、提名委员、提名嘉宾与来自五湖四海的华语戏剧人相聚一堂,共同见证了新一届盛典的榜单发布。金士杰凭借在《父亲》中对父亲安德烈的精彩演绎,夺得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由青年演员明家歆以《望星河》中的女科学家王贞仪一角获得。本届盛典首次出现了“最佳年度剧目”和“最佳导演”同时空缺的情况。整场典礼以纪实剧场为表现形式,榜单发布与戏剧演绎双线并行、交织辉映,不仅是对过去一年华语戏剧发展的回顾,更是对全体戏剧人的致敬。
华语戏剧盛典创立于2017年,是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和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的指导下、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的支持下,由广东省艺术研究所策划主办的文化品牌,被誉为我国首个充分依托于行业、根植演出市场的华语戏剧评选活动。
剧 目 榜 单
题材多样风格多元 主创星光闪耀名家荟萃
今年的华语戏剧盛典剧目类榜单可谓题材多样、风格多元。“最佳复排剧目”《沧浪之水》改编自著名作家阎真的同名小说,展现了一位初出茅庐的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在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中依然保守初心的心路历程。作品借鉴戏曲等手法讲述了一个现实题材故事,能触发当下青年人的强烈共鸣。
“最佳小剧场剧目”被《事实的有效期》收入囊中。《事实的有效期》是根据同名纪实书籍改编的戏剧作品,曾于2018年搬上百老汇舞台。此番中文版的搬演,兼具喜剧效果和思辨色彩,赢得了观众和专家的喜爱。
话剧《西游》则喜获“最佳创新剧目”,这部作品是著名导演司徒慧焯的最新力作,用21位演员轮演100多个角色,以现代艺术的观念、手法和当代人的文化视角解构和重塑了西游故事,并塑造了一个具有反叛精神的唐僧形象。
主创类榜单方面更是星光闪耀、名家荟萃。凭借《从金钟到莫斯科》一剧夺得“最佳编剧”的潘惠森先生是现任香港话剧团艺术总监,更是闻名整个华语剧坛的剧作家。在多年的艺术生涯中,他创作了一系列艺术价值高、观众口碑好的优秀作品。此番《从金钟到莫斯科》,是潘先生新近上演的佳作。
来自国家话剧院的一级舞美设计刘科栋是舞美届的“顶流”,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布拉格PQ国际舞美展等国际大展,遍拿国内外各项大奖。本届盛典,凭借话剧《一日三秋》中精妙的舞台设计,刘科栋夺得了“最佳舞美”桂冠。
“最佳制作人”则由陆莉萍、黄一萍联袂拿下。陆莉萍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副总经理,是经验丰富、目光精准的资深行业专家;黄一萍制作了《觉醒年代》等一众颇具市场影响力的优秀作品,本届盛典“最佳小剧场剧目”《事实的有效期》也是她担纲制作。两位强强联手推出《长恨歌(上海话版)》,自然表现不俗。
“最佳投资人”则由五家知名艺术机构共同分享,它们是——北京大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北京希肯琵雅国际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仙童国际戏剧文化(北京)有限公司、郑云龙工作室、北京豆豆希望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五家公司联合出品的《魔幻时刻》在演出市场一票难求,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演 员 榜 单
少长咸集群英会 金士杰夺最佳男主角
演员榜单可谓是少长咸集的群英会。来自中国台湾的金士杰老师是声名响彻两岸的艺术家,能导会写精于演,1979年曾创办了中国台湾第一家小剧场实验剧团——兰陵剧坊,此次凭借《父亲》众望所归获得最佳男主角。他在剧中通过真实细腻的表演,展现了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在现实与梦魇、清醒与混沌中的无奈与挣扎,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得丰富而有层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上台分享时,他说因为排戏找到学生时代做功课的感觉,不停地发现、困惑、思考,很喜欢那种充实的体验。接受采访时谈到戏剧的魅力,他表示戏剧是尊贵的,好戏剧需要遇到“识货”的人。
“最佳女主角”的获得者明家歆是一位优秀的青年演员,在《望星河》中扮演年轻的女科学家王贞仪,不仅有演技的支撑,更有激情的迸发,受到了专家的青睐。还在就读表演系研究生三年级的明家歆表示,没有想到自己可以获得这一荣誉。“感谢戏剧,让我遇到了自由,遇到了我自己”。
喜提“最佳女配角”的田水是“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和“中国话剧金狮奖”得主,演技高妙自不用说,本身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家属的她将自身的感同身受融入作品、融入人物,使得《父亲》中的女儿角色形象饱满,感人至深。
出演过诸多作品的韩秀一,是位实力不俗的中生代演员,此次出演话剧《千里江山图》的易君年一角,又为他带来了“最佳男配角”的喜讯。《玩偶之家2:娜拉归来》是演艺新秀赵昭仪出演的第一部话剧,她扮演的艾美清新自然,受到观众赞誉,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举办八年以来,本届盛典第一次出现了“最佳年度剧目”和“最佳导演”同时空缺的情况:这一方面体现了盛典精益求精的评审标准;另一方面鞭策华语戏剧人和华语戏剧盛典的举办方都要再接再厉,创作出更好的戏剧作品,搭建起更高的交流平台吸纳优质作品加入。
与此同时,上榜作品一如既往集中在北京、上海和粤港澳大湾区,其余地区只一部湖南作品(话剧《沧浪之水》)和半部南京作品(《望星河》由北京和南京的艺术机构联合出品)上榜,深刻反映着华语话剧的地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年度榜单之外,本届盛典还向谭霈生先生颁发了“戏剧理论家终身成就”荣誉。谭霈生先生是著名的戏剧理论家,其著作《论戏剧性》《戏剧本体论》影响深远,为当代中国的话剧理论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成就卓越。华语戏剧盛典组织委员会借此向谭霈生先生为代表的前辈戏剧学人发起致敬。
戏 剧 演 绎
纪实剧场“四幕剧”构建集体记忆轨迹
为凸显华语戏剧盛典的“戏剧”属性,整场典礼以纪实剧场为表现形式,四位重量级嘉宾担任讲述者,通过个体记忆的表现与讲述,构建起戏剧从业者的集体记忆轨迹。
纪实剧场主题设定为“一日一生”。从一日生活的碎片化声音切入,整场典礼分为四个篇章,同时也是四幕剧,各有主题和亮点。
第一幕《时代》,回溯1996年华语戏剧盛典前身“华文戏剧节”的创立,对推动华语戏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讲述者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常务副院长、国家一级导演王晓鹰通过分享自己的经历,勉励中国戏剧人永远不要固步自封、自我满足。“放眼看世界,跟着世界戏剧的发展一起向前走,我们才能真的一步一步了解戏剧的真谛”。
第二幕《浪潮》,将英歌舞与说唱歌曲相结合,呈现华语戏剧历经百年发展的景象,以第一届华语戏剧盛典举办的2017年为节点,华语戏剧从此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讲述者香港话剧团行政总监梁子麒分享曾目睹一位音乐学院的学生因买不起票而错过看他的剧。“如果可以重来一次,我一定会让她进场。争取更多低价票,让想看演出的人能够进场,从那天开始,我就把这个作为我在剧场工作的一个理想”。
第三幕《亲历》,东西方经典剧作《麦克白》与《牡丹亭》的两对主角“打破次元壁”,分别以话剧与粤剧的表演方式“同台”,仿佛莎士比亚与汤显祖两位处于同时代的东西方戏剧文豪,此刻也在舞台上进行隔空对话。著名戏剧理论家谭霈生是这一幕的讲述者,年逾九旬的谭老透过视频回忆了自己从事戏剧理论研究的经历,“搞戏剧创作不在于你的生活经历怎么样,最可贵的是情感体验的能力。”他还特别强调了专业精神,“现在这个时代,社会吸引青年人的东西太多,好多学生的问题就是急功近利。进入真正的专业,专业精神、专业性非常重要。”
第四幕《填空题》,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员吴彼与过去30年来华语戏剧的经典人物、经典台词一一对话。“当我们作为演员或以其他身份参与到表演之中,我们为什么会觉得美好?那是因为我们体验了经历、成长、爱和接受,有更多、更丰富、更美好的人生,这也是一个演员最幸福的时刻”。
圆 桌 座 谈
大咖嘉宾齐聚 观点碰撞精彩纷呈
此外,在此次盛典期间,还特别举办了圆桌交流及对谈活动。20余位来自戏剧行业的学界、业界嘉宾齐聚一堂,共同就戏剧发展开展了深刻的讨论,观点碰撞,精彩纷呈。
27日上午,各地专家学者以华语戏剧未来与粤港澳大湾区戏剧合作机制的建构为主题展开圆桌交流。
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常务副院长、著名导演艺术家王晓鹰就在现实题材创作中追求“诗化意向”进行分享。他表示,追求戏剧舞台上的“诗意”不是空有形式的外部技术手段的设计使用,也不是表面的优美抒情的浪漫化的舞台处理。能否有意识地把情感内容、象征意味、思想哲理挖掘,表达得尽可能丰富、深刻、耐人回味是现实题材戏剧能否含有“诗意”的关键。
提及AI技术对于戏剧发展的影响,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宋宝珍表示,技术无法代替真人表演。“剧场艺术的魅力本体不应该被消解掉。”她认为,如果技术时代将戏剧的艺术
性和直观的生命力消解,那么戏剧存在的价值就没有了。
“在海外的艺术上,华语戏剧这个旗可以举起来。”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名誉会长、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胡志毅表示,讨论华语戏剧创作的问题要有比较,通过和不同语言的戏剧进行比较,打开视野,把华语放到非常重要的世界范围里。
27日下午,两组分别来自剧院院线和民营剧团的业界嘉宾就华语戏剧市场走向与剧场创作的当代性探索进行对谈讨论。
北京演艺集团首席运营官张利从戏剧演出形式和项目、观众消费习惯和观影需求以及观影人群年轻化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市场的变化。他认为剧场需对自身品牌有良好的规划,才能更好地应对市场的变化,为了适应观影习惯的变化和新兴演艺空间的出现,也需要有更多有创意的新剧目,同时还需要充分利用明星效应。
广州大剧院总经理霍建华认为近年来戏剧市场的变化主要发生在创作层面、市场趋势和观众特征等几个方面。针对这些变化,剧院需要坚持市场化导向并立足于品牌定位,坚持与本土文化的深度融合。他认为华语戏剧市场未来的发展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策略,创作者在做新项目立项、创作的时候,应积极吸纳市场和观众的意见,从产业整体的角度看待创作,才能最终触达观众。
统筹:贺蓓
执行统筹:钟欣 林经武 郑若琳 刘晓雨
视觉统筹:关健明
采写:南都记者 李春花 蔡丽怡 余晓宇 王清晨 丁慧峰 朱雯怡 钟欣 林经武 实习生 林敏倩
编辑:陈逸芬 彭思敏 刘芳 蔡思思 郑若琳
视频/摄影:南都记者 朱俊毅 陈杰豪 钟锐钧 实习生 李荣涛 申诺冰
执行:李丹 李杨莹雪 郭慧聪 李伟君 黄雅琴 刘尉 实习生 王芷盈 李一博 梁雨
设计:李毅然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