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积极拥抱AIGC,以优质内容回应时代命题
新格局、新话语、新活力。11月28日,南方都市报正式启动一报两端融媒转型活力提升项目。基于南方都市报、N视频客户端、南都新闻客户端三大自主传播平台,开展一报两端一体化升级。融媒转型过程中,如何全面激发创新创造能力,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南都、N视频记者对话学界专家破题融媒转型之道,寻找大湾区青年KOL对于南都的所想所需,倾听本土忠实读者用户对于南都的期待。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复旦全球传播全媒体研究院副院长张志安:
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关键在“三减三加”
“南都一报两端的一体化升级,正是响应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复旦全球传播全媒体研究院副院长张志安看来,结合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的维度,主流媒体要打造面向用户的更加精准、更加高效的生产机制。张志安认为,对于南都、N视频而言,粤港澳大湾区的青年群体、精英群体是目标受众,此次南都一报两端的一体化升级,正是对于精准性和实效性的主动追求。
在张志安看来,媒体融合转型之路,依然是既重数据也重质量。“没有流量就别谈效果,但是有流量不等于效果。评价体系既是度量衡,更是指挥棒。在实践中持续探索新型评价体系,我觉得南都应该有自己的基因,近年南都的智媒转型之路,在内容深耕细作方面下了功夫,强调品质生产,这对于增进用户的黏度和认同感是有帮助的。”张志安认为,优质内容不仅追求外在流量,更追求流量内在的用户价值,从而服务于让流量和效果说话的目标。
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如何做好加减法?张志安提出三个维度的“加减法”。
其一,是减渠道、加影响。在张志安看来,随着信息传播渠道的日益多样化,主流媒体面临着渠道重叠、资源浪费的问题。因此,需要精简不必要的渠道,将资源集中在更具影响力的平台上。通过减少渠道的冗余,可以更有效地传递信息,增强媒体的影响力。同时,这也要求主流媒体在内容制作与传播上更加注重创新与差异化,以吸引并留住受众。
其二,是减产量、加效能。张志安强调,要在内容重叠度和资源聚合量上做减法,在资讯品质和互联网效能上做加法。在内容生产方面,主流媒体应减少低质、重复的内容产出,转而专注于优质、高效的内容制作。提升内容生产的效率与质量,通过整合资源、优化流程等手段,实现效能的提升。优质的内容不仅能够提升受众的满意度与忠诚度,还能为媒体带来更多的流量与转化,从而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其三,是减配置、加支撑。张志安提到,在资源配置上,主流媒体应推进轻量化改革,减少资源的重复建设与浪费。同时,加强评价支撑体系的建设,将流量与传播数据纳入评价体系,以数据为驱动优化资源配置。此外,还需要加强对系统性改革的支撑,包括经营与管理方面的提升,以及科学评价体系的引入。这些措施将有助于主流媒体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刘涛:
媒体融合转型根本,在于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有一个关键点就是内容转化问题。”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刘涛教授看来,对于目前大多数主流媒体而言,其自身影响力也基于自建平台的用户量。“商业平台和自建平台,两者如何实现深度赋能是很实际的问题。南都、N视频在这一方面做得不错。”
一方面扎实做好内容,另一方面提升用户黏性,刘涛认为应该作为系统性工程来推动。“激活自有平台后,其内容生产的整体逻辑也将随之改变。如果过度依赖第三方平台,就需按照第三方算法逻辑去制作相关内容,受到第三方平台内容推荐系统约束。”
在刘涛看来,如今不少第三方平台的算法逻辑刻意迎合大众心理的趋势突出,其传播内容也相对平庸,总体缺乏优质内容。“真正的媒体影响力仍然要靠建立自有平台的主动权来实现,以优质内容产生积极引导作用。N视频作为视频平台,机会更大,挑战也会更多。”
如今的新闻传播工作广泛应用到大模型,刘涛认为实则应该是一个人机相互“驯化”的过程。“因为大模型并不是一个简单工具,它的应用涉及到更多的上下文语境理解,也需要更多专业使用者来激发其创作潜能。”刘涛认为,究其根本是人机如何对话、如何相处、如何交流、如何理解的问题。
“比如针对某个电影节50周年的回顾报道,采编人员收集了50张周年海报,通常会通过大数据对导演及作品类型进行分析。但50张海报的背后,其实每一张都藏有维度丰富的图片信息。如何更为充分地可视化利用?”刘涛认为,采编人员应该充分利用大模型进行创新尝试,探索工具的丰富功能,实现更为有效的人机协作,从而完成一个“更大的作品”。
“如今一些社会话题报道也存在缺乏新意的问题,能创造的话题通常非常有限。如果我们可以借助大模型,整合梳理相关案例和观点,那么将在此过程中打开更大的选题空间。这非常重要。”
媒体融合转型之路回归根本,刘涛认为依然需要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和时代命题。“服务国家治理体系,与重大战略做好对接。”刘涛看来,立足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的重大命题,媒体的整体策划和具体发声就尤为关键。如果只是简单传递国家声音,未能创造性地将该话语体系转化成“老百姓的话语”,那就没有实现真正的有效传播。
“媒体要提供一套逻辑,建立框架,做好系列策划,然后去推动解决。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主流媒体的融合转型,还是要集合力量,真正回应社会治理问题。”
北京大学王选计算机研究所教授万小军:
主流媒体拥抱AIGC势在必行,大胆尝试起引领作用
“AIGC技术浪潮来了,肯定是挡不住的,主流媒体积极拥抱AIGC,势在必行。”近日,北京大学王选计算机研究所教授万小军在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说道。
此次南方都市报一报两端融媒转型活力提升项目,将强化AIGC等新技术运用,成为主流媒体积极拥抱新技术的一次新尝试。“大胆尝试,能起到引领性作用。”万小军表示,这些新尝试新举措,让业界内外看到,主流媒体善用AIGC技术工具,是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生产、极大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也有必要让外界看到,主流媒体做出表率,不用过度担心被技术工具取代岗位。”
他认为,主流媒体内容生产的全流程各个环节,都可以用AIGC技术来做辅助,包括辅助记者编辑找选题、收集素材、辅助编辑审校做文字错误审核等,“从现有技术上来说,肯定是没问题的。”
目前,AIGC应用已经全面融入南方都市报一报两端(南都App、N视频App)融媒生产,如AI视频、AI做版、AI写稿、AI海报等,全流程实现AIGC技术覆盖。
畅想未来,万小军坦言,可以发挥想象力,比如与企业或高校合作研发出实地采访机器人、编辑机器人,“南都创新思维一直是活跃的,在拥抱新潮流新技术方面,一直走在前列,包括今年10月启动的南方报业AIGC创作培训基地。”
“未来,AI会像水电一样,进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行业,成为生产必备工具与能力。”他说道。
湾区KOL青椒姐姐朱立芳:
借力南都新栏目,用好内容展现岭南文化底蕴
广东财经大学网络传播学院网络传播系副主任、青年KOL代表朱立芳,是一名“90后”自媒体博主。此次南方都市报启动一报两端融媒转型活力提升项目,其中N视频创设“主播说”频道,推出“名编名记会客厅”模块,整合原创主播、入驻号主播和青年KOL产品,加大UGC内容(即用户生成内容)生产力度,强化年轻态表达、本土KOL培养。
“一个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举措。”在她看来,主流媒体在APP端口开设“主播说”的频道,加大UGC内容生产,是一个充分激发创作活力、挖掘本土文化的创新视角,培养青年本土KOL,让新闻内容更接地气、更生动,本土化传播更有优势。“我会借助新频道的本土化资源与传播优势,更频繁更新我的账号。”目前,朱立芳在N视频已开设账号,她对广东美食等岭南文化很感兴趣,正策划拍摄广州美食探店及走访名人古迹的视频选题,将发布在N视频上,凭借新频道优势进一步展示岭南文化底蕴。
她认为,对于主流媒体来说,打造名编名记,将个人IP化,对塑造主流媒体的品牌价值很重要,“个人IP鲜明的名编名记,在新闻呈现上能够增强用户黏性。”
目前,AIGC应用已经全面融入南方都市报一报两端融媒生产,她表示,AIGC技术可以全面提升媒体的生产效率,在生产海报、视频等创意产品时快速提供海量素材、方案和选题,为内容创作提供新思路、新方向、新视角。“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了为何出发。”朱立芳对主流媒体善用AIGC新技术表示认可。她还谈到,所有的转型最后都要回归到以内容为王,要始终记得技术服务于新闻生产、辅助于人,不能让新技术成为限制人创作的因素。
与南都同岁的95后外卖小哥成永健:
一篇深度报道,让我看到了治理网暴的希望
“今天继续买报纸。”11月15日,95后成永健再次在社交平台上发文,配图是一份南方都市报,报纸标题是《谁是车界真“顶流”》,报纸图片由AIGC生成。
成永健,1997年出生于广东清远,与南方都市报同岁。他是一名自由职业者,有时候跑外卖,每天习惯性地打开南都APP看电子报,定期去广州或深圳买报纸,“我27岁,关注南都有20年了。”
20年前,因报纸的“厚度”迷上南方都市报;20年来,他持续关注着该报一次次的改版变化,始终因报道内容的“深度”而深爱,“有一篇网暴治理深度报道,让我感触很多,对我影响很大。让我看到了有效治理网暴的希望。”
2004年,冬季某日,广东清远某县城,没有报刊亭。这年,成永健只有7岁。他拜访亲戚家,一摞厚厚的报纸放在一张大红木桌上。他看了看,二话不说就把报纸拿回家了。“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就喜欢《南方都市报》了。一直喜欢到现在。”《南方都市报》的特刊,是成永健的心头好。“我预留了清远到广州的大巴次卡,随时都有特刊,一出就去买。”去年6月30日,成永健在深圳跑了多家报刊亭。当天,《南方都市报》重磅发布《高质量发展·发现中国之美》特刊,共232版。
“因为我曾经被人网暴过。有一篇网暴治理深度报道,对我影响很大。”他说道。这篇报道是2023年9月27日《南方都市报》04-05版,标题为《“按键伤人”?严惩“人肉搜索”恶意炒作等行为》,版面标题非常精炼,成永健一目了然,“这篇报道让我看到了有效治理网暴的希望。”
20年来,成永健也持续关注着报纸的改版与新媒体平台的动态。“2019年那次改版为两叠,一叠全省,一叠地方读本。我还找人邮寄过报纸给我。”他留意到,近期《南方都市报》的大封面不同了,鲜活起来了。今年11月15日,他起了个大早从清远到广州越秀区五羊邨的报刊亭买了一份《南方都市报》。当天封面大标题是《谁是车界真“顶流”》,配图运用了AIGC新技术生产。
《南方都市报》11月28日再次改版,一报两端平台一体化运维,强化AIGC等新技术运用。“对我来说,用AIGC新技术的同时,还要不断创新内容。”成永健目前是一名自由职业者,有时候接外卖单,每天习惯性地打开南都APP,看电子报。“无论什么情况,都不能剥夺自己的爱好选择。我这个95后,还在喜欢报纸。”
采写:南都记者 董晓妍 李芷琪
图片由腾讯元宝AI生成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