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分享、专家对谈、项目签约,武大新一期“珞珈讲坛”干货满满
极目新闻记者 柯称
通讯员 梁有勇
发展新质生产力,技术方向的选择十分重要。那么今后一个时期,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策源方向有哪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长、科技部原副部长李萌的预测是:人工智能、绿色低碳、高端制造、健康生活、安全发展和计算与连接。
李萌是在11月28日举行的武汉大学第471期“珞珈讲坛”上作出的上述表述。当天,他就新质生产力与有组织的科研发表了主题演讲。武汉大学校长张平文院士出席并为其颁发珞珈讲坛纪念牌。中国工程院院士余贻鑫,武汉大学副校长龚威,交通银行首席专家、交银金融租赁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徐斌,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钟发平等嘉宾参与圆桌交流。
李萌认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中国的人工智能应用与实体经济的融合走在了前面,新能源“新三样”(太阳能光伏、锂电池、新能源汽车)已经形成了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的态势。这样的成功经验就是基于科技人员、民营企业、央国企、政府的紧密配合才得以实现。
对于未来新质生产力涌现的主要领域,李萌就自己的预测进行了详细解释。其中,人工智能、绿色低碳、高端制造、健康生活是人们普遍达成共识的领域。对于安全发展,李萌阐述道,它包括智能安全产业、数据安全产业、网络安全产业、密码安全产业、生物安全产业、应急安全产业等,“安全产业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产业,其全局性、基础性、关键性作用更加突出,成为事关人民生命健康、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大局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
对于计算连接产业,李萌认为它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支撑力量,“在万物互联、移动智能的大背景下,传统网络和计算能力已经无法支撑万亿级、人机物、全时空、安全、智能的连接与服务需求,新型计算机连接产业关乎数字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对于未来发展,李萌建议要建立“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协同的颠覆性和前沿技术预测、甄别与更新机制,定期发布权威的技术趋势和产业发展报告。
针对还在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行业面临技术瓶颈突破难、转化率低、企业高端复合型人才匮乏、人才留存与吸引不易以及研发投入大且周期长等问题,论坛邀请了来自“政产学研用金”不同领域的嘉宾展开了深入探讨。
余贻鑫院士与龚威副校长强调人才作为第一生产力,应紧密结合国家与社会需求以加速成果转化。李萌理事长呼吁联合各方力量实现科技突破,并分享经验提供解决科研协同问题的思路。交银租赁董事长徐斌从金融视角出发,提出通过制度、组织与产品创新探索绿色转型,以金融助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与人才培养,并以储能产业为例详细阐述。钟发平教授结合自身科研与成果转化经历指出,高校、企业与人才深度融合是储能领域发展的动力源泉,大储能生态创新联合体模式可实现高校科研与企业实践的优势互补,促进人才、产业、资金、政策多向奔赴,为构建高效创新体系提供借鉴。
本次论坛上,还举行了签约仪式。成立仅半年的武汉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在产学研用合作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首先是《数字化电池安全诊断与碳足迹管理技术研究与开发》联合攻关备忘录签约,合作方包括湖南科力远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国家发改委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武汉大学碳中和研究院以及北京大学长沙计算与数字经济研究院。随后,武汉大学碳中和研究院与深圳市人才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了《武汉大学碳中和研究院联合设立(深圳)研究中心的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及科研成果转化方面进行创新探索。“随着两个项目的签约落地,相信能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科研人才与企业需求的双向奔赴,助力我国在新能源与碳中和领域的创新发展。”主持人龚威校长表示。
当天下午,还召开了碳中和与大储能产业生态构建高端闭门会。与会嘉宾与领导围绕人才创新驱动发展这一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研讨,进一步探索企业、高校人才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与实践路径。来自政产学研金服用各领域的二十家代表性单位,在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支持下,共同举行了大储能生态创新联合体的成立倡议。大储能生态创新联合体创始人钟发平教授介绍,创新联合体将聚焦储能行业的技术、人才、资金和资源需求,以有组织科研与集成创新,全要素赋能,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做大蛋糕,分享蛋糕”,为中国大储能产业生态建设、抱团出海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先试先行,建立样板。
(武汉大学供图)
(来源:极目新闻)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