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之光”绘就城市之美,湖北枣阳遍开幸福花
极目新闻记者 周萍英
通讯员 刘焱 徐莹
一场场接地气、冒热气的理论宣讲,一件件有温度、有人情的惠民服务,一条条增颜值、提气质的实践举措,暖了人心,聚了人气,添了内涵,在传播文明的同时,浸润着群众的生活,成为帝乡枣阳最鲜亮的底色。
今年以来,湖北省枣阳市紧扣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的目标,将文明实践与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做好民生保障等工作有效结合,坚持全域推进、全面深化、全民实践,勾勒出了枣阳文明实践耀眼的“新版图”。
统筹谋划,担当文明实践“新使命”
“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须单举……”傍晚的浕水法治广场人满为患,上百人排列整齐,齐练八段锦。
在中医夜市文明实践活动现场,专家现场讲解中医养生知识,并提供针灸、拔罐、推拿、艾灸等中医特色疗法。市民围在科普展台前,听专业人员讲解中药材饮片和中药标本的功效。
聚焦“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工作目标,枣阳市大力实施文明实践“1357”工程,即持续推广“时间存折”志愿服务品牌,打造道德讲堂、文化礼堂、实践站所三大阵地;广泛开展政策宣讲、礼仪传承、文化惠民、健康科普、志愿服务五项主题活动;建强政策理论宣讲、文化文艺服务、助学支教、医疗健身、科学普及、法律服务、卫生环保等七类文明实践队伍。
中医夜市(通讯员供图)
对接群众需求、深化实践活动,枣阳依托广场、公园、街巷等人气高的夜间游玩场所,融合文艺演出、爱心义诊、便民服务、理论宣讲等为一体,举办“文明实践夜市”“中医夜市”“纳凉集市”等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文明实践活动100多场,服务群众3万人,深受群众欢迎。
整合资源,拓展文明实践“主阵地”
一把磨得发亮的木梭子,穿过上下两排棉纱,左手握住机杼往怀里用力一拉,发出清脆的撞击声,“噌”地一下,右手的梭子已从棉线之间准确无误地飞到左手,再拉住机杼往怀里一送,又是两声清脆的撞击声。经纬交错间,一块纹路清晰的布匹逐渐成形。
参观传习粗布制作技艺(通讯员供图)
国家级项目——枣阳粗布制作技艺依托流动文明实践站,常年进景区、进校园、进社区开展传习活动,参与传习的游客、学生、群众达10万人次,让市民和游客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坚持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阵地就延伸到哪里。对标襄阳市文明实践阵地“六有”标准,枣阳盘活整合现有资源,高标准打造了4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站,以点带面,不断完善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与科普服务、体育健身服务五大服务平台,实现各类阵地和服务资源共享。同时,连接红色驿站、文化广场、老建筑、旧厂房,用好百姓大舞台、农家书屋、公园小广场等公共服务阵地,因地制宜拓展文明实践点129个。
杨垱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把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东风大会堂改造成为镇史馆,刘升镇李老湾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对村老电影院原址进行修缮,打造成了本地独特的乡愁记忆文化符号。
发挥文明实践“线下+线上”平台作用,枣阳紧扣群众的急事、难事、烦心事,“点单配菜”传递温情,解决群众实际困难5400多件,惠及群众10万余人次。
依托文明实践所、站、点,靶向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送理论”“送温暖”“送文化”“送健康”“送平安”“送新风”等文明实践主题活动4000多场次。
一个个崭新的平台,一个个创新的阵地,一个个鲜活的载体,有效融合了各方资源同向发力,文明实践工作的凝聚力、生命力、引领力和感召力得到彰显。
培育品牌,激发文明实践“新活力”
“过去街道卫生环境太差了,孩子们回来总是抱怨。”新市镇村民董传明说,“自开展清洁家园活动以来,大家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主动清扫垃圾、清理水渠淤泥,现在街道的面貌大大改善,谁来了都夸!”
新市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镇村联动齐发力 环境整治焕新颜”为主题,开展清洁家园行动,围绕335、316沿线道路和村庄周边的垃圾、水渠淤泥、杂树死树等,进行全面整治清理,参与志愿者达600余人。
枣阳志愿者队伍已超过16万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紧贴群众需求,实施了一批富有特色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通过品牌的挖掘培育,助推文明实践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
王城镇挖掘乡贤力量,组建了一支包括乡贤联谊会以及在外和本地乡贤2400多人的文明实践队伍,孵化出了“贤润桑梓”文明实践品牌,组织乡贤叙乡情、聊乡事、谋发展,引导更多在外乡贤回报桑梓,激励乡贤在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中“唱主角”“挑大梁”“当头雁”,吸引乡贤能人返乡创业投资近10亿元,发展20余个项目。
“乡村新闻官”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扎根基层,担负党的政策理论宣讲员、基层新闻线索搜集员、新时代文明风尚倡导员、家乡形象传播员、网络舆情引导员的作用,把文明实践触角延伸到田间地头,把党的声音传递到乡间小舍,把乡村发展故事传播到外界。
非遗传承保护推广活动(通讯员供图)
帝乡拾“遗”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持续精准策划非遗传承保护推广活动,组建了10支志愿服务分队,培育了260多名非遗传承保护志愿骨干,吸纳了3100余名非遗志愿者,常态化走村入户搜集整理历史文化“碎片”,参与国家、省、市、县4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建设,指导黄酒、粗布、酸浆面、张氏针灸推拿等4个襄阳市级非遗传承基地建设,创造性开展非遗转化利用工作,群众知非遗、爱非遗、传非遗的热情不断高涨,增强了群众历史文化自信。
文明实践风正劲,帝乡遍开幸福花。枣阳以实践之力奏响文明强音,舒展出了一幅环境美、人文美、风尚美的生动画卷。
(来源:极目新闻)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