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当大家在痛恨“优绩主义”,该摆脱的到底是什么
优绩在教育过程中理应有自己的位置,但绝不是唯一所在
“优绩主义”万万没想到自己会有站在被告席上的一天。
日前,浙大官方微信号发布的《24/67656,他们拿下浙大最高层次奖学金》引发热议。有人认为,其以分子分母的形式区分学生,就落入了优绩主义的陷阱。川大一名毕业生捐出3万元,设立“精进不休”奖学金,专门奖给“后进生”(成绩排名在25%之后的同学),则被视为破除优绩主义的一大举措。
↑2019级华西临床医学专业的余一凡捐出3万元,设立“精进不休”奖学金,专门奖给“后进生”。
什么是优绩主义?在哈佛大学政治哲学家桑德尔教授眼中,本意为功绩、优点的“优绩”,是对个人成就的认可,以它为根基的优绩主义肯定了这点,并认为只要人凭借自身的才能和努力,就能获得较好的社会地位和财富。但当优绩主义将人区隔为胜利者和失败者,优绩就会变得难以控制,会加剧赢家与输家之间的不平等,使之成为一种羞辱和怨恨的来源。
这种从道德哲学出发的思考,揭示了优绩制的不公平性,可以说是一种相当理性和深刻的反思。
回到新闻上来,这个“精进不休”奖学金,有点类似于不少中学都设立过的“学习进步奖”,其本质还是鼓励精进者趋向优绩,这又何尝不是优绩主义的一种表现呢?这也说明,要简单地将优绩主义全都扫进历史垃圾堆,其实并不现实。
事实上,即使反对优绩主义的不少人也不得不承认,它曾经在人类社会中起到过积极作用。试想,如果完全不谈优绩,学校如何录取?单位业绩如何分配?体育竞赛如何排名?资源如何在市场机制下配置……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优异于众,故必击之?枪打出头鸟的做法恐怕也不是反优绩主义的初衷。显然,优绩制不是一种最好的制度,但也并非一无是处。人类文明的进程,从来不是简单地抛弃过去,而是在对“旧”的扬弃中向前迈进。
进一步看,不少人痛恨优绩主义,实质上是对背后隐藏的不平等、不公正、不公开的焦虑和担忧。而要摆脱优绩主义的侵蚀,依然离不开“优绩”,只不过衡量体系需更加丰富多元,如此才不会轻易迷失在单向度(比如财富或地位)的死胡同中。
正如教育的目的是充分发掘发展人的可能性,这自然离不开多元化的教育培养方式和评价方式。优绩在其中理应有自己的位置,但绝不是唯一所在。
一个人在困难条件下不顾一切地追求个人成功,这是鼓舞人心、值得庆祝的,但也要防止将这种仰慕变成盲目崇拜。毕竟,自由而全面才是人的发展的最终目标。如果人人都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想必就离此不远了。
走出认知的阴影和操作的误区,公开公平公正的优绩其实也没什么可怕的,“主义”二字的尾巴也就没那么容易缀上。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成思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