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产业全面下海!广州海洋领域首个战略性中长期规划来了
广州海洋领域首个战略性、纲领性中长期规划——《广州市建设海洋创新发展之都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于近日由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编制完成。
广州向海图强,海洋领域被视为推动广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阵地。根据《规划》,广州要坚持创新驱动、陆海统筹、合作共赢,以“世界领先的海洋创新发展之都”为战略定位, 构建“一带三区,串珠成链”的总体空间格局。同时,对标国际一流,锚定“科技”“产业”“开放”“生态”“文化”重点领域,将打造世界一流的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全球海洋新质生产力先锋、包容共享的世界海洋开放合作枢纽、江海共生的全球海洋生态文明典范,以及城海交融的岭南风韵海洋名城。
广州海洋创新发展之都空间格局规划图。
推动广州全域向海发展
地处南海之滨,广州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城海共融,城市发展紧随海洋步伐融湾向海,走向世界。面向2049的广州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确定了“两江东进,两洋南拓”的空间发展方针。基于此,此次规划结合“优近拓远,江海联动,城海共融”的发展原则,提出构建“一带三区,串珠成链”的总体空间格局。
“一带”,即在珠江-东江-狮子洋-伶仃洋沿岸地区,布局海洋科技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集群以及相应的城市配套,形成汇聚全球顶尖海洋创新资源,构建富有广州海洋特色、多元活力的世界级海洋创新发展带。
“三区”即打造中部海洋创新区、东部海洋创新区和南部海洋创新区。其中,中部海洋创新区以珠江前航道沿岸为核心,布局海洋研发、文化、总部等新功能,激活中心城区老城市海洋新活力,助力老城区“历史文化核”品质提升。
东部海洋创新区以环狮子洋黄埔中心、东部中心、莲花湾等为核心,重点发展国际航运、海事仲裁、海洋金融、海洋信息服务、海洋文化创意、科技创新等高品质现代海洋服务,衔接两江东进,助力提升“现代活力核”功能。
南部海洋创新区以伶仃洋北部的南沙湾、龙穴岛、万顷沙为核心,推动港产城融合互动,支撑南沙“未来发展核”全面建设,打造海上南沙新区。这里将构建功能联动的“前港、中区、后城”的空间格局,在南沙港区积极推进新一代港口建设,在龙穴岛中部、万顷沙、大岗打造具有高附加值的船舶与海工装备海洋科技产业集群,在南沙湾、明珠湾、南沙科学城、龙穴岛北部等区域发展高端海洋服务。
“串珠成链”则是要培育多条从内陆向海延伸的海洋创新链,链接全市域的海洋科技、产业,服务功能片区,整合资源,推动广州全域向海发展。
面向深海大洋,如何建设海洋创新发展之都?广州立足海洋创新发展基础,围绕海洋强国战略新发展要求,对标国际一流提出了科技兴海、产业强海、开放活海、生态护海、文化亲海的发展路径。
抢占世界海洋科技创新制高点
广州海洋科研创新起步早,是我国面向南海、服务国家的海洋科研重地。当前,广州拥有66家涉海科研机构(含高等院校22所),4处重大海洋科技基础设施,34个省部级以上海洋重点实验室,27个省级以上海洋工程技术中心,已初步建成发展领域全面、功能层次清晰的海洋科研体系。
近年来,“梦想”号大洋钻探船、深水科考专用码头、大洋钻探岩心库、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涉海科研机构和平台相继建成使用,不断提升广州深远海科技的国际影响力。
面向国家战略方向和国际海洋前沿,《规划》提出,要加快高等级海洋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和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建设,织密产学研用一体贯通的海洋科技创新网络,提升广州海洋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水平。
这就包括,要聚焦深海极地、绿色低碳、智能感知等战略性、基础性领域,提升广州海洋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水平,抢占世界海洋科技创新制高点。同时,推动广州在大洋钻探和深海极地科技装备领域进入国际先进行列,统筹布局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立健全产学研用平台,积极承接国际海洋科学领域成果转移转化;强化重点产业链概念验证和中试平台建设,推进重点领域创新成果便捷、高效应用,促进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此外,强化海洋学科高端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并加强产业创新性人才和高技能海洋人才培育。
推动广州产业全面下海
2023年,广州海洋生产总值超3700亿元,同比增长9%。全市海洋经济活动单位约3万家,其中规上企业超1500家,高新技术企业超300家。按照“国际所趋、国家所需、南海所有、广州所能”,《规划》提出,要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打造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高附加值为特征的全球海洋新质生产力先锋城市。
从现阶段看,广州的海洋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批发零售业等传统海洋产业竞争力较强,仍需提质增效。《规划》明确,广州要提高港口智慧化、绿色化水平,推动海洋物流运输提质增效,推动海洋渔业“一二三产”联动发展,打造海洋主题消费新场景,用海洋科研资源赋能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广州产业全面下海。
广州的航运服务业、船舶海工装备、海洋电子信息、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天然气水合物等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态势也持续向好。为此,《规划》指出,要加速发展船舶海工装备、海洋电子信息、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天然气水合物四大新兴产业,前瞻部署未来空间、未来能源、未来信息和未来健康等四大海洋未来产业重点方向。同时,积极吸引航运相关企业或机构集聚发展,提升基础航运服务,大力发展海洋金融服务体系,提高海事服务水平,持续增强海商法律仲裁服务,打造“双循环”的海上枢纽。
此外,建设功能鲜明的海洋创新产业园,促进海洋创新优势资源向滨海重点片区及园区集中,近期致力打造10个海洋创新产业园区,为海洋产业发展提供高质量发展空间。
广州海洋创新产业园空间布局示意图
建设环南海区域海洋经济合作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在广州陆续设置了涵盖海洋资源管理、维权执法、救助打捞、法律服务等领域的治理机构20余个,让广州在国家海洋权益维护、海洋资源保护开发及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为加强广州现代海洋服务和治理效能,《规划》提出,促进大湾区海洋经济一体化发展,推动环南海地区、国际友好城市携手共建蓝色伙伴关系等发展路径。
广州要推动共建大湾区国际海洋都会,统筹粤东、粤西两翼涉海基础设施建设、海洋产业布局,牵引形成现代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带,并对接北部湾、海南自贸港、海西城市群,强化与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联络,共建南部海洋经济圈。
同时,建设环南海区域海洋经济合作圈,建设面向东盟、辐射东南亚的海洋合作交流中心,成为国家经略南海的治理合作重地,并增进与国际友好城市的创新合作,提供多元国际海洋公共服务。
开拓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广州向海发展一直坚持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近年来,得益于全面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绿美广州建设成效显著,成功申报2025年全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
立足广州河口型海洋城市特征和资源本底,《规划》提出要加强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有序开发海洋资源,探索海洋绿色低碳发展新范式。一方面,加强“生态红线+生态廊道+生物多样性”整体保护、“滨海湿地+海岸带”系统修复和“流域+近岸+海域”环境治理,另一方面,加强海洋资源调查评价和确权登记,推进海洋资源科学配置和节约集约利用。
聚焦绿色低碳发展,广州还要推动海洋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推进智慧港航和南沙港区自动化系统建设,加强海洋工程装备绿色环保技术应用。同时,开拓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开展生态价值核算、典型生态系统碳汇增汇固碳机制研究,并探索海洋生态资源权益市场化交易和海洋生态产品证券化路径和模式,以及“红树林+”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广州海洋城市风貌示意图
打造“一带三区五湾十景”城市风貌体系
丰富的海洋历史文化资源是广州生猛鲜活的海洋文化基因的重要来源。为此,《规划》深入挖掘广州海洋文化资源,推动传统与现代海洋文化融合发展,塑造广州特色海洋城市风貌,促进海洋文化和滨海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据悉,广州要继续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史迹活化利用,保护涉海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坚持传承发扬海洋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健全海洋科普体系,发展现代海洋旅游休闲产业,推动海洋文创与现代科技融合。
此外,以海洋作为滨海空间风貌体系的主界面,连接沿岸山体、河流、城市景观,挖掘历史、人文、产业特色,打造“一带三区五湾十景”特色海洋城市风貌体系,充分展现广州的“海洋味、岭南风、水乡韵,创新范”。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莫郅骅 通讯员 穗规资宣
图片:通讯员提供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