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劣羽绒已成灰产,监管别只跟着舆论跑
羽绒服里竟然没有羽绒。近日,央视报道了一批羽绒产业造假套路。在江苏南通、江西九江,一些羽绒制品厂商,用“飞丝”“手感绒”等廉价、保暖性能低的填充物代替羽绒,甚至还有配套的上游企业。报道中提到,这些羽绒产业园里分布着多家辅料店,出售检测报告、吊牌、水洗标、羽绒充气标等等,每套成本仅需1至2元。
羽绒服的保暖程度主要受绒子含量、充绒量和蓬松度影响。绒子是一朵羽绒中最优质的部分,呈蒲公英小伞状,比较蓬松。而绒丝是朵绒上掉下来的单丝,呈一根一根的丝状,没有蓬松感,保暖能力差,这也是涉事企业用来滥竽充数的填充物。
羽绒服装国家标准(GB/T 14272-2021)中规定,只有以羽绒为填充物,绒子含量明示值不低于50%的才能称为羽绒服。不论是使用绒丝或在其中混入棉花,都与国标中所指的绒子没有关系。因此,商家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显然是在以假充真、虚假宣传。
尽管我国产品质量法、广告法等多部法规均明令禁止这种掺假、售假行为,但是,暴利足以驱使人以身试法。
羽绒制品制作工艺复杂、原料成本高,一件品质中上的羽绒服往往价格上千。而报道中提到,如果使用劣质材料,每斤填充物成本只要7元。通过查阅网购平台上的男士短款羽绒服产品可以发现,大多数充绒量为150g左右,少数能达到400g左右,以此计算,如果使用劣质材料,填充物成本仅需2至7元,可谓一本万利。
报道指出,一款填充物为“飞丝”的所谓“羽绒服”成本价不到40元,两个月内销售量高达6万多件,这样惊人的数字恐怕也只是冰山一角而已。在涉事企业所处的九江、南通,羽绒产业都是当地的龙头产业。九江横塘镇红星羽绒电商创业园年产羽绒服超8000万件,南通甚至还是中国最大的家纺市场,羽绒被产量达到全国三分之一。如此庞大的基数,结合已成产业链的制售伪劣产品手法,其中有多少件假货被售出、有多少消费者上当受骗、对黑心商家追究什么责任,还需市场监管部门给个明白说法。
今年9月,南通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了5起家纺质量集中整治典型案例,其中包括商标侵权、以国产鸭绒代替匈牙利白鹅绒、纱线密度与宣传不符等问题,并未出现报道中的这类骇人听闻的行为。不禁让人好奇,为何一次次的检查没有将这种成规模的制售假冒伪劣行为一网打尽?当地监管到底有没有将责任落实到位?
就在央视报道播出当晚,两地市监局均“连夜”检查,并于次日上午发布情况通报称,针对相关经营主体的违法行为,已采取固定证据、查封扣押、立案查处等执法措施。如此快准稳的执法一方面基于媒体的调查线索,从另一方面也能看出监管部门的办事效率并不低,或许只看事件是否足够紧急和重要。
这些不良商家告诉记者,他们在监管严的地方就发好货,不严的地方就发“充丝”的产品。可见,监管的力度能被商家轻易地感知,也能明显影响当地的市场秩序。查处的雷霆之势不能每每只在应对舆情时才出现,羽绒轻盈,但监管责任重若泰山。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