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当麦琳被围攻,节目伦理躲哪去了?
也应该问问“隐身”的节目组:在设置议题、表达观点、追求流量的同时,如何坚守传播伦理、引导观众、保护嘉宾?
这个秋天,参加真人秀综艺《再见爱人4》的麦琳,遭遇了人生至暗时刻。
因节目中一些“过头”的言行举止,她不得不面对海量的负面评价,吐槽、嘲笑、憎恨都冲她而去。“麦琳删评论”冲上了热搜,夹杂咒骂的弹幕也被截图转发。
麦琳为何会走到被围攻的地步?人们为何对她生出如此大的恶意?
↑麦琳。图据@再见爱人官微
泼天的流量与嘉宾的保护
或许网友可以随手列举一二理由,比如青团事件、熏鸡事变,比如霸道逞强、反复无常,甚至随手扔下的纸团、莫名其妙的眼泪,都足以让人“气不打一处来”。在这档“离婚”综艺中,她暴露了一些性格中的缺点,人性中的弱点。
可能麦琳也会想,如果时间能够倒流,如果没上综艺,但人生没有如果……用茨威格的名言来说,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上了节目,就让渡了隐私,拿了酬劳,就得接受点评。
但夫妻之间,无理取闹也好,相互拆台也罢,都是正常现象。相反,作为一档已经做了四季的综艺节目,将这些关起门来处理的私事公开化,应该能预见嘉宾会被语言围剿,全方位审判。至少,他们已经在第二季见证过嘉宾张婉婷被一些网友网暴。
从麦琳这一季的遭遇来看,节目组恐怕没有吸取前车之鉴,而似乎在泼天的流量和嘉宾的保护之间,倾向于前者。
理论上讲,麦琳是第四季嘉宾中光环最小的“素人”(意为普通人),但实际上,她的表现已经盖过了其他明星艺人的“风头”。除了上文提及的原因,应该还在于麦琳作为一个素人,不知该如何把握镜头前的度,以至于成了“跳梁小丑”。
为此,我们有必要追问,面对没有太多镜头经验的麦琳,节目组前期有没有合理的评判,以及是否提醒到位、沟通到位?
前期的真实与后期的包装
节目制片人刘乐在接受采访时说,节目没有剧本。这说明节目意在追求真实、表现真实。
只是,经过包装和剪辑的真实,本就难言真正意义上的真实。且名人面对镜头,知道该如何有所保留地呈现真实,而素人面对镜头,很可能把真人秀当成直播生活,于是真实在同一个真人秀节目中,被有意无意地进行了分层。虚虚实实遮遮掩掩后,可能就只剩一个略显奇葩的麦琳在镜头前秀真我。
一个例子或许可以印证这一点,同样的意思,麦琳直言不愿意看到李行亮的内心世界,第一季的嘉宾郭柯宇却是这样说的,“我的世界他走不进来,他的我也不想去” 。一方面因为她不太会表达,另一方面或许在于她没有意识到经镜头放大、经媒介传播,如此表达可能会产生什么后果。
对此,有网友直言不讳,节目为了追求播出效果、刺激观众,把麦琳当成了话题卖点、流量密码。也有网友指出,在麦琳遭受大量负面评价后,节目组不仅没有灭火,还继续为她的镜头加上一些诱导性词语、刺激性音效。与此同时,应该理性观察、探究深层原因、给出解决方案的观察室嘉宾,也控制不住情绪地再添上一把怒火。
那么,我们不得不再次追问,在后期制作中,节目组有无想过为保护深陷舆论漩涡的嘉宾,做一些制作上的调整和情理上的平衡?
↑麦琳与李行亮。图据@再见爱人官微
把关的责任与传播的伦理
其实,当麦琳的个人问题跃出水面时,节目组的伦理问题也浮出了水面。
或许,节目组可以用“真实”来回应所有质疑,但再讲真实也不能不顾传播伦理,不讲人文关怀。
传播学者怀特将“把关人”概念引入新闻传播领域,提出“把关模式”。学者巴斯在此基础上提出“双重把关模式”:一是新闻生产采集方面,主要的把关人是记者;二是在信息加工阶段,把关人是负责处理新闻的编辑。这一理论应用到电视节目中,则对应着前期录制和后期制作。
在大众传播中,传媒组织作为实际的“把关人”,理应提前预测负面舆情。麦琳因节目被如此围攻,可见节目组并没有做好“把关人”的角色,也暴露了真人秀节目存在的传播伦理问题。那么,录制前有无充分的沟通,剪辑时有无适当的敬畏,制作时有无操守的坚持,节目组不妨扪心自问。
当麦琳激起全网围观,成为现象级现象时,看着漫天的恶言恶语,网友称之为“赢麻了”的节目组不该狂欢,而应思考:是否违背了节目的初衷——回首相爱的美好,剖析婚姻的问题,以此带给观众共鸣与反思?
当一些网友忙着“问候”麦琳时,也应该问问“隐身”的节目组:在设置议题、表达观点、追求流量的同时,如何坚守传播伦理、引导观众、保护嘉宾?因为,真人秀节目不只求“真”更要爱“人”,真只有与善相伴同行,才能抵达美的境界。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黄秋荻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