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达1.96亿 其中92%利用互联网学习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上升至1.96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7.3%。 IC供图
11月22日上午,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顺利闭幕。本届峰会共有来自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嘉宾,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会,共话数字未来。在11月21日举行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分论坛上,第六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结果“新鲜出炉”。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上升至1.96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7.3%。
近九成未成年网民听说过人工智能技术
会上,来自共青团中央的数字人“益小青”发布《第六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据介绍,从2018年起,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联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每年开展这项全国性调查。
此次调查覆盖了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中小学生,以及部分家长和教师,总样本量超过4.3万份。根据调查情况和对比往年数据,共青团中央方面总结了多项发现。
首先是未成年网民规模持续扩大。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上升至1.96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7.3%。
其次,新型上网设备普及迅速,未成年网民使用智能手表的比例接近一半,词典笔、智能台灯、智能音箱的使用比例均呈现上升趋势。同时,人工智能也逐渐进入未成年人的日常生活,近九成未成年网民听说过人工智能技术,并有42.4%的未成年网民表示对此非常感兴趣;19.0%的未成年网民表示自己使用过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
再者,互联网教育广泛惠及未成年人。利用互联网学习的未成年网民比例达到92.0%,31.5%的未成年网民认为上网对自己的学习很有帮助。未成年人数字素养教育日趋普及,信息科技课旨在提高学生的数字素养,数据显示,76.6%的学生表示自己的学校有信息技术课,67.2%的学生认为这门课很有用。
58.6%的未成年网民会经常在网上聊天
在网络消费方面,55.5%的未成年网民表示过去一年在网上消费过,32.5%的未成年网民称会经常在网上消费。互联网还对未成年人社交产生深刻影响,58.6%的未成年网民会经常在网上聊天,13.6%的未成年网民表示自己有10个以上网友。另外,在网络游戏方面,一成的未成年网民表示自己每周都玩体积较小、玩法简单的小游戏,近一半的未成年网民表示自己偶尔会玩。
基于调查情况,共青团中央方面提出五点建议。一是强化未成年人数字素养教育,引导其善用互联网。二是积极解决未成年人网络依赖问题,丰富其课余生活。三是引导未成年人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念,合理规划健康的娱乐方式。四是帮助未成年人远离低俗不良内容,推动防沉迷系统广泛应用。五是推进未成年人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防范相关领域的潜在风险。
焦点
传统互联网企业如何应对AI挑战?企业家论坛聚焦AI对人的赋能,科技大佬共议AI重塑全产业链
从昔日的科幻,到如今的现实,中国全方位接入互联网30周年之际,人工智能浪潮正汹涌澎湃。
21日上午,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企业家论坛在乌镇景区内举办。会议现场,多位国内外知名互联网企业负责人齐聚一堂,聚焦AI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共同探讨如何更好总结经验、把握规律,激发企业创新发展活力,促进互联网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传递出多重信息。
“广大互联网企业家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中坚力量。推动互联网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创新驱动,推动更多新技术、新业态、新应用加快拓展。”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会长李庆霜在论坛致辞中表示。
论坛还发布了“2024年度中国互联网企业创新发展十大典型案例”,展示了互联网企业在推动文化繁荣、核心技术攻关、服务社会民生、赋能实体经济等方面的优秀成果。
AI对人的赋能是互联网企业最大的机遇
论坛上,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执行官吴泳铭发表演讲称,过去一年,AI在To B和To C赛道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他认为,“从长远来看,AI最大价值绝不仅仅是在手机上做出一两个超级App,而是推动各行各业的生产力变革。”
“近两年科技领域最热的关键词当然是AI”,快手联合创始人杨远熙表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推动科技公司的迭代与业务发展,更成为驱动产业变革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2023年初快手启动了AI战略,在基础设施工具革新、生态构建等多方面加大了研发投入与布局。
“从2021年,我们就认为AI要重构操作系统。”荣耀终端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赵明在主旨发言中,围绕AI如何重构端侧智能硬件和操作系统,指出从传统OS到AI OS是变革的必经阶段。他以端侧不同操作系统的阻隔举例,如手机平板的安卓系统与笔记本电脑的windows系统在原有体系之上存在协同沟通的障碍,而通过打造AI时代全新的OS,可以跨终端让服务真正流转起来。
他指出,基于人的因素赋能的AI变革,这个内核是未来AI时代操作系统的核心。基于大语言模型,基于人的各种因素要素来构建未来手机的思考能力和协作能力,这是未来端侧硬件的潮水所向。“大模型驱动的AI内核、智能体驱动的AI交互,以及开放协作的AI平台生态,这将是未来AI时代新的战略要素。”赵明说。
知乎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周源同样谈到了AI对人的赋能。“AI对知乎是机遇还是挑战?”“AI对知乎最大的机会在于对人的赋能。”圆桌对话现场,周源在现场回应张朝阳抛出的这道必答题时,不假思索地说。他以知乎近年来运用AI变革转型知乎业务线的实践为例,指出知乎核心的平台社区功能在于促进人与人、人与信息的连接,AI对人的全方位赋能极大推动了知乎社区信息网络的优化蝶变。
“我们有两位UP主,通过大模型+硬件,做出了一台AI写作业机器人,英语试卷准确率超过了八成。”哔哩哔哩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睿在论坛现场介绍了一款B站上走红的“AI写作业机”,并调侃戏称“B站的AI不太正经”。在陈睿现场分享的B站的AI科普作品中,还有诸如UP主“图灵的猫”发布的“万字测评!18个主流大模型深度评测,读懂AI现状”,播放量近70万,成为了很多年轻人和AI从业者了解AI大模型的必选视频。据他介绍,AI方面,B站每个月有超过8000万用户在站内观看相关内容。2024年,B站AIGC相关内容的观看量突破300亿次,超九成AI厂商都选择在B站和用户沟通,站内更是诞生了一大批优质内容。
科创投入须有定力,不跟风、不动摇
在圆桌对话环节,搜狐创始人张朝阳负责主持,百度集团资深副总裁梁志祥、知乎CEO周源、新壹科技董事长韩坤等互联网企业家围绕“创新发展、网聚未来”展开对话。他们以“创新”这一关键词为主线,从创新本质、企业管理、人才技术以及未来挑战等多个角度展开探讨。
在张朝阳看来,过去三十年里,互联网从PC端到移动端,从文字、图片到视频和直播,从频道分发到自媒体、算法推荐,再到电子商务与人工智能驱动,经历了深刻而漫长的演变。张朝阳认为互联网创新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创新就会被淘汰。
在回应传统互联网企业如何应对AI所带来的创新挑战时,梁志祥以百度无人驾驶技术十多年坚持投入研发的创新历程为例,直言“创新的路永远是孤独的,要不跟风、不动摇。”他认为,真正的前瞻性的科技创新必须保持定力,基础科技研发要能“板凳坐得十年冷”,“我们当初刚投入这项赛道(无人驾驶)的基础科研时,业内没有任何水花,开头都是艰难的,但现在当我们的无人驾驶技术全球领先,萝卜快跑能很安全平稳地大规模落地时,一切都值得。”“要相信事在人为,所有的创新最终都是人来做的,要应该始终敢于迎接挑战。”梁志祥说。
如何打造创新型企业?张朝阳认为,创新不仅是创造力的体现,更是实践落地后的成功。同时在企业管理方面,创新能力需要深植于企业文化,“创始人、管理层形成一种文化,长期下来就会形成你的公司是什么样,这种文化能够为企业应对复杂挑战提供韧性。”
此外,企业创新也面临着诸如资金短缺、用户成本、收入模式优化等多种挑战,但张朝阳认为,正是这些问题才构成了企业成长的燃料。在他看来,创新不是短期行为,而是在企业文化的驱动下,长期深耕于某一个领域,走出一条独特的路。
一个行业的发展,原动力在创新,基础在人才,未来在年轻人。AI时代的科创教育和人才培养也是论坛关注的议题之一。陈睿以钻研信息技术的亲身经历举例,直言学习是年轻人的本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AI时代需要的科创人才,点燃年轻人兴趣的火种,激发内心的热爱最重要。
声音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江小涓:创新范式转向数据驱动,企业应获得更多科研经费
“下一步最重要的科学发现,一定来自数据驱动的创新。”11月21日的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经济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国务院原副秘书长江小涓表示,创新范式的改变,又带来创新主体地位的变化,企业的重要性极大提升,因为企业有数据和算法。
江小涓说,和原来科学研究靠观察、实验、计算、推理的模式相比,数据驱动的创新将成为创新最重要的范式。数据驱动创新的突出特点在于,能够解决高度复杂的科学问题。
她举例说,对于蛋白质结构测试,过往需要在实验室用冷冻电镜开展,测试时间长且成本高。但谷歌开发的谷歌AlphaFold模型,直接用数据之间的关系来探测蛋白质三维结构。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便授予谷歌AlphaFold的开发者。
当创新范式转向数据驱动,江小涓认为将极大提升企业在科研领域的重要性,“现在只有大平台才真正能够找到大数据、找到算力、找到算法”。
江小涓以大模型的创新主体演变为例说,2014年以前,最前沿的大模型诞生在高校,而2014年是一个转折点,研发范式改变,从此以后最领先的AI大模型是产业界做出来的。
“这是非常重要的变化。”江小涓表示,科研分工的模式边界需要重新界分,“一定要把更多的研究经费往大企业投。”
数据驱动创新离不开数据供给。江小涓呼吁,各类主体要把数据释放出来,支撑数据时代的创新。比如,现在互联网金融机构可以用数据为用户进行可信度画像,但仍然缺少来自传统银行的客户数据。如果大型金融机构能把数据开放,将有望推动互联网企业的创新。
江小涓说,数据开放不仅仅为了增强企业自身业务,更大的价值在于数据的复用。数据和土地不同,数据可以无限次复用。中国最大的优势是数据量大,只有促进更多的数据开放共享和开发利用,才能推动海量数据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愿景。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坚: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将从电力转向算力
“未来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会从过去的电力转到算力。”
11月2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阿里云创始人王坚现身2024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一场“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论坛”上,分享了他对AI与产业变革的看法。
在上个月刚揭晓的诺奖上,AI大放异彩。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两位AI先驱——“人工智能教父”杰弗里·辛顿、机器学习奠基者约翰·霍普菲尔德。诺贝尔化学奖也为AI加冕:一半授予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大卫·贝克,另一半共同授予谷歌旗下DeepMind公司AI科学家德米斯·哈萨比斯和约翰·江珀,“以表彰他们在蛋白质结构预测方面的成就”。
尽管是几个学者得了诺贝尔奖,且颁奖词里没有AI的字眼,但王坚发现很多媒体的标题主打的都是AI赢得了诺奖,“这是一个非常神奇的现象。”
还有文章认为,诺奖就像是AI的青霉素和X光射线时刻。二者对人类健康的作用,不言而喻。诺奖此举,“从另一个角度肯定了AI向善的根本作用。”王坚说。
在王坚看来,科技发展,把计算推到了创新能力建设的核心地位。如果一定要用一个技术指标来衡量新质生产力的话,算力是绕不开的关键词,这也表明未来将从电力经济转向算力经济。算力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变得更加重要。
他还用了一组数据介绍了计算对创新的重要性。1971年,英特尔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Intel 4004),它包含2300个晶体管。到了2024年,英伟达(Nvidia)推出的GPU拥有超过2000亿个晶体管。再从工艺看,处理器制程也从最早的10微米(10000nm)开始迈往5纳米(5nm)。
“今天人们常讲的需要万卡,也就是一万张GPU卡……大家可以设想下,在人类历史上有哪一项技术可以在短短几十年内完成这一万亿倍的变化?”王坚说。
还有一个明显的转变是,经过这一次计算的革命,算力中心被摆在一个重要位置。从建设数据中心到建设算力中心,王坚认为这不只是一个名词的变化,而是反映出产业结构的变化。今天常说的E级超算、万亿参数模型已变成了人工智能最基本的能力。
在王坚看来,在人工智能时代,算力的成本不是一个简单的价格,它实际上决定了创新的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当天论坛上,王坚所在的之江实验室还发布了三体计算星座创新成果。这是一个千星规模的天基智能计算的基础设施,建成后总算力将会达到1000个P。
据之江实验室相关负责人介绍,首发星座的工作正在紧张地推进中,其目标是在2025年的第一季度一箭发射“12+1”颗卫星,目前所有的研发都已经转入研制阶段。预计在春节之前,进行星舰的适配和核验。
策划:乔建
统筹:程姝雯
采写:南都记者 李玲 吕虹 王子黎 樊文扬 杨柳 发自乌镇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