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梅事迹再被改编,宋佳出场劲儿就对了!三个细节狠狠打脸影版
华坪女高校长张桂梅的真实故事我在4年前就写过。
当时第一次通过各种新闻报道了解张桂梅校长,被她那句“山里的女孩受教育能够改变三代人的命运”而深深打动,以后每每看到有关张校长的新闻报道,都忍不住泪目。
2023年海清主演的根据张桂梅事迹改编的电影《我本是高山》上映,我第一时间就去电影院观看,结果却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网络上更是各种争议不断。
最近,同样改编自张桂梅校长真实故事的电视剧——宋佳主演的《山花烂漫时》开播,点开之前我也有些担心,这回会不会再度失望。
在看过6集之后,我终于敢放心地说,这次真的稳了!
尤其是之前影版中被普遍吐槽的三处细节,剧版简直就是完美“避坑”,精准“打脸”!
01
酗酒的母亲or酗酒的父亲
当时海清那部《我本是高山》遭到差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竟然在电影中塑造了一位酗酒的母亲形象。
在原本新闻报道中,学生原型明明白白说的是自己父亲酗酒导致她辍学,电影中却成了一位母亲整天抱着酒瓶子,喝到酩酊大醉,对孩子不管不顾。
不尊重原型不说,也不符合大山里的现实情况,更有“男锅女背”之嫌。
而《山花烂漫时》终于把烂酒鬼父亲真实还原!
这位烂酒鬼父亲大白天抱着酒瓶就睡在猪圈旁,喝光的酒瓶子在家里堆成山,迷迷糊糊中看到老师给的钱倒是立马清醒过来,拿着钱就去小卖部继续买酒……
女儿谷雨才14岁,学习成绩很好,但是因为家庭条件上不起学,打算收三万块的彩礼钱,就把自己像卖头猪一样地给“卖”了。
剧中借角色之口,道出了这类普遍现象和背后的原因。
“山里头多少户人家都是四面黄墙面,政府给的低保,他们不知道怎么花,男人们一拿着钱就去买酒,女人们就只能是在家里烧点苞谷洋芋,和着发霉的米饭,就这么一顿顿地吃…… 关键是,他们都习惯了,没觉得有什么!”
而张桂梅创办女高的初心,正是要让大山里的女孩子找到新的出路,从此改变命运。
02
不时闪现的亡夫or时刻佩戴的党徽
张桂梅校长在创办女高的过程中克服了重重困难,她本人曾在采访中回应,支撑自己一路走过来的正是坚定的信仰。
日常工作生活中,张桂梅校长时刻佩戴着党徽,永远铭记心中的理想和信念。
在电影《我本是高山》里,海清饰演的张桂梅当然也有佩戴党徽,不过主要是在开会等正式场合。
而每当她遭遇困难,几度觉得自己难以坚持想要放弃的时候,镜头就闪回出现她已故的丈夫,甚至两人一起跳舞,再配上朦胧绰约的滤镜和温情脉脉的音乐,给人感觉好像丈夫的鼓励才是张校长的精神支柱。
不难猜想,导演是想把张桂梅刻画成有个人情感的女性形象,而不是一味牺牲奉献的伟大人物。
但选择以对亡夫的回忆入手,却让整个人物的灵魂内核都产生偏移,那些不合时宜的闪回镜头,跟张校长本人的精神气质更是格格不入,难怪当时观众们都不买账。
再看《山花烂漫时》,几乎不用特写镜头刻意强调,宋佳饰演的张桂梅胸前佩戴的党徽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剧中更是完美复刻了张桂梅带领全体老师重温入党誓词的场景。
“之前我们是同事,现在我们是同志,是共同拼搏的战友。”
坚定的信念不倒,理想主义者的热血不灭。
03
性格的“阴暗面” or东北人的幽默感
《我本是高山》似乎太想把张桂梅塑造成想象中的所谓“丰满立体”的角色,对于人物性格多面性的挖掘要么停留在个人婚姻情感上,要么很肤浅地展现在对学生、对其他老师的严厉苛刻上。
《山花烂漫时》看到现在,张桂梅一心扑在创办女高的事业上,对她过去的个人经历很少提及,但并不代表剧中的张桂梅就不是个有血有肉、鲜活生动的人。
演员宋佳在和张桂梅本人接触之后发现,和想象中的完全不同,张老师很幽默、很风趣、很可爱,说话带着东北人的幽默感。
刚好宋佳也是东北人,这种自带幽默感又风风火火的东北人特质,成为了宋佳塑造人物的关键。
《山花烂漫时》的确让我看到了一个不渲染苦大仇深,而是风趣幽默、乐观豁达的张桂梅。
出场时,她半路把同伴抛在乡野厕所,自己一个人不熟练地骑着电动车,莽莽撞撞往山里开去;
带着女学生脱离牢笼,以为要意气风发大摇大摆地上路,结果车刚发动就不小心摔倒在路边;
为了办女高跟县长、教育局局长轮番“斗智斗勇”,上演“鸿门宴”;
掏出各种证件、荣誉证书和记账小本本,毫不见外地跟刚认识的某某董事长说:“要不,您多少也捐点儿……”
很多像这样带点小幽默的桥段,都能让你在会心一笑之余,感受到张桂梅身上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内里那颗真诚炽热的心。
可惜,《山花烂漫时》开播以来播放量并不高,好像只有200-300万,网上也没什么讨论度,真心希望能有更多人看到这部好剧呀!
如果你想要了解张桂梅校长的真实故事,也可以看看我以前写的这篇文章哦~
《最后一课》原型:一条破裤换来所学校,她让1800名女孩走出大山
感谢阅读!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