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教授建言:国家无烟立法落地前,可强化社会规范推动控烟
南都讯 记者王森 发自北京 日前,第二十五届全国控烟与健康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期间,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郑频频分享了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控烟研究中心的最新研究成果。
经过10多年的控烟行动,中国烟民的吸烟行为已经发生了诸多变化。2022年,综合考虑城市类别、地域、城市无烟政策以及城市的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高低后,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控烟研究中心选定7个城市访谈发现,部分吸烟者已经有了避开孕妇、儿童吸烟和不在禁烟区域吸烟的习惯;而且,有越来越多的吸烟者有戒烟意向与戒烟尝试。
研究认为,全面无烟政策制定和实施、无烟社会规范形成两大因素影响了公众的吸烟行为。具体来看,控烟条例明确规定了不能吸烟的公共场所,违反条例会受到处罚,一定程度上直接限制了吸烟行为;同时,部分受访吸烟者也表示,他们能感受到周围人群对吸烟行为的反感,曾作为“交际工具”的烟草已不再是社交必需品。说明社会对于吸烟的接受度也在下降,无烟的社会规范正在逐渐形成。
安徽省合肥市常青街道油坊岗社区志愿者向合肥市曙光小学龙图校区的孩子们讲解吸烟有害健康的相关知识。 新华社发
团队的最新研究进一步分析了社会规范因素在吸烟行为改变中的参与程度。
研究将全国划分为7大区域,并做抽样问卷调查,了解公众对于吸烟社会规范的认识,最终回收了3200余份有效问卷。基于此,研究开发了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吸烟社会规范量表,并验证了其信效度。
研究发现,控烟政策对于吸烟行为的影响,有七成效应是通过塑造无烟的社会规范这一途径。如公众感知中的吸烟率高低、周围对吸烟的接受程度、人们对于吸烟行为的道德评判以及传统文化观念对于吸烟的看法等共同构成了控烟相关的社会规范因素,都会对公众吸烟行为产生明显影响。
我国的控烟立法起步于2012年,以地区性立法为主。据央视新闻今年5月消息,截至目前,我国已有254个城市出台市级控烟相关法规。郑频频表示,就上述研究成果,在国家层面的全面无烟立法尚未落地前,可通过健康传播、同伴教育等方式加强无烟社会规范建设,以推动控烟工作。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